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邹一斌 《现代教学》2007,(12):22-22
在语文教育中所理解的生命,是处于社会和历史当中的生命。生命教育的内涵包摇生命意识的教育(从施教者的角度)和生命化的教育(从受教者的角度)。 语文生命化的教育是个动态的过程,就是以教师的倾心投入来引导学生通过语言的世界来欣赏生命的美好,领悟生命的艰辛,探求生命的意义,建构生命的信仰。  相似文献   

2.
“生命语文”是熊芳芳首先提出的一个概念。“生命语文”是为生命的和用生命而为的语文。其基本特性是学生、教师、课堂生命三位一体和语文教学的文道合一。实施策略是:用语文激发学生的生命和用语文开启教学的生命。“生命语文”对于学生生命的完形和生命的超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2005年.中国语文单独设科已届百年.笔者在一篇纪念文章(《语文:生活生命生态》)中写道,如果不是过多地数落语文的不是.而是站在建设的立场上看待语文,至少有这么几个方面。语文一直是“剑走偏锋”:轻视生活、漠视生命、无视生态。对生活的轻视,使语文与生活隔膜;对生命的漠视,导致语文生命价值丢失;对生态的无视,致使语文陷入一个岌岌可危的生态困境.  相似文献   

4.
张雄 《现代语文》2014,(2):94-95
一、语文教育生命价值的实质 (一)从静态语文文本阐述语文教育的生命价值 语文以独特的人文弹性承载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精髓,包容了多元化的思想意识,记录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发展历程。语文中的每一字、每一词、每一句无不自然展现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底气和精神意蕴。语文与生命的循环、历史的发展紧密相关,语文教育体现了生命的体验和创造,展现了生命的超越和对生命超越的追求。  相似文献   

5.
《生命生命》一文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作者是台湾著名女作家杏林子。她在12岁时因患“类风温性关节炎”,全身关节大部分遭到损坏,致使腿不能行走,肩不能举,手不能抬,头不能转。但残而不废的她凭着顽强的毅力坚持自学,成了一名非常出色的作家。作者写本文旨在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去呼唤“生命生命”,表达自己强烈的生命意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6.
齐殿玺 《考试周刊》2014,(39):32-32
语文教学其实就是生命教学,让每一个生命都焕发活力,让学生在享受学习生活的乐趣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让语文教学焕发生命活力,就要唤醒文本,让文本焕发生命活力。教师要充分唤醒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意识和主体意识,激发语文课堂活力。要让学生用生命投入,教师首先就要用生命教,让学生用生命学。打造高效课堂,焕发教师的生命活力,让教师用自身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阅读,培养良好的语文习惯,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相似文献   

7.
谢芝兰 《考试周刊》2011,(65):57-58
词语教学,不是语文教学的点缀.而应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语文老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李海林语),和学生一起“在汉语中出生入死”(王尧语),运用多种方法,让词语教学焕发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8.
尊重生命,体现人性,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这是新一轮课改大力倡导的教学理念。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让我充分地认识到,要想创设充满生命活力的聋校语文课堂,必须做(1)正视聋生的学语特点,搭建情境;(2)以演助读,增强聋生对课文的感悟能力;(3)教会学生品读课文,感受字里行间的深情:(4)要让聋校语文教学回归现实生活:(5)引...  相似文献   

9.
到目前为止,研究语文生命化课堂的文章较多。但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把语文"生命化课堂"混同于语文"生命课堂"。语文"生命课堂"是用语文材料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而"生命化课堂"是在课堂上用语言文字来化育学生的生命。二是贴着"生命教育"的标签,课堂仍然是指令型的以语文知识为绝对主宰的格式化王国,学生缺少尊严感和自主性,很难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语文"生命化课堂"需要从理论上揭示语文本体,需要研究并论证语文生命化课堂的内涵、教育理念、价值取向、课堂文化、教学境界等。  相似文献   

10.
语文学习是一个绽放生命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如果都能把自己心灵深处的震撼展示出来。绽放自己的思想的花朵,那么就能收获语文的美丽.同时也就收获了自己生命的美丽。教师和学生感动的对象都是语文(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大语文”)本身的魅力。这种魅力是通过多个窗口展现出来的。如何才能利用好这些窗口.把语文的学习变成一种生命的释放的过程。如何使学生为这种美丽的绽放而喝彩?这便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育说到底是人文、人性、人格的教育,语文教育的根本旨归是回归到“人”,回归到“人的生命”。在语文教育中,教师要充分发掘儿童的生命潜能,唤醒儿童的生命意识,用生命的视野去观照语文文本,用生命的眼光去打量日常生活。一、“生命化”语文:内涵与特质1.个体性。在语文教育中,类意识、群体意识、集体意识时常遮蔽着“具体个人”意识,儿童常常淹没在“常人”之中。这个常人,表现在语文教育中就是,语文  相似文献   

12.
刘艳 《成才之路》2011,(14):33-33
语文活动是人的生命运动,是师生自然生命和智慧共同活动的过程,是一种生命与生命的情感交流和精神对话。语文教学要对学生进行生命体验,激发学生对课文的通灵感悟,用课文所蕴涵的丰富思想、美好情愫、智慧光芒、理想火花把学生生命的火炬点燃起来。  相似文献   

13.
语文不只是人们进行交际的工具,还对人生命的整体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语文教学理应尊重生命。《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教学由“认知(知识)领域”调整到“生命全域”,这是语文教学观念的一场深刻变革,必将推动语文教学由机械论向生命论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生命 生命》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编者旨在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学习的同时,激发学生珍爱生命、敬畏生命的情感。长期的基层工作让我感觉到很多教师在处理这篇课文时,会在珍爱生命、敬畏生命上做足文章,而忽视了语言文字的学习,极易上成"道德课"。语文课程性质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我们呼吁语文课必须用语文的学习方法,根据语文的学习规  相似文献   

15.
余光中先生说过:"中文乃中国人心灵之所托,只要中文常在,必然汉魂不朽。"由此可见,中文之重要,语文教学之重要。相比其他学科而言,语文教学更能彰显一种生命的情怀——对生命的关注,对生命的感怀,对生命的敬畏。一、用生命拯救生命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突出强调语文教学要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而“丰富的人文内涵”也包含对人的生存状态(形式)、生命意识、生命价值的思索与理解。这已成为新课程教学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17.
生命伦理学(Bioethics)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起源于美国,最早是由威斯康星大学生物学家波特在他的著作《生命伦理学:通往未来的桥梁》中提出的。他的定义是用生命科学来改善生命的质量,是“争取生存的科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生命伦理学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全新的多学科(包括生物学、医学、哲学、伦理学、社会学、生态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的学术领域。我国的生命伦理学在20世纪70年代末起步,经过近30年的发展,逐渐成为一门“显学”,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生命化教学具有生命的体验性、教学的交往互动性和生成性。在生命化教学中,师生共同促成课本知识的生成,教师的生命态度更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生命样态。有温度的语文老师能够用自己的生命情怀去感发激励学生。  相似文献   

19.
语文中见生命,守候中见阳光。《语文新课程》已经解放了人的思想,彰显了人的个性,语文教师更有责任利用语文课堂去扶助一个个正在成长的生命。字词句不再是枯燥的符号,而是流淌了生命的血液。只有用生命的意识去影响学生,看待教育对象,才会在语文教学中完善学生人格,让每位学生迸发出无限的丰富的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理念引领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关注生命,用生命的意识去关注学生这一特殊的生命体,从而正确定位语文教学的目的、方法,使语文教学焕发生命活力,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享受语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