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本文认为物质概念、物质范畴反映的是物质原型;与此对应,意识概念、意识范畴反映的则是意识原型。物质原型和意识原型及规律论同属逻辑客观层次;物质概念(范畴)和意识概念(范畴)及其规律同属逻辑主观层次;逻辑主观层次是对逻辑客观层次的反映;在实践的基础上,逻辑客观层次与逻辑主观层次是相互转化着的;而并不因此失去它们当初的层次属性,表现出逻辑层次的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  相似文献   

2.
向宏茂 《中国德育》2007,2(8):75-76
马克思主义认为:“两个相互矛盾方面的共存、斗争以及融合成一个新范畴,就是辩证运动的实质。矛盾的两个方面相互依存、相互斗争、相互融合、相互转化,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过程。辩证法告诉我们,对立统一关系普遍地客观存在于事物中,两个矛盾方面在对立中不断斗争打破统一继而打造新的统一。这种统一的不断打破和不断建立,昭示着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内在和谐。在构建和谐班集体的过程中,班主任要运用辩证法管理学生,处理班组事务。  相似文献   

3.
相似在认识是一个应用很广的概念,有一般的相似应用和形象思维中的相似应用。相似和相似剩余是形象思维的一对主要思维范畴。相似剩余包括:两个事物形象的不相似部分;两个事物形象相比较观察到的“似又不似”现象;两个事物形象未被观察到的部分。二物的相似可能表征二物的同一或类同,也可能并不表征二物的同一或类同。当二物是否同一并不取决于二者整体的相似幅度的大小时,则需要应用相似剩余方法,特别是要判明二物有无质态相  相似文献   

4.
什克洛夫斯基和布菜希特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陌生化”概念。前者将诗语的“陌生化”上升到文学本体论的高度,视“陌生化”为一纯粹的美学、文学范畴,是文学作品的生命之所在;后者则把“陌生化”作为一个认识论范畴,认为“陌生化”不是目的,而是消除陌生,达到对事物更深刻熟悉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5.
何谓精神生产?现在学术界众说纷纭:“精神因素说”认为,精神生产就是物质生产中的精神因素;“社会生产论”认为,精神生产就是大脑进行的“社会生产”,“属于物质范畴,属于社会存在范畴”。(《国内哲学动态》1981年第12期)还有的同志讲,精神生产就是一种物质的生产等等。我认为,精神生产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就广义而言,凡是大脑生产思想、观念、意识的活动,都是精神生产;狭义的精神生产则是,大脑这种特殊的物质生生产概念,范畴,理论的活动,其产品的内容是非实体的,必须通过物化才能传递。本文所  相似文献   

6.
大学的理念     
对大学理念的认识理念是一个哲学概念,哲学上的理念与观念同义。有一种观点认为,“理念是人们经过长期的理性思考及实践所形成的思想观念、精神向往、理想追求和哲学信仰的抽象概括”。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所谓’,是指人们对于某一事物或现象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观念体系”。在此,我们取第一种对理念的解释,持相对宽泛的理念涵义,把大学思想观念、大学精神向往、大学的理想追求和大学哲学信仰纳入大学理念范畴加以论述。教育理念是哲学上理念概念的移植和发展,大学理念是教育理念的运用。大学理念有经典与现代之分,经典大学理…  相似文献   

7.
程晓蓉 《教书育人》2001,(19):32-33
一、日常生活概念易对学生的思维构成障碍初中学生在学习物理之前已经接触了大量的物理现象,形成了一些对事物现象的看法和观念。但实际上,学生形成的这些对事物和现象的非本质认识往往是表面的、局限的,有时甚至是错误的,与科学概念相悖,从而对学生形成科学的物理概念和规律构成障碍。例如,认为:车子不推就不动,维持车子运动要有力;铁比木头重;100瓦的灯泡比40瓦的灯泡亮;对“功”与日常生活中的“工”或“工作”混淆不清等等。为了克服这些日常生活概念(又称前科学概念)的错误影响,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实验,有意识地…  相似文献   

8.
曾钊 《中学文科》2003,(9):26-28
在高二哲学常识的学习中,学生对一些概念易混淆使用。这里将易混淆的五个概念进行归纳比较。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等于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同点:①含义不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的普遍性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指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它要求我们一定要根据客观存在的事实,来决定我们的主观思想和行动。②原理依据不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方法论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是物质决定意识以及规律客观性原理的基本要求。③范畴不同。具…  相似文献   

9.
瞿晓峰 《物理教师》2006,27(7):5-6,8
概念图又可称为概念构图(concept mapping)或概念地图(concept maps),是表示概念和概念之间相互关系的空间网络结构图.它通常将某一主题的有关概念置于圆圈或方框之中,然后用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连线上标明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概念(concepts)、命题(proposidom)、交叉连接(cross-1inks)和层级结构(hierarchical frameworks)是概念图的四个图表特征.概念是感知到的事物的规则属性,通常用专有名词或符号进行标记;命题是对事物现象、结构和规则的陈述,在概念图中,命题是两个概念之间通过某个连接词而形成的意义关系;交叉连接表示不同知识领域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层级结构是概念的展现方式。  相似文献   

