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缺血性卒中的治疗主要包括溶栓治疗和神经保护治疗.溶栓药物已经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临床公认的溶栓治疗时间窗是发病6h之内,虽然目前许多学者已将该时间窗有所突破,但是各临床报道证明,其实仅有少数患者可以接受有效溶栓治疗[1].  相似文献   

2.
缺血性卒中溶栓疗法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本章针对溶栓法的现状介绍了包括溶栓的时间窗、实验室检测指标、溶栓药的选择及剂量、禁忌症和注意事项等。  相似文献   

3.
以往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因分析多为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等 ,但在临床工作中发现 ,炎症反应已成为引起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引起炎症的主要原因为细菌及病毒感染 ,如肺衣原体、幽门螺杆菌等等。缺血损伤后炎症反应或不明原因引起的发热 (≥ 37.5℃ ) ,可进一步加重脑缺血后的细胞损伤。1 炎症在缺血性卒中中的作用目前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理生理研究的比较清楚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许多药物治疗研究。炎症反应在缺血性卒中中涉及两个方面 :(1)促使动脉血栓性卒中的炎症或感染过程。 (2 )缺血性损伤后形成部…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研究发现缺血性脑血管病与微出血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本文把缺血性脑血管病与微出血关系的研究综述。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通过GRE-T2*进行微出血检测,明确微出血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关系有利于阐明微出血的发生机制,并且探讨缺血性卒中抗血小板、抗凝和溶栓治疗发生出血性转化的可能性,对脑卒中患者的防治方法的选择和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从而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防治及预后判断方面提供潜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随着对缺血性脑损伤病理机制研究的深入,现已公认为溶栓作为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AICVD)的重要方法,而治疗的最佳时机(时间窗)是在发病6小时以内。由于超选择动脉溶栓是一种侵入性治疗手段,并且需要较高的技术与设备条件,因此在我国目前条件下,常规进行还难以实现。为此,我们前瞻性观察了在时间窗内大、小剂量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AICVD的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急性脑梗死发病率 ,病残率高 ,因此提高本病的治疗效果是当今重要的研究课题 ,探讨的热点。目前研究集中在两类药物上 :一类神经保护剂 ,其作用为 :(1)缓解缺血进展过程 ;(2 )防止再灌注损伤 ;(3)促进神经恢复 ;另一类诱导缺血再灌注药物。而缺血区再灌注是神经功能恢复的前提条件。因此在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处理中 ,立即应用全身或局部的溶栓治疗 ,使闭塞的血管再通 ,是恢复脑血流 ,挽救缺血组织的最佳方案。效果评定包括对疗效的评定和副作用的耐受能力的评定。按 1995年全国第四界脑血管病学会评定标准执行 ,分为基本痊愈 ,显著进步 ,进步 …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早期使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10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n=54)和对照组(n=54),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给予依达拉奉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卒中量表评分(NIHSS)、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 RS),并随访治疗后3个月的m RS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第14天的NIHSS评分和m R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90天治疗组的m R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使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早期使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10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n=54)和对照组(n=54),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给予依达拉奉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卒中量表评分(NIHSS)、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 RS),并随访治疗后3个月的m RS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第14天的NIHSS评分和m R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90天治疗组的m R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使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黄欢  陈锦萍 《考试周刊》2015,(25):2+197
目的 观察早期使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10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n=54)和对照组(n=54),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给予依达拉奉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卒中量表评分(NIHSS)、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 RS),并随访治疗后3个月的m RS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第14天的NIHSS评分和m R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90天治疗组的m R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使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糖代谢异常与脑卒中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416例脑卒中患者按缺血性卒中及出血性卒中分组,选取同期住院的非卒中患者411例作为对照,观察三组患者空腹血糖(FPG)、果糖胺(FA)升高的情况。结果:缺血性卒中或出血性卒中果糖胺升高和果糖胺、空腹血糖均升高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出血性卒中空腹血糖升高和仅空腹血糖升高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缺血性卒中组及对照组(P〈0.05)。结论:糖代谢异常不仅是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同样也是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应激性血糖升高以出血性卒中多见。  相似文献   

