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作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长株潭城市群的城市化进程对湖南省乃至全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修正的新兴古典经济学城市化模型和交易效率理论为基础,利用长沙、株洲、湘潭三市1997~2008年的面板数据,通过建立固定效应变截距模型对交易效率对城市化水平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交易效率对长株潭城市群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中医疗卫生和教育发展状况是交易效率指标中决定城市化水平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
朱泳丽  丁利杰 《资源科学》2022,44(7):1373-1387
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发展背景下,城市间产业转移频繁,伴随经济和碳排放的连接,对城市碳排放强度产生的影响成为区域低碳发展需要考虑的重要战略问题。本文采用动态偏离-份额模型测度城市间产业转入和转出量。基于空间全局自相关、反距离空间权重和经济地理权重矩阵下的空间杜宾模型,对2005—2017年26个长三角城市的产业转移动态、碳排放强度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研究,在空间溢出视角下对城市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碳排放强度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②长三角城市群内频繁转移的产业多数为非能源密集型产业,产业转移并未产生显著“碳减排”效应。值得注意的是,产业转移的经济影响开始显现,产业转移实际上不利于长三角城市群整体碳排放量减少。③人均GDP与碳排放强度呈现“倒U型”,技术水平与碳排放强度呈现“U型”,存在“技术进步的反弹效应”,人口数的增加降低了碳排放强度,二产比重正向作用于碳排放强度。因此在制订碳减排计划时,需要考虑不同区域生产效率、能耗强度、人力资本等因素,做好产业转入、转出的碳排放强度监测,避免盲目进行产业转移;壮大优势产业,改善产业结构,培育新增长点,发展符合城市自身禀赋的低能耗产业。  相似文献   

3.
基于SWOT分析的长株潭城市群知识产权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国家综舍配套改革试验区之一,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是长株潭城市群可持续发展及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对长株潭城市群知识产权发展所面临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进行SWOT分析,探索适合长株潭城市群发展的知识产权战略,构建和谐"两型社会".  相似文献   

4.
长株潭城市群作为国家建设"两型社会"的宏大的改革试验场,肩负着实践国家政策的示范和引领重任。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是"从源头和过程控制"战略思想的集中体现,是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必须利用好的手段和必须抓住的机遇。长株潭推行战略环评有其特殊性,同时也面临着很多的困难。为了推行长株潭城市群的战略环评,特提出了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5.
《软科学》2018,(1):109-113
通过地理加权回归模型,以中国8个城市群中具有代表性的13个城市为样本,对其在三个五年规划期内碳排放影响的时空差异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工业结构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程度总体呈下降趋势,"十二五"末期小幅反弹;城市化水平对碳排放的影响呈现由正到负,再由负变正的V型变化,这是城市化初期的典型特征。能源强度对碳排放影响的空间分布发生了两次明显位移,充分体现了政策效应的空间差异性。外贸程度对成渝及珠三角等南方城市群碳排放的影响较为显著,外贸程度越高,对碳排放的影响越大。制定碳减排政策应因地制宜,因城而异,经济发达的城市承担更多的减排义务,带动经济欠发达城市协同发展;城市群内合理配置要素,实现低碳化流动和转移。  相似文献   

6.
2007年12月1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一重大决策,给长株潭城市群飞速发展带来了契机,同时,也给长株潭城市群的环境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株洲市园林建设的现状做出以下几点思考,并提出"1 1 1=N"的建设模式,希望能为"两型"社会新时期城市园林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运用IPCC碳排放测算方法,通过"自下而上"的交通碳排放计算方式,测算2008—2017年三江源地区交通碳排放总量。采用LMDI法,从能源结构效应、能源强度效应、经济产出效应、人口规模效应等对三江源地区交通碳排放进行因素分析,表明从平均贡献率来看经济产出效应最为显著,从变化趋势来看能源结构效应已逐渐替代人口规模效应成为影响三江源地区交通碳排放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生态哲学是可持续发展时代的重要产物,"两型社会"建设是中国在新时期建设中的重要实践.生态哲学思想中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人与自然的平等性和整体性等观点深刻地影响着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在生态哲学思想引导下的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是探索中国城市建设的新模式,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新型城市化进程伴随交通运输行业的飞速发展,随之带来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居高不下,近年交通运输行业节能降碳面临着艰巨的挑战。作为国家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长株潭地区大力发展绿色交通,建设长株潭地区节能和低碳城市群意义重大。本文研究表明长株潭区域构建节能低碳型交通系统具备较为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基础设施,新能源车辆应用推广等降碳举措取得了一定效果。但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仍然居于较高水平,节能低碳交通系统建设任重道远。政府应高度重视交通运输行业节能降碳问题,推广绿色交通工具,引导人们选择低碳出行方式。  相似文献   

10.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推理法,对我国两型社会改革实验区——长株潭城市群大众体育发展的时代契机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北京奥运会对全民健身热潮的天然推动力为长株潭城市群大众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天时”的机遇;国家两型社会改革实验区的政策倾斜与扶助为长株潭大众体育发展提供了“地利”的条件;初见端倪的“大学城”为长株潭城市群大众体育的发展提供了“人和”的平台。  相似文献   

11.
《软科学》2014,(7):140-144
在借鉴国内外研究金融发展和低碳经济相关成果的基础上建立基于STIRPAT模型的空间动态面板模型,运用空间系统GMM重点探究了包括金融规模和金融效率等多个因素对我国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碳排放和金融效率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金融规模壮大促进碳排放量增加,同时降低碳排放强度;金融效率提升对碳排放的影响方向与金融规模相同,但本地增长效应明显小于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列举出近年来研究碳排放强度的代表性文献,从中选取经济增长规模,能源强度,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四种出现频率最高的影响因素,进行四种因素对碳排放强度影响的平稳性检验,结果表明经济增长规模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平稳性不足;对碳排放强度与能源强度、能源结构、产业结构构建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三种因素的变化对碳排放强度的冲击效应,并用方差分解分析三种影响因素的贡献度,结果显示第三产业对碳排放强度的冲击效应最为显著,能源强度次之,能源结构最弱。  相似文献   