10.
段金花 《课外阅读》2011,(10):226-226
考察目前高考试题的结构,高中物理科目所占的权重较大。为此,优化高中物理高考复习,将有助于学生高考总分的提升。就人对事物的认识路径而言:首先,则是通过整体把握事物的概念、范畴;然后,根据事物内在的逻辑结构展开对细节的认识。最终,形成多样性的统一。同时,在保留强化解题技巧的同时,还须引入有关生活中的有趣现象。这样一来,便能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  相似文献   

11.
精神、心理、意识、认识、观念、思维等概念,都是用来描述与物质现象和过程相对立的精神现象和过程的。它们对于物质来说都具有派生性(即第二性)、附属性、非独立性。因此、当我们只强调它们的这个本质属性时,常可将它们通用或混用。如说“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心理的东西和物理的东西”、“观念的东西和现实的东西”,等等。当我们着重解决哲学的基本问题,解决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何者  相似文献   

12.
何谓精神生产?现在学术界众说纷纭:“精神因素说”认为,精神生产就是物质生产中的精神因素;“社会生产论”认为,精神生产就是大脑进行的“社会生产”,“属于物质范畴,属于社会存在范畴”。(《国内哲学动态》1981年第12期)还有的同志讲,精神生产就是一种物质的生产等等。我认为,精神生产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就广义而言,凡是大脑生产思想、观念、意识的活动,都是精神生产;狭义的精神生产则是,大脑这种特殊的物质生生产概念,范畴,理论的活动,其产品的内容是非实体的,必须通过物化才能传递。本文所叙的精神生产的特点,则是指的狭义的精神生产的特点。精神生产是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的,它与物质生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精神生产的主体是由个体、群体、意识形态阶层组成的一个多层次的精神生产有机系统。精神生产的工具  相似文献   

13.
正目的论指出,事物的发展及其现象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目的或目的因来解释。从目的论出发,哲学界普遍认同某种特定的观念本身就是使事物存在与发展,并在二者之间产生逻辑勾连的根据和缘由。事实上,目的论的出发点就在于将本来属于自然界的过程进行拟人化处理,从而将原初意义上的人类学范畴概念放置于整个自然界中。目的论对事物发展的目的表现提出了外在和内在两个路径,对于分析事物存在、发展、前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研究的角度同样属于目的论研究  相似文献   

14.
瞿晓峰 《中学理科》2006,(5):37-38,52
概念图又可称为概念构图(concept mapping)或概念地图(concept maps),是表示概念和概念之间相互关系的空间网络结构图.它通常将某一主题的有关概念置于圆圈或方框之中,然后用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连线上标明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概念(concepts)、命题(propositions)、交叉连接(crosslinks)和层级结构(hierarchical frameworks)是概念图的四个图表特征.概念是感知到的事物的规则属性,通常用专有名词或符号进行标记;命题是对事物现象、结构和规则的陈述,在概念图中,命题是两个概念之间通过某个连接词而形成的意义关系;交叉连接表示不同知识领域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层级结构是概念的展现方式,一般情况下,概括性概念置于概念图的上层或中间,从属性概念安排在下层或周围.  相似文献   

15.
<正> 本人曾撰文对哲学“矛盾”概念的含义作了新的探讨和阐释,认为,“矛盾”概念有两个含义:一是作为性质范畴—指事物本身所具有的两极对立(或自身背反)的性质;二是作为关系范畴—指事物内部两个对立面之间或两个相关事物之间所具有的不平衡、不一致、不协调或互相排斥、互相否定的关系.基于对“矛盾”概念含义的这一新的理解,对于矛盾的普遍性、绝对性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原因等问题亦应相应地作新的理解和说明.  相似文献   

16.
哲学教科书对于“新事物”和“旧事物”的释义存在循环论证的现象,而且离开主体的尺度纯粹从“客观必然性“去说明新旧事物的区别陷入了“客观主义”的误区。从本质上说,新事物和旧事物是评价范畴,必须考虑主体的尺度,新事物是指新出现的符合客观规律并对人的发展有积极意义的事物。由于传统释义的不够准确和科学,因而在这两个概念的使用和评价上也存在较严重的理论误区。  相似文献   

17.
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从培养创新意识开始。教师不能把学生看成知识的容器,更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据研究发现: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是不满足于教材中的某些关于事物现象的解释(是什么),他们更渴望知道引起这一现象的原因(为什么),并且对书本上或老师的解释也常常会提出疑问或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认知范畴与范畴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对事物分类的心理过程即范畴化过程,其结果即认知范畴。范畴化是人类对世界万物进行分类的一种高级认知活动,在此基础上人类才具有了形成概念的能力,才有了语言符号的意义。概念的形成以认知范畴为基础,概念是词义的基础,词义是概念在语言中的表现形式,词又通过概念来反映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人们通过概念化能力构成了概念体系,从而决定了语言的意义,因此,语义不是客观存在于我们的思维以外,而是客观现实和认知能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逻辑学或哲学范畴的“概念”,通常定义为: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某种事物的本质属性是反映事物特有的基本性质;从教育心理学上讲:概念可以表述为由语言、文字等符号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关键属性。所谓关键属性是反映能够区别此事物与彼事物的各种属性,可以是本质的也可以是非本质的,与哲学意义上的概念相比,这里的概念都被认为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但同一事物,对不  相似文献   

20.
建立物质构成的粒子观。就是要求同学们用粒子的观念去学习化学,初步认识化学现象的本质。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人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从身边的生活现象和简单的实验人手,认识物质的粒子性,理解有关物质构成的微观概念;运用物质构成的初步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通过对问题探究和实践活动,提高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