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在《周易》中,“经”解释为“径”,即阡陌;“济”解释为“渡”,即渡水。“经济”二字连用,最早见于隋代王通《中说·礼乐》:“是其家传七世矣,皆有经济之道。”这里的“经济”是指“经邦济世”“经国济民”,即治理国家。古时有副对联云:“文章西汉两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这里“经济”意即治理天下。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借用了古汉语中“经济”一词,赋予“财政经济”之意,使它的内涵发生了变化。十九世纪末期,中国人又将它从日本移植过  相似文献   

2.
所谓“一词经纬”,是一种写作、构思的方法,指的是用一个关键的词去谋划写作的方案、营造文章的结构、突出文章的主旨、抒发作者的情感等。例如《口技》中从“口技表演”的角度,一字立骨——“善”;《出师表》从“品读”的角度,一点深入——“情”,即“报先帝”的怀念之情、感恩之情、复汉之情,“忠陛下”的忧患之情、委婉之情、期待之情;《谏太宗十思疏》中紧扣一“思”字做文章;  相似文献   

3.
杜甫《秋兴八首》其七的颈联是“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此联中“粉红”的释义多有不同说法,通过检索《全唐诗》发现“粉红”在唐代未有连用现象,而且辞源中关于粉红一词出现的最早例子是在宋代。故“粉红”或应分开解。据《全唐诗》中“粉”字具体用法,分别分析排除,得出结论认为:此处“粉”字应该是代词,根据此句句意排除粉字解释为“女子化妆所用之粉”和“粉末”之意,得出结论“粉”和“红”应解释成代词用法,用指白色花瓣。  相似文献   

4.
高中语文《勾践灭吴》一课的注释将“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的“中原”讲作“这里指原野”。而《辞源》《辞海》也有把类似情况的“中原”解释为“原野”的。这种解释值得商榷:一是未释构成成分;二是未释语法结构。正确的解释应该是:“原”讲作“原野”,而“中”是方位名词。方位名词“中”放在名词之前,这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语法现象。故“中原”应该讲作“原中”,即“原野中”。  相似文献   

5.
《隆中对》开篇就说:“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好为《梁父吟》”一句怎样解释才算正确,一直争论不体。问题有三:一、“为”字如何解释?意思是“写作”还是“吟喟”?抑或兼而有之?二、《梁父吟》指的是哪一首诗?它是否真的就是诸葛亮写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中国与China     
《海外英语》2012,(12):54-54
《汉语大词典》解释:“中国”的“中”是“中间、当中”的意思。远古时代,华夏民族居于黄河流域一带,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中国”一词最早出现于周代《诗经》,《大雅·民劳》中有“惠此中国”一说,但此中“中国”实为“国中”,不是真正指国家。国家的“中国”一词见于《孟子·滕文公上》“陈良产地,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  相似文献   

7.
杨成 《四川教育》2006,(2):34-34
管理一词,究其渊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据查,我国古代“管”字原意为锁钥,后引申为控制和执掌;“理”字较早见于《说文》:”贻玉治民为理”,后引申为治理和协调。“管”与“理”合为一词,意即“管”的强制与“理”的疏导必须辨证地共存于一个统一体中,二者的和谐正是管理者所要达到的境界。  相似文献   

8.
李广树 《学语文》2004,(4):16-16
《陋室铭》的文眼有人说是“德馨”二字,我认为,开启理解这篇短文的钥匙应是文中的“陋”字。怎么解释这个“陋”字呢?人教版的教材和《教师教学用书》都把它释为“简陋”。若释为“简陋”,该是指陋室房屋及里面陈设的简单粗陋。我认为这样解释,不够准确。《词源》“陋”字条列了六个义项:①  相似文献   

9.
谭虎 《家庭教育》2014,(10):46-46
“道德”一词最早出自于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当时,道与德是两个概念。“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苟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相似文献   

10.
2012年《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旬刊)第九期刊登了刘明辉先生的一篇文章《“指其一端”课文注解指瑕》。刘先生认为课文把“指其一端”中“一”解释为数字“一”是不确切的,应该理解为“全部、整个、所有”,这样才符合文章意、作者意。刘先生的主要理由:  相似文献   

11.
文章对初中语文教材上的课文《出师表》中“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一句中“不毛”的注释和翻译提出了质疑,并从词语的古今用法差异、古籍“苗”“毛”用法、气候特征、生产经济生活方式四个方面论述了文中“宋毛”注释的错误,提出了自已对“不毛”一词的译法。  相似文献   

