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布局中,非洲占有重要一席。近年来,随着中非友好合作关系全面深入发展,中非文化交流与合作也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发展时期,中国对非洲的文化传播能力逐步增强。但是,中国文化走进非洲依然面临诸多挑战和限制。制定对非洲的文化传播战略既要认真考量共性,又要充分考虑差异性,分区域、分国家进行对非洲文化传播的战略布局。在具体的策略选择和规划上,要进一步扩大中非文化交流,努力推动中非文化产业合作,积极尝试中非文化贸易,加快非洲国家中国文化中心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2.
在中非交往与合作日益密切的时代,尤其是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研究非洲媒体的舆情具有重要意义。以媒体为切入点,研究非洲媒体涉华舆情,可以更直接地把握近年来中非合作中的微妙关系,掌握非洲国家和人民视角的中国形象。坦桑尼亚媒体中关于中国的报道涉及政治、经济、文教、卫生、农业、科技等诸多方面。他们认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是非洲国家"全天候"的朋友,是非洲国家互利共赢的伙伴。同时,中国在非洲的形象维护、中非情感的巩固,还需要中非双方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一方面,驻非工作人员要严格遵守非洲国家的法律、法规,真诚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在民间架起互信互爱的桥梁;另一方面,双方官方媒体要加强沟通与合作,搭建中非媒体的自主平台,提升国际话语权,积极传递正能量,建立危机预防与应对机制,认真分析解决负面舆情揭示的问题,促进新时期中非友好合作深化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国同非洲国家长期友好合作,中非合作论坛、"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了中非之间的人文交流持续增长和非洲孔子学院的快速发展.目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拓展,非洲孔子学院正处于提质增效的升级发展阶段.该文旨在探讨新形势下非洲孔子学院如何加强内涵建设、创新文化传播、创造良好环境、提升办学实力,推动孔子学院可持续、...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非合作论坛的召开及"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中非关系逐渐成为媒体和国际社会的热议话题。在这一背景下,非洲媒体视野下的中非关系更值得关注。从报道频次、报道热点、情感态度等方面对利比里亚媒体视野下的中非关系进行分析发现,利比里亚媒体近年来对中非关系的关切度逐渐提升,关注焦点集中在中非合作中的政治、经济及基础设施建设等议题。在这些议题上,利比里亚媒体总体持积极态度,但仍有负面报道,主要涉及资源、债务及"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地缘扩张、投资等问题,这些负面报道一方面受西方媒体影响,另一方面也影射出利比里亚自身的顾虑。虽然中非关系正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但负面声音也不容忽视。要让非洲媒体更多地倾听中国声音,还需要增强中国媒体的国际话语权,并且有针对性地创新对非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5.
"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加强对外交流、增强国力的重要战略,"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对于大学教育文化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作用,且"一带一路"战略下,大学教育文化交流与合作可以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本文从"一带一路"战略相关概念出发,主要研究了"一带一路"背景下大学教育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意义,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了"一带一路"背景下大学教育文化交流与合作的相关建议,以期推动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6.
2017年,适逢中国举办第一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又是"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实施的第二年,我国与中亚五国的关系趋于复杂化。因此,立足中国现状,了解中亚五国文化,对于"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正在中国杭州学习的中亚留学生进行跨文化交流文本分析,旨在梳理出中亚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感知,收集中亚跨文化交流的资料与数据,为有关高校未来的国际化建设提供参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关系进入了良性发展轨道,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与升级、"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实施使得我国与东盟国家的关系上升为全面战略合作关系,文化交流与合作成为全面合作的先导,并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文将总结文化交流成果,梳理了近30年中国文化在东盟国家的影响成效,并针对存在的不足与问题,从弘扬中国-东盟国家共有文化因子、讴歌中国现代精神文化、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世价值、讲好中国故事、宣传中国方案、提高中国形象、打造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坚持文化自信等八个方面提出加强我国文化在东盟国家影响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复杂多变的外部舆论环境对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非洲大陆是中国重要的海外投资区域。中国对非经济外宣能力建设及其效果对为建设积极、友好的对非投资营商环境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有重要意义。当前,加强对非经济外宣是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长久营造中非合作友好舆论环境的必然选择,是在中非高质量合作中掌握更多话语权的重要保证,可以为中国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精准传播提供更具参考价值的非洲样本。近年来,中国对非传播在非洲国家中总体呈现积极态势,但受西方媒体对中非合作长期恶意宣传、中国媒体在非发声力度有限、中国对非经济外宣缺乏民间基础等因素影响,实际外宣效果非常有限。未来,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对非经济外宣应设置议题实施精准传播,多措并举突破本土语言传播障碍,搭建平台深化中非媒体交流合作,引导青年群体讲好中非友好故事,为推动共建中非命运共同体积极营造良好外部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9.
正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南亚地区具有优越的地缘战略优势,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南亚成为中国通过印度洋前往非洲的"加油站"。与南亚国家的合作离不开国家之间的频繁交往和信息的互动互通,而媒体的合作,在当下的国际形势中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本文选取了未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印度、"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参与  相似文献   

