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李小松 《辅导员》2013,(12):32-33
<正>对当前的学校德育,人们往往较多关注其地位的轻重,而较少反思其操作的合理性与实效性。注重道德认识的提高,忽视了学生道德规范的内化。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脱节,"知是而言非,言是而行非"。学校德育忽视了学生独立性、独特性和差异性,导致了生态性危机,严重制约了学校德育的有效性。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就需要使德育回归社会生活,必须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培养理性生态人,启动人类心  相似文献   

2.
生态德育是一种生态教育活动,体现了一种新的德育观.生态德育是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共处的生态观出发,引导受教育者为了人类长远利益和更好地享用自然、享用生活,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思想觉悟和相应的道德文明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生态德育因此成为德育的重要内容。所谓的生态德育是指教育者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的生态道德观点出发,引导受教育者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更好的享用自然、享用生活,自觉地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思想觉悟和相应的道德文明行为习惯。而自上世纪60年代  相似文献   

4.
生态德育是一种生态教育活动,体现了一种新的德育观。生态德育是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共处的生态观出发,引导受教育者为了人类长远利益和更好地享用自然、享用生活,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思想觉悟和相应的道德文明行为习惯。生态教育的核心是生态价值观,要求受教育者在思想上树立一种崭新的人生观、自然观和生存发展观,并合理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意识地控制人对自然的盲目行为。  相似文献   

5.
所谓生态德育是一种生态教育活动,体现一种新德育观。它是指教育者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相处的生态道德观点出发,引导受教育者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更好地享用自然、享用生活,自觉地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相应的道德文明行为习惯。它要在受教育者的思想上树立一种崭新的人生观、自然观和生存发展观,并合理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意识地控制人对自然的盲目行为。那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如何渗透“生态德育”呢?  相似文献   

6.
所谓生态德育,是在生态伦理学指导下的一种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教育活动。主要是指教育者(教师)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的生态道德观点出发,引导受教育者(学生)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为了人类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更好地享用自然、享用生活,自觉形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提高思想觉悟并养成文明行为的习惯。  相似文献   

7.
《中国德育》2012,(19):13-18
过有道德的生活,是人的需要,也是学校德育的追求。曾有一段时间,我国学校德育更多关注知识化、学科化、体系化的道德原则、行为规范,忽视了学生真实的道德生活境遇与独特的道德情感体验。针对于此,德育研究者开始探讨生活、道德、道德教育之间的关系,在20世纪末提出生活德育论,以“回归生活的德育理念”来指导具体德育改革。  相似文献   

8.
温志旺 《辽宁教育》2013,(5X):68-69
<正>如何使学校德育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又使学生在生活中受到教育,一直是教育界探讨关注的一个话题。学校传统的德育方式流于说教,片面强调道德知识的传授,忽视道德能力的培养,导致德育内容与社会生活相脱节,使学生的知、行不能统一,德育效果微乎其微。学校德育要走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工作都处在某种程度的封闭状态,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相脱离,学校德育普遍采用思想品德课、班会、各科教学的渗透、个别学生教育等途径,重讲授和知识灌输,忽视实践体验,活动方式单一,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构建开放性的德育途径既必要又紧迫。我校(此处指江苏省洪泽县实验中学,下文同)自创办以来,秉承“培养现代社会合格公民”的办学使命,积极探索实施开放性生活德育活动,全力优化德育生态,让道德生命自己成长。  相似文献   

10.
李树林 《天津教育》2012,(12):28-29
学校是人类文明成果的传承之所,是人类知识的学习与创新之地。学校更是学生生命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驿站。在助推学生成长的诸多因素中,学校德育工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在学校德育工作中仍普遍存在着教育目标缺乏针对性,教育形式陈旧僵化,忽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影响等现象,造成德育工作倍受冷遇,德育效果大打折扣。在今天这个"以人为本""崇尚和谐"的时代,将生态理念融入德育工作中,实施"生态德育",不失为一种有益  相似文献   

11.
主体性德育模式试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我国学校德育不同程度存在主体性失落的误区:忽视学生的心理特点,把德育目标当作德育起点;忽视受教育者自身的实践活动;德育功能认识片面。学校德育主体在道德接受中的心理机制是:道德需要是学生道德行为的心理动力和主要归因;在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中,道德信念是中心环节,道德修养是关键。在此基础上,试构学校主体性德育模式:学校德育主体道德接受通式,品德结构模式,德育观念转变模式  相似文献   

