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聪  魏江 《科学学研究》2019,37(7):1316-1325
企业内部形成的创新生态系统是组织演化出现的新形态,通过对海尔集团创新生态系统运作进行扎根分析,发现海尔创新生态系统构建呈现出内外生态跨层嵌套的特殊结构,系统内创新参与者之间涌现出平台模块耦合、多边网络协同等四个协同机制。本案例主要对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做出贡献:(1)构建了企业层面的创新生态系统结构,系统内部成员作为独立主体参与外部生态活动,形成生态嵌套结构,打破了已有研究从宏观层面出发将企业视为封闭的同质化节点的局限;(2)探索出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内部创新参与者的关系及结构,提出系统内参与者可通过权威关系和网络效应相组合实现系统治理,是对现有研究只强调核心组织进行持续性主体干预和资源投入来实现系统协同的补充。  相似文献   

2.
现今在世界范围内,创新已经从企业和区域的"孤立创新"走向"生态创新","生态创新系统"是一个科技、经济、社会的自组织创新体系和相互依赖的战略生态系统,表现方式多种多样.TRIZ理论是现阶段十分流行、极为有效的一种发明原理,基于该理论构造与设计一个新型的、以TRIZ理论为核心、以五环体系为架构、以公共创新服务系统为中心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并与其他创新系统进行分析与比较.  相似文献   

3.
以往科技政策的研究大多专注于政策本身,鉴于科技政策生态是科技创新与政策生态的融合,深入剖析科技政策生态系统内部运行机制,以便于从整体观的视角对中国科技政策生态进行把握。从生态学视角探索科技政策系统的类生态本质,构建科技政策生态模型并构建“三环齿轮机制”概念,以美国量子信息科技政策为例,基于政策、人员和场域三环剖析科技政策生态系统运行机制,并进一步从主体层、客体层和环境层对科技政策生态模型的中国适用性进行分析。研究表明:科技政策生态是一个以科技政策为核心,以服务于国家科技创新工程、实现政策价值、保障科技安全、促进科技发展为最终目标,以草拟、颁布、实施、改革为政策生命周期,以政策、人员、场域为基本组成框架的,赋予科技政策生命的复杂的多元协同的政策生态系统工程;政策环、人员环和场域环的三环齿轮咬合能够形成科技政策生态作用合力,实现科技政策的价值;科技政策生态模型具有可实现整体布局治理、优先领域治理、科技生态自主治理的优势,可有效解决当前中国科学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以企业内部创新系统、外部创新系统、创新管理系统为科技创新生态管理系统构建的核心,对其构成要素进行探究,完成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生态管理系统构建.结合生态系统演替理论,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生态管理系统正向演替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对策意见,以期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  相似文献   

5.
研究聚焦于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的动态过程和作用机制,以产业生态系统中的龙头企业及其协同整合的行为主体为分析对象,分析在"构建-管理"产业生态系统两阶段过程中的"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机制。选择杭州、深圳两个电动汽车产业创新生态体系的案例,分析其2000—2013年的动态演化过程,进行跨案例比较。研究发现:在构建电动汽车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阶段,主要是形成有利于"价值创造"的产业前提条件,同时厘清各主体"价值获取"基础关系;在管理电动汽车产业创新生态的阶段,一方面是维持"价值创造"的稳定性和产业系统整体竞争力,另一方面则是促进产业行为主体从中实现"价值获取"。  相似文献   

6.
21世纪初,"创新生态"概念的提出标志着创新研究范式的一次转变和深化,中小企业问题成为"创新生态"分析框架的核心。本文在简要论述"创新生态"概念的形成与发展的基础上,以日本中小企业为例,重点从风险资本、产业结构和政府政策定位分析了日本创新生态系统存在的结构性和制度性缺陷,试图对20世纪末日本从"成功追赶"陷入"失落十年"提供一个分析视角和解释路径,以期对向创新驱动转型的新时期下,我国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国家创新体系有所启发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基于高校科技创新系统困境,分析其创新系统生态化的必要性。在深刻理解高校创新生态系统内涵的基础上,明确系统核心层与影响力层的具体构成,详细分析系统基于开放式平台的知识创新、基于生态位决策和利益"共赢"协调的运行机制。结合高校科技创新实际情况,从生态视角得出高校创新生态系统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在当前地方高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建设面临困境的基础上,阐述了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特征,并构建了"互联网+双创"背景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新生态模型和主要内容,最后提出了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新生态构建策略。  相似文献   