10.
2013年的秋天,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东南亚时,分别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引起国际社会和沿线国家的热烈反响。"一带一路"倡议是一项充满东方智慧、致力于共同繁荣发展的中国方案。中国是"一带一路"的倡导者和推动者,但建设"一带一路"是大家共同的事业。当前,"一带一路"建设开局良好,我们应凝心聚力、乘势而上,携手打造绿色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智力丝绸之路、和平丝绸之路。促进民心相通,需要夯实沿线各国路相通、心相连的民意基础,使各国人民在共建"一带一路"的进程中相逢相知相敬,让亚欧非大陆上不同文化、不同信仰的人们携起手来,打造沿线各国人民相互欣赏、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的人文格局。实现合作共赢,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坚持互尊互信,筑牢合作共赢基础;坚持开放包容,把握合作共赢机遇;坚持务实创新,激发合作共赢动力;坚持和平发展,守护合作共赢之路。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在过去半个世纪中,双方在政治、外交、经贸、文化等多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加深。中非交流与合作的意义已不仅仅局限于中非之间的利益,彼此间的相互理解与共同发展具有更深远的世界意义。然而,同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和非洲国家,长期以来均深陷于西方媒体刻板印象化的负面报道之中,并且非洲社会对中国发展及其与非洲的合作也缺乏足够的了解与认知。这不但限制  相似文献   

12.
当前,随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召开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汉语热"持续升温。在此背景下,深入分析汉语与"一带一路"文化传播的关系,并结合"字说中国节传文脉""一带一路年度汉字"等具体的汉语传播案例探析"一带一路"战略下对外汉语的创新传播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近年来,在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构想后,"文化先行"的理念随即产生并受到广泛认同。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交。时任中国文化部部长的蔡武曾撰文写道:"在建设‘一带一路’的进程中,我们应当坚持文化先行,通过进一步深化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区域合作,实现共同发展,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  相似文献   

14.
2007年1月30日~2月10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了喀麦隆、利比里亚、苏丹、赞比亚、纳米比亚、南非、莫桑比克和塞舌尔等非洲八国,分别与各国总统举行会谈。其间,中国与非洲八国签署了一系列经贸合作文件。外交部部长李肇星说,胡锦涛主席八国之行是一次面向全非洲的友谊之旅、合作之旅,是继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后中非关系中又一件大事,访问的巨大成功将对中非关系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境外媒体对此予以广泛关注,据不完全统计,从1月30日-2月12日的13天时间里,境外英文媒体共刊发305篇报道和评论。 境外媒体主要关注重点是胡锦涛出访非洲对加强中非关系的意义,中非经贸合作的内容与影响,中国对解决达尔富尔问题的立场,西方与非洲国家对中国加强与非洲关系的警惕与疑虑,舆论呈现出复杂与多元的特点。本刊选编境外媒体的相关报道,以供外宣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15.
正2018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周年,五年来"一带一路"已成为国际共识,凝聚了全球智慧,彰显了国际影响力,得到沿线国家的积极响应和热情参与。"一带一路"既是经贸自由之路,也是文化交融之路。广播影视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正发挥文化载体的独特优势,成为"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强大的文化力量推进民心相通,夯实"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  相似文献   

16.
刘慧 《文化交流》2017,(5):40-43
正印度和斯里兰卡是两个重要的印度洋国家,也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两个重要节点。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中国和印度、斯里兰卡的文化交流合作再上新台阶。记者日前跟随浙江新闻采访团分赴印度和斯里兰卡,为读者呈现"一带一路"上浙江人的精彩故事。龙象共舞搭建文化桥梁印度新德里是个喧闹杂乱而又生动的城市。洁白的欧式别墅与大片的贫民窟交相错落,各种车辆在大街上蜗爬。  相似文献   

17.
中非关系的历史背景“中非接触”最早可追溯到1415年,当时中国的海军上将郑和造访了非洲的三十多个国家(Waldron,2009,p.vi)。非洲与中国的正式关系始于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第一届亚非会议,该会议旨在促进经济和文化合作(LePere&Shelton2007:69)。  相似文献   

18.
<正>"‘一带一路’倡议不仅对促进各国经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是构建新型国家关系,促进国家之间、民众之间的相互欣赏和相互认同的重大举措。"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外文局原局长周明伟在两会上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他今年的提案针对如何抓住"一带一路"机遇,进一步提升出版"走出去"水平,充分发挥出版产品在"民心相通"中的作用,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周明伟委员认为,出版产品是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民心相  相似文献   

19.
正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总书记分别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作为古丝绸之路的延伸发展,"一带一路"倡议显示出中国与世界各国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的伟大理念,引起了国内外的强烈反响。国外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和解读,世界公众对其的看法和态度对于把握"一带一路"倡议在各国的推行现状,增强政治互信,并最终提升中国形象有着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对国外新闻报道、公众讨论进行分析,探究国外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舆论倾向及其背后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20.
正随着"一带一路"建设进入全面务实合作新阶段,为准确、全面了解沿线国家民众对中国的最新看法,2018年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与国内知名调查公司零点有数科技集团合作,在沿线17个主要国家开展了中国观调查。调查议题包括对中国整体形象的认可度,以及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外交、传媒等具体领域的评价。调查结果呈现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众对中国形象认知的立体图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