12.
刘志 《教书育人》2009,(7):44-44
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定位普遍存在"高、大,空、远"的现象,脱离了学生实际生活和个人需要,忽视了生活中最普遍、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德育目标缺乏层次性,基本是用一个统一的模式去塑造所有的学生.  相似文献   

13.
生态德育     
生态德育是在生态伦理学指导下的一种生态教育活动。确切地说是指:教育者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的生态道德观点出发,引导受教育者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更好地享用自然、享用生活,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思想觉悟和相应的道德文明行为习惯。生态德育有别于传统的“人际教育”,是一种新的德育实践活动。在人与自然矛盾尚不突出的时候,德育的主要任务在于调节人与人、人与集体、人与社会的关系,使人的行为符合集体和社会的规范,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它的核心是正确地处理人和社会的关系。而当人与自然的…  相似文献   

14.
温志旺 《生活教育》2011,(17):32-35
如何使学校德育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又使学生在生活中受到德育教育,一直是教育界探讨关注的一个话题。学校传统的德育方式流于说教,片面强调道德知识的传授,忽视道德能力的培养,导致德育内容与社会生活相脱节,使学生的知、行不能统一,德育效果微乎其微。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人口的增加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遭到大规模破坏,严重地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时代对德育提出了新挑战和新课题,学校德育面对人类极其深刻的生存危机,应发挥其独特功能,把道德教育扩展到人与自然关系中去,树立受教育者的自然道德价值观和生态道德意识,尤其是对广大青少年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6.
如何使学校德育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又使学生在生活中受到德育教育,一直是教育界探讨关注的一个话题。学校传统的德育方式流于说教,片面强调道德知识的传授,忽视道德能力的培养,导致德育内容与社会生活相脱节,使学生的知、行不能统一,德育效果微乎其微。学校德育要走出困境,就应回归生活,让德育植根于火热的现实生活并落脚现实生活,德育教育就会彰显生命活力。如何才能巧妙地将德育融入生活,在生活中有效实现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呢?笔者根据自己多年当班主任和辅导员的经验和体会,充分运用“四个法宝”,“生活即教育”的德育观才能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7.
一、学校德育教学生活化的内涵学校德育教学生活化是指学校德育教学的组成、内容、手段等方面以受教育者的生活为逻辑起点,与社会生活保持一致,加深同家庭、社区及受教育者间的沟通,同时丰富其生活化内容和文化内涵,促进受教育者道德生命的自由生成,促进其人格健康发展的教学模式。[1]这种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德育教学中以教学灌输为主,脱离受教育者的生活实际,盲目追求确定的德育知识,忽视人的现实生活需要等方面的不足。学校道德教学生活化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1.主体性。学校道德教学生活化的根本目的是教会学生做人做事,学会生活,使…  相似文献   

18.
"优化德育生态,助推学生成人成才"就是要求教育工作者不仅从生态的视角观察德育,还要从优化德育生态的高度,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遵循学生道德成长的规律,不断创造良好的德育生态环境,让学生在快乐学习、快乐生活、快乐活动、快乐成长中形成正确的道德信条、道德原则、道德思想,自然提升道德品质,实现学校德育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9.
王智 《贵州教育》2008,(12):10-10
<正>生态道德教育是一种新型的德育活动,是指教育者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的生态道德观出发,引导受教育者为了人类长远利益和更好地享用自然、享受生活,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存保护意识、思想觉悟和相应的道德文明习惯。生态道德教育是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0.
于满  董芹 《中国教师》2005,(11):26-27
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是当前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首要任务,但反思当前学校德育工作,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科技理性主义和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一方面,德育在教育史上受到前所未有的忽视,德育仅仅视为智育的陪衬,那些关注人们精神家园的人文道德知识倍受冷落;另一方面,为追逐功利,德育也逐渐远离学生生活的世界,使得道德教育失去了生活的底蕴。由于把道德仅仅理解为调节人们的行为规范,这样对受教育者来说,德育演变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而存在着,教育者忽视了对学生内心的关怀,更没有把有道德的生活视为学生自身的本质要求。如此,德育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