13.
广东农业是典型的高碳型农业。基于1991—203年时间序列数据,在变形的Kaya恒等式基础上,利用扩展的STIRPAT模型分析广东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城镇化水平、农业人口规模与广东碳排放强度显著正相关,表明广东城镇化水平提高加剧了农业碳排放,农业人口规模的减少有碳减排效应;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有利于实现广东农业碳减排;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与广东碳排放强度呈正U型曲线关系,且已越过阶段较低点处于上升态势;种植业在农业中的比重、农业自然灾害程度与广东农业碳排放强度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建设“两型社会”环境下长株潭绿色物流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文展 《大众科技》2010,(2):216-217
从绿色物流与两型社会的概念及内涵入手,提出绿色物流是建设"两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最后从规制体系、激励体系、投资体系、产业集群等方面宏观地对长株潭城市群绿色物流体系的构建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推理法,对我国两型社会改革实验区——长株潭城市群的大众体育发展的文化根基进行了橡究。研究认为,两型社会改革实验区长株潭城市群大众体育的发展需要地域特色鲜明的湖湘文化作为其应然的文化根基。这一文化底蕴包括湖湘地域文化、湖湘竞技体育文化和湖湘传媒娱乐文化三个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16.
李晨  汪琳琳  邵桂兰 《资源科学》2021,43(10):2130-2145
识别水产品贸易影响渔业碳排放强度的机制与效果,是促进渔业低碳发展的重要路径。本文从规模效应、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3个维度探讨水产品贸易影响渔业碳排放强度的机制与效果以及渔业人均收入的门槛效应。结果显示:①水产品贸易对渔业碳排放强度具有较强的直接促进效应,总体上提升了渔业碳排放强度。②在收入门槛约束下,水产品贸易与渔业碳排放强度间呈倒“U”型关系,收入处于高门槛区间时,贸易对碳排放强度具有抑制作用。③渔业规模扩张、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技术提高及要素禀赋都能有效降低渔业碳排放强度;环境规制对渔业碳排放强度影响的有效性存在阈值,过强的环境规制会出现“越规制,越污染”现象。因此,应加快转变水产品贸易增长模式,优化渔业产业结构,推动开放式渔业技术创新;并在充分考虑地区差异的基础上合理掌控渔业环境规制力度,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渔业减排责任。  相似文献   

17.
运用延伸的EKC模型检验碳排放总量与能源消耗强度、经济增长和碳排放强度的EKC效应,预测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实现碳排放强度目标及其碳排放量控制目标的可能性。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和降低煤炭消耗强度可以有效地降低碳排放强度,减慢碳排放总量上涨速度。在节能减排约束性政策下,碳排放量与人均GDP的关系呈现显著的倒U型EKC效应,与能源消耗强度的关系呈现显著的U型EKC效应,与碳排放强度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进程的快速推进,人地矛盾日趋严峻。为了实现长株潭城市群整体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借鉴紧凑城市理论,从城市群区域视角,探讨了构建紧凑且生态的土地资源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19.
分析中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地区的碳减排状况,为现行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改进提供经验依据。基于2005—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检验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是否存在碳减排效应,并采用平行趋势检验、安慰剂、PSM-DID等方法检验回归结果的稳健性,通过中介效应分析检验绿色技术创新和能源结构转型的传导路径,最后分析试点政策的地区异质性。结果表明:(1)试点政策显著降低试点地区的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存在显著的碳减排效应;(2)绿色技术创新和能源结构转型都是试点政策实现碳减排效应的作用路径,绿色技术创新在降低试点地区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中分别发挥了12.38%和5.51%的作用,能源结构转型则分别发挥了3.74%和0.47%的中介效应作用;(3)北京的碳减排效应在6个试点地区中最强,其次是上海和天津,湖北和重庆的整体碳减排效应较弱。研究结论为更好实现“双碳”目标、同时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和绿色技术创新提供的主要启示包括,要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因地制宜地制定差异化减碳政策等。  相似文献   

20.
闫东升  孙伟 《资源科学》2022,44(7):1358-1372
在落实“双碳”目标、推进城市群战略背景下,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区域扩容,对城市碳排放强度有何影响?本文将“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扩容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双重差分模型,多角度探讨一体化区域扩容对城市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并采用中介模型、调节模型分析影响机制。结果表明:①一体化区域扩容能够显著降低城市碳排放强度,且考虑平行趋势、内生性、外部冲击、差异化碳排放估算方法等的稳健性检验依然显著。②一体化区域扩容对城市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呈现多重异质性,如时间上城市加入协调会时间越长、对碳排放强度下降促进作用越大,区域上加入协调会对苏皖城市影响呈显著负效应、浙江城市影响呈不显著正效应,城市类型上加入协调会对高等级城市碳排放强度下降促进作用强于一般城市。③加入协调会带来的市场一体化深化、产业升级加快、绿色创新技术提升、协同治理深化等,是一体化区域扩容驱动城市碳排放强度下降的重要机制,且城市市场化程度提升、产业高级化推进,能够放大一体化区域扩容对城市碳排放强度下降的促进作用。研究结论验证了通过一体化推动城市群绿色发展的可行性,但也表明推动一体化城市协同发展的政策制定、实施应“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