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0 毫秒
1.
毛泽东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实际出发,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关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些构想。这些主张在社会主义的改革史上,开创了先河。  相似文献   

2.
在社会历史的发展中,起最终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力,还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这个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是早已讲清楚的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归根到底生产力决定一切社会关系,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的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常识。但长期以来,这个基本原理几乎被“四人帮”所埋葬。他们出于改变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破坏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这是在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的命题之前就应当确立的理论前提;把存在的旧社会的残余和新制度的不完善因素、以及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会随社会的发展出现相对落后的因素等,作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存在矛盾并成为社会基本矛盾的原因,是对矛盾极其狭隘的理解,并混淆了社会主义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具体矛盾与社会基本矛盾的区别;把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看作是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自身的完善加以解决的,则否定了共产主义代替社会主义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相似文献   

4.
毛主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运用于观察和分析社会主义社会,完整地创立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伟大理论。毛主席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它们是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它们之间还有矛盾,所以无产阶级在取得革命胜利,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后,还必须继续进行革命,即必须继续进行上层建筑领域的革命,生产关系领域的革命,以及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只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历史上起了进步作用的商鞅变法,曾遭到妄图阻挡历史潮流前进的儒家的反复攻击。在深入进行批林批孔的斗争中,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观点,认真研究商鞅变法,正确评价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经济基础的变化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而生产关系的变革反过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的变革反过来促进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表现为革命阶级与反动阶级的斗争。我国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就是在社会生产力已经向前发展、奴隶制生产关系急剧崩溃、封建制生产关系正在形成的情况下,代表新的生产关系的新兴地主阶级起来改革  相似文献   

6.
社会是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又矛盾又统一的过程中发展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也不例外。当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基本上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时,改革过时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就是首要的任务。当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基本适应生产力发展,但也有不适应的矛盾时,人们就应首先维护新制度并利用它的优越性,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同时又进行改  相似文献   

7.
毛主席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书发表一周年了。这是一部哲学、经济学的伟大著作,根据我个人的学习和体会,这部著作对于改进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教学和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毛主席说:“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罢了。”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关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学说告诉我们: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向前发展的;在这两对矛盾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真正的、最基本的动力。因此,认真研究马克思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以及  相似文献   

9.
宏观考察与实证分析相结合探索社会复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三大层次,以及以生产关系为中间环节构成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系统最高层次的宏观结构、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社会系统实现整体涌现的客观基础。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等级层次结构性是社会系统产生复杂性的重要来源。主观能动性、上层建筑反作用是使社会演化过程中出现不平衡性、曲折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在一定条件下的决定作用的理论观点对不对呢?我们认为,这个观点是正确的。一关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发展的规律,马克思不仅肯定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而且也十分重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在  相似文献   

11.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我们改革经济体制,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  相似文献   

12.
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我们党观察和研究社会历史问题,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基本依据。全面深化改革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就是对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问题的深刻变革。这一变革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当实现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时,两个一百年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认为社会形态的内部结构一般可分为三个最基本的层次,即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其中,生产关系是中心环节。它一方面与生产力构成一对基本矛盾,另一方面又作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构成一对基本矛盾。这两对基本矛盾组成了一个完整统一的社会形态。在社会形态中,不仅具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对立统一,而且具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对立统一,而这后一个对立统一更加重要。因为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构成的生产方式决定  相似文献   

14.
1.比较法例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是指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关系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是从概念上进行区分。生产力包括三个要素:即劳动者、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生产关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如何、产品如何分配。这是从范围、对象上进行区分的。生产力属经济基础范畴,生产关系属上层建筑范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这是从地位、特征角度进行区分。2.修辞法例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二者的关系可以比喻为脚和鞋的关系。可…  相似文献   

15.
纪旭 《考试》2014,(4):16-19
<正>一、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相互关系来看,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体现了生产力决定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经济基础又反作用于生产力、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基本规律。生产力是社会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它总是走在社会发展的最前面。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原有的生产关系就束缚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这时就会逐渐形成适应生产力水平的新的生产关系。14、15世纪,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得到显著改进,反映社会生产力水平显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进行了艰苦的探索,有成功也有失误。他深刻地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它是和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但是.它又是很不完善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  相似文献   

17.
《中学文科》2007,(2):17-23
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从本质上讲,改革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或调整。其背景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不适应。古今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按社会性质来分,可分为奴隶社会改革、封建主义改革、资本主义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革四种主要类型。  相似文献   

18.
生产力与上层建筑虽有直接作用关系,但不能据此认为它是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并列而存的第三对社会基本矛盾。  相似文献   

19.
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不只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还有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内在要求与社会生产力的矛盾。这一根本矛盾制约决定着前两个矛盾。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矛盾可以帮助我们深刻认识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的诸多现象  相似文献   

20.
上一章讲到,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所推动的生产方式的发展,决定了整个社会的发展。那么,究竟是生产方式的哪一个方面直接决定社会的性质、决定社会的政治制度以及与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的性质和变化发展呢?社会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又怎样制约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解决,制约着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这就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一章所要回答的问题。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包括了社会的基本现象;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从根本上说,就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