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金丽 《辅导员》2013,(18):53-54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材观,摒弃那种"教教科书"的课程生活,教材不是不可更改的静态文本,不是师生课程生活的指挥棒,也不是指令性课程范式下的产物,它本身包含了多元性和差异性的教学空间。那么,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如何有效地激活和利用校本教学资源呢?  相似文献   

2.
杨维奇 《辅导员》2013,(12):53-54
<正>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材观,摒弃那种"教教科书"的课程生活,教材不是不可更改的静态文本,不是师生课程生活的指挥棒,也不是指令性课程范式下的产物,它本身包含了多元性和差异性的教学空间。那么,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如何有效地激活和利用校本教学资源呢?  相似文献   

3.
<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综合课程,有着丰厚的教育内涵.但教师在教学时总觉得很困惑:教材中只选取了儿童生活中有代表性的材料,以简单的几张图片和简短的几句文字说明等范例简单呈现,怎么支撑40分钟的一节课?其实,<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早就明确指出:教材主要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来供教师讲授的,它是教师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广泛开发和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充实教学内容,开拓教学空间,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  相似文献   

4.
正新课程的教材观认为,教材是一种充满变性和弹性的课程资源,它不是供教师传授的经典,更不是供学生记忆的知识仓库,而是供教学使用的材料。小学品德与生活教材,内容编排围绕学生生活实际展开,强调图文并茂,以图为主。那么,应如何合理利用教材,提高教学实效呢?一、突出生活性,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人类积累的文化财富浩如烟海,教材中的知识信息不过是沧海一粟,而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教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以  相似文献   

5.
正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教育要回归生活,品德培养更要回归生活。品德来源于社会生活,是"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教育。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因此,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学生的生活过程之中进行。为此,新课程理念倡导品德教学要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在教学中做到让品德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一、立足生活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品德与生活课标》指出:"教学活动在内容上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励教师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  相似文献   

6.
<正>课程资源是课程教材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也是教师创造性的重要标志和促进教师自身成长的重要途径。"我理解,教师作为实施教学的第一人,是运用智慧调动学生参与认知课程的基本资源,教师决定《品德与生活》课  相似文献   

7.
李延更 《小学生》2011,(5):25-26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新课程瑚念也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在品德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做到有实效性、针对性。 1 将学生的现实生活引进课程资源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  相似文献   

8.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提出:品德课程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可见,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切性对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一、活用教材资源——肥水不流外人田《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编排体现了生活化、儿童化等特点,教材中有大量照片、图片、对话旁白、学生作品及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这些文本内容负载了多种教育指向性功能。任何教材都是内含特定教学目标的载体,教师应善于抓住隐藏在话题、范例和资源中的三维教学目标和教学线索,将教材作为最重要、最直接的活动资源,追求教科书意义的实现。虽然在教学实践中仍难免会出现与学生生活不相符之处,但是新课程将教学的主动权交给了师生,要求“教师要由教材的忠实宣讲者转变为教材使用中意识……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对教科书进行修正、开发和创造。”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懂关键字词领会编者意图。  相似文献   

9.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新课程理念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在此理念下,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材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要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做到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10.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与以往熟悉的学科课程有比较大的差异,在课程实施方面具有特殊要求,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需要教师做出相应的改变和努力。处于课改大潮中的教师面对新课程,不能用老观点、老方法来进行教学工作,而应该在“新”字上作文章。一、教材处理要“创新”《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的教科书主要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来供教师讲授的,它是教师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因此,在《品德与生活》新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树立新理念,改变“以教科书为中心”的观念,以新课程…  相似文献   

11.
<正>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与保障,在品德课程的教学中引进有效(生活)资源可以使课堂更生动,开放教材资源可以使课堂更精彩,把握有效(生成)资源可以使课堂焕发生命光彩。课程资源是新课程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能否积极有效地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关系到本课程性质、目标的实现,制约着课程的质量。所以,新课程下的每个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本人通过多年的品德课程教学实践发现,只要用心关  相似文献   

12.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教学内容上既要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励教师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在教学形式上不拘一格,根据具体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的不同,因地制宜地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在生活中探索、实践、体验、感悟,从而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3.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的教材编写体现了生活性、综合性、体验性、开放性等基本特点,为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4.
正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努力开发课程资源,达到课程和教学的整合。"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合理开发乡土文化资源,把其中蕴含的正义感、审美感、是非感等一系列思想道德观念渗透于教学之中,可以使人文知识和学生的品德修养、社会生活完美的结合起来。一、乡土文化资源开发的方法与途径1.校本教材中开发。在用好《品德与社会》现行教材的同时,积极使用了我校开发的有关乡土资源的学校课程——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改革鼓励教师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改变过去人们习惯于狭隘地把课程资源理解为教材的思维定势,增强课程的生命力。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具有生活性、综合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和活动性等特点,要全面实现课程目标,教师必须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以"课程设计者"的角色,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16.
品德与生活课是以学生的生活为背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热爱生活的精神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教材的全部内容都是来自学生的日常生活.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部分教师觉得品德与生活教材内容太少,一节课下来没什么可教的,更有甚者,把品德与生活课拿来上语文、数学或英语课.持此观点的教师在思想上没有重视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本质上说就是没有充分地理解品德与生活教材的内涵.那么,如何才能让我们的品德与生活课有内容可上,上得有趣味性呢?本人认为,品德与生活课要坚持以活动为主,通过活动教学来活化教材内容.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们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不断创新教学策略,在品德教学中,力求有效地实施课堂教学.细细揣摩这套教材,我们发现这是一套开放的、儿童的、生活的教材,也深深体会到要上好这门课并不是那么简单.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在实践中,我们尝试采用了"多元导进,整合资源"的教学策略.所谓"多元导进",就是指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有效的、适合教学需要的信息、手段、方法,对课堂教学的设计流程进行合理的安排,引导学生从多种途径进入对预定内容的学习,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所谓"整合资源",就是教师认真研读文本,勤做课前调查、整理,对所收集的活动资源和所有导进的信息、方法等进行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8.
沈燕 《教师》2014,(17):79-80
农村学校的品德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乡土性课程资源,这应该成为农村品德教师们教学中的常规动作,成为有效提升品德课堂的有效途径。教师应在把握品德课程方向的前提下,联系农村学生的学情灵活应用教材,把可利用的自然、人文、生活、物产等乡土性资源有效融入品德课堂,达到"润物无声"的道德教育境界。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社会(生活)的教学要让学生健康、安全的生活,愉快积极的生活,负责人、有爱心的生活,动脑筋、有创新的生活。强调以学生生活为基础,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做到有时效性、有针对性。1将学生的生活实践引进课堂教学中教材主要不是作为载体来供教师讲授的,它是教师引发学生活动的工具,是学生开展活动可利用的资源。课程标准在教学  相似文献   

20.
品德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在小学品德课教学中,应该以教材资源为载体进行二度开发与利用。教师要有"慧眼",对教材资源进行合理取舍,要把握高度、角度和尺度,有效开发与利用。要高于教材,站准高度;基于学生,选好角度;链接生活,把握尺度,从而提高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