12.
关于李白《越女词》(其四)中“白地”一词,许多研究者理解为平白地,白白地。其实这些理解不妥。仔细研究,这首诗里的“白地”一词应该作白色的地面讲,即月光下洁白的空地,就是令人“疑是地上霜”的白色地面。准确解释此词的意义,才能合理地理解这首诗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文章对《孟子》中“之”字的使用情况从语法功能、语用功能两方面进行了考察。认为《孟子》中的“之”字几乎包含了它的语法语用特点,即大部分充当宾语,少数充当定语,语用功能主要是标记和回指。  相似文献   

14.
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有两个字一直以来是值得重视的:“见”和“相”。尤其是在教学《孔雀东南飞》的时候,老师们都会拿出来综合辨析一下.教导学生这两个字的特殊的指代意义。在现实生活中呢?“相亲”一词应该算是一个极为普通的词。但是两本使用最广泛的词典《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分别将其读成“xiung亲”和“xiang亲”。同一个“相”字,同一个词,却两种读法。而且还都是权威性辞典,孰是孰非?因此.“相”就成了一个不得不认真解析的字了.  相似文献   

15.
刘慧文 《语文知识》2002,(11):44-44
高中语文第一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木欣欣以向荣。”句中的“向”字,课文无注,教学参考书也无注。笔者认为此“向”字有被误解的嫌疑,故试作解释。《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辞赋体的文章,文中多用对偶句。文中与“木欣欣以向荣”对偶的是“泉涓涓而始流”, “向”与  相似文献   

16.
石教昂 《云南教育》2005,(14):17-17
“相当”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里的明确解释是:指数量、价值、条件、情形等两方面差不多。并举例日:旗鼓相当,年龄相当。即两方面的实力差不多,两个人的年龄差不多。那么,“相当于”仅比“相当”多一个“于”字,我认为,它们之间的意义也是一样的,正确的理解应是“差不多”,  相似文献   

17.
桑进林 《现代语文》2005,(10):44-44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 文天祥《过零丁洋》诗中的一句非常有名的诗 句,其中“汗青”一词代指史册。那么,大家 知道把“史册”称为“汗青”的原因吗? 在造纸技术发明之前,古人大多在简牍和 绢帛上书写。简是竹简,牍是木牍,因原料不 同而叫法不同。简牍在用竹木加工成平面竹条 或木条之前,需经烘烤蒸发水分,才能用于书 写。汉代刘向在《别录》中说:“杀青者,以 火炙简令汗,取其青易书,复不蠹,谓之杀 青,亦谓汗简。”这里的“杀”是除水的意 思。“汗简(青)”中的“汗”是名词的使动用 法,即“使简(青)出汗”。  相似文献   

18.
《鸿门宴》一文有“沛公军霸上”一句。与此配套使用的教案及其他有关资料都把此句中的“军”作词类活用解释:军,名词用作动词,驻扎。笔者认为这种解释不妥,理由如下:首先看词类活用的定义: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应用,甲类词临时具有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作乙类词用。其中有两个关键的字“临时”。也就是说在该词的固定意项里找不到此意,而是在某一具体的语言环境里临时具有了此意。如:汉水又东。(《水经注·江水》)此句中的“东”有三个意项:①东方②主人役姓。哪一项代入句中都解释不通。只有解释为动词“…  相似文献   

19.
高中第二册课文《兰亭集序》中有一个这样的句子:“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这个句子中的“一”字如何解释?有的人认为它是名词“一点儿”的意思,因为课文下面的注解中就将“一觞一咏”翻译成“喝点酒,作点诗”;有人认为它是分指代词“有的人”,“一觞一咏”即“有的人喝酒,有的人作诗”;还有的人依据教师用书中“一边饮酒一边赋诗”的翻译将“……一…….”理解为并列关系的连词“一边……一边……”。  相似文献   

20.
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选取了辛弃疾的《西江月》一词,在《教师参考用书》上对“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作了这样的解释:“田野间弥漫着稻花的香气,水中的青蛙不断地呜叫;一路上都可以听到出来纳凉的人们在谈论着今年的丰收。”很显然,编者把词中的“说”字当作“谈论”来解释了,而课本并未对此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