9.
没有遵循传统后发国家和企业依托技术学习、低成本生产要素嵌入全新产业链的模式,而是关注后发企业如何通过价值创造影响创新生态参与者的行为。选取5家光伏产业中国企业作为研究对象,使用过程追踪的历史方法,研究了本土企业嵌入和重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过程机制。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制度机会窗口创造市场容量与现有创新生态系统无法满足之间的矛盾,导致的市场需求结构失衡,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结构演化的外部动因。(2)后发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与组织或者商业模式创新的协同,是创新生态系统结构演化的内部动因。(3)创新生态系统结构变化与后发企业整合内外部资源、把握需求机会能力的提升之间不断的正反馈,是后发企业持续推进下一个阶段生态结构演化的关键。理论层面,研究突破了基于"日韩经验"追赶研究范式和欧美传统产业创新系统理论的局限,全面拓展"新兴经济大国"场景下的产业创新相关理论,进一步发现了后发企业嵌入和重构产业生态系统的情境下,制度窗口、市场窗口创造的外部机会,以及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与组织模式创新互动的关系。实践层面,研究通过诠释市场结构失衡和企业资源、能力匹配的协同关系,提供了后发企业发展新兴产业的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10.
生态创新是企业走向绿色发展的根本路径,评价生态创新是小微企业推动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共赢的关键之举。以贵州省小微企业数据为样本,从内部驱动和外部驱动两方面初步设计小微企业生态创新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分析进行验证与完善,并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小微企业生态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良好适用性,生态资源创新水平对小微企业生态创新的影响较大,生态文化建设水平影响相对较小。最后,提出建立环境主体协同创新生态系统,完善企业生态管理有机协调体系,加强企业生态资源要素动态整合等提升小微企业生态创新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高科技产业集群持续创新生态体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傅羿芳  朱斌 《科学学研究》2004,22(Z1):128-135
本文在回顾国内外产业生态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创新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各要素的内涵,提出了构建高科技产业集群持续创新生态体系的观点,探讨了促使集群创新状态持续强劲的机理,阐明了高科技产业集群持续创新生态体系包括:制造型创新生态网络、研究类创新亚群落、中介类辅助创新亚群落、集群内部创新生境、外部创新生态环境五个子系统。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生态位视角,以沈阳市浑南国际新兴产业园IC装备产业为研究对象,通过扎根理论对案例资料进行编码分析,发现并构建了创新生态系统演进的NMSI模型。该模型揭示了创新生态系统通过"生态位定位—生态位共生—生态位跃迁—生态位整合"四个关键阶段实现从单一模式向复合模式的演进。同时,外部支持、适应性行为、组织变革和动态能力等因素分别在四个关键阶段中决定了模型的有效性。最后,结合当前新兴产业发展实践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西安软件园的扎根理论分析对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范式、构成运作机制进行探索性研究,阐述西安软件园创新生态系统经过了孵化器集群向产业集群跃进、产业集群向联盟化平台跃进、联盟化平台共生关系进化三个阶段,在此基础上得到创新生态系统初步架构,以及物种内部创新惯例、物种外部传递惯例、网络惯例三个维度的运作机制,分析指出创新生态系统技术创新的开放性和无边界性,提出"无围墙"创新概念,说明企业应进一步强化用户创新的作用,政府应强化"守夜人"职能。  相似文献   

14.
企业如何在战略阶段演进中构建与战略网络与商业生态系统相互融合与共同演化的开放式创新网络,已成为开放式创新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本文揭示了开放式创新网络与战略网络、商业生态系统的关联性及内在逻辑,运用探索性案例研究方法,以"每20分钟产生一项专利"的荷兰埃因霍芬高科技园区为研究对象,将园区开放式创新网络形成及演化3阶段的开放式创新网络概括为"1+0"、"1+N"、"N+N"3种形式,得出开放式创新网络的形成及演化取决于战略网络的类型和动态变化趋势以及商业生态系统中核心物种的生态位进化。  相似文献   