11.
脑血管病是指供应脑部血液的血管疾患所引起的一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指脑卒中,卒中又分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前者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脑血栓形成(thrombosis),脑栓塞(embolism),后二者统称为脑梗塞(cerebral infarction)。本文重点介绍急性脑梗塞发病机理及治疗方面进展等相关内容。 1 缺血后脑组织的生化改变 脑细胞对缺氧异常敏感,其能源主要来自葡萄糖的有氧氧化,因此血流中氧与葡萄糖的不断供应,是维持神经组织正常代谢和功能所必需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我院近3年治疗的脑卒中患者,分析探讨院前急救措施对急性脑卒中患者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28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出血性卒中114例,缺血性卒中166例),按来院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将患者按疾病类型分为出血组和缺血组,其中观察组196例卒中患者由120急救转运至我院急诊卒中中心,并在来院途中给予吸氧、适度镇静、抬高头位、监测血压、血糖、脱水降颅压以及心电图检查等初步处理,84例对照组患者未经任何院前处理由家属直接送至我院,入院后均按指南进行积极治疗,在治疗过程中,两组都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及GCS评分表对两组患者预后进行评分分析比较。结果:观察组预后NIHSS(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15分占比56.6%、NIHSS评分>21分占比41.3%、死亡占比2.1%。对照组预后NIHSS评分<15分占比38.2%、NIHSS评分>21分占比54.7%、死亡占比7.1%;住院时间观察组为16±...  相似文献   

13.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是引起神经功能障碍、致残及死亡率比较高的疾病。目前,国内外的相关工作者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临床治疗、危险因素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本文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急性期治疗进行概述,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了解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对于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有着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高血压是脑卒中的首要危险因素 脑卒中即老百姓常说的中风.它分为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卒中. 出血性卒中是由脑血管破裂、出血导致的,即我们通常所听说的脑出血.缺血性卒中是指各种原因所产生的栓子堵住脑血管,导致脑缺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血气分析监测作为判断急性肺动脉栓塞溶栓疗效的一项指标的可靠性。方法 溶栓前、溶栓后6、12、24h分别采取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结果6例急性肺栓塞患者溶栓P(A-a)O_2(?)±S10.42±1.45kPa(78.11±10.877mmHg)溶栓后P(A-a)O_2(?)±S2.772±0.78kPa(20.79±5.852mmHg)两组差别具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论 动脉血气分析监测是判断急性肺动脉栓塞溶栓治疗之后,非功能恢复状况一项灵敏的生化指标,P(A-a)O_2比PaO_2或PaCO_2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6.
徐孝林 《考试周刊》2015,(19):130-131
目的 分析阿托伐他汀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6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4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回顾分析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研究组各项血脂水平、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临床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给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阿托伐他汀治疗的效果较为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正>老年人(70岁以上)的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效果和安全性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本文通过对50例70岁以上老人急性心梗的治疗,评价溶栓疗法对老年人急性心梗的效果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的疾病 ,找到一种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 ,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有较大的影响。 90年代以来 ,随着人们的研究深入 ,静脉溶栓疗法的应用成为国内外急性脑梗死早期治疗的研究热点 ,由于病例选取、用药时机以及治疗方法的不同 ,疗效各有差异 ,现将其综述如下 :1 尿激酶超早期溶栓治疗[1]1.1 治疗方法 溶栓组 :5 0例 ,发病 6h内 ,平均年龄5 7岁 ,均为首次发病 ,给尿激酶 (UK) 5 0万 - 10 0万u溶于 10 0 - 2 0 0ml的生理盐水 ,静脉滴注 ,0 .5 - 1h内滴完。溶栓后常规给予 2 0 0 g/L甘露醇 2 …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辛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11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包括溶栓药物、硝酸酯类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8受体阻滞剂、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随机分为常规剂量组:辛伐他汀20mg,每晚1次;高剂量组:辛伐他汀40mg,每晚1次。两组均于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24h内开始用药,观察30d内主要心血管事件联合终点。结果:治疗30d两组比较,高剂量组明显减少心血管事件联合终点:所有原因死亡,心肌再梗死,不稳定心绞痛,卒中(P〈0.05)。结论: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大剂量辛伐他汀在降低主要心血管事件方面的作用优于常规剂量辛伐他汀,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正> 急性脑梗塞是中老年患者多发的一种常见临床疾病,其发病率有逐年增高趋势。目前临床上尚无一种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通常采用抗凝疗法、抗血小板疗法与溶栓疗法。近年来,我院应用法国赛诺菲温莎公司生产的低分子量肝素(LMWH),商品名为速避凝给予20例急性脑梗塞病人进行抗凝溶栓治疗,与采用其它抗凝剂治疗进行临床对比,疗效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