15.
结合"创新3.0",基于技术、市场和社会生态位构造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框架;采用生物进化理论描述各生态位影响变量之间的关系,构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模型,并通过8家新材料上市公司的演化来验证模型的适用性。演化仿真结果表明:技术生态位与企业发展并非线性相关,企业应根据政策和市场情况确定合适的研发费用率;市场生态位与企业发展正向相关,但对以研发费用率为代表的技术生态位影响不大;社会生态位与企业发展正向相关,但受限于市场和技术生态位,在其到达一定程度后对企业发展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6.
智慧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创新生态系统,面临从竞争优势构建转向可持续发展的各种挑战。已有的动态能力研究尚未深入探讨创新生态系统情境下的独特动态能力及其对城市可持续性的影响机制。研究通过分析来自浙江省的三个智慧城市案例,剖析了案例城市如何发展动态能力、组合使用动态能力以实现智慧城市创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案例研究识别了三组智慧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动态能力,分别是生态系统感知能力、生态系统捕获能力和生态系统重新配置能力。在此基础上,研究提出了动态能力分析框架,生态主通过协同技术创新和制度公平的统一价值主张,协同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的多元参与机制,协同数据开放和数据保护的数字治理机制,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将动态能力的作用边界从组织内部延伸至创新生态系统,将动态能力的后果分析从竞争力构建转向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拓展了动态能力和创新生态系统研究,为智慧城市的研究增加了新的维度。  相似文献   

17.
王丹  赵新力 《科技管理研究》2021,41(16):110-115
创新创业为美国赠地大学"三位一体"的传统发展模式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为中国高等院校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参考借鉴.以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创新创业课程开设、社会实践机会提供、创新创业竞赛举办、校园创业社团成立、产业对接强化、校内孵化器与加速器创办、创业投资基金设置7个方面剖析美国赠地大学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并从中获得促进中国高等院校特别是农业高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建设的几点启示:重视推进高等院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建设;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校园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形成校内外双循环相互促进的生态网络格局;推进创新创业资源配置市场化;注重素质教育、培养"三农"情怀.  相似文献   

18.
依据创新生态系统及创新生态位适宜度理论,通过对我国31个省份工业创新生态位适宜度的比较,藉由测度创新生态位适宜度和创新进化动量,摸清和梳理东北地区工业创新发展状况,总结东北三省工业创新生态位及其有关指标在全国所处的地位和面临的挑战。研究结论是:辽宁省工业整体创新生态位层级较高,但演进势能呈逐步减弱态势;吉林省工业创新生态位整体落后,创新资源及其整合能力普遍不足;黑龙江省工业创新生态位整体优势偏低,但演进动能空间较大。东北工业的创新驱动急需构建起基于创新生态位适宜度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尤其需要从战略层面实现东北三省工业的创新联动效应,从"官产学"创新资源优化配置的视角全面提升东北工业的创新生态位级别。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技术生态的视角,选取20个指标拟合构建高技术产业技术生态位评价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和区域空间多维结构模型,对中国高技术产业技术生态位"宽度"和"深度"进行测评并进行了深入剖析。结果显示:区域高技术产业技术生态位宽度拓展创新水平和发展深度均呈现出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依次递减的分布态势,且各区域内部存在明显差异。同时,技术生态位成长环境空间分布差异明显,不平衡状态相当严重,高技术产业投入与产出效率、技术创新生态系统适应度呈现出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0.
新时代创新引领发展对培育和优化创新生态系统提出新要求,需要准确客观评价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基于传统生态位适宜度模型进行改进修正,采用PCA分析法对生态因子赋权以解决评价指标共线性问题,提炼创新生态系统的开放性、多样性与协同性、演进性与成长性、可持续性等固有特征,从特性角度重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从描述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个角度对省域和城市两个不同层次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进行健康评价。研究表明,模型与指标适合评价创新生态系统的健康度;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健康度不平衡状况仍在加剧。培育优化创新生态系统要注重久久为功,突出新增长极,形成内生动力,促进创新行为者融合共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