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历岗 《小学语文》2007,(3):57-57
问:《雷雨》(二年级下册第18课)课文中“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和“我会写”中的“垂”字是倒数第二笔“横”最长,在别的书上看到的是从上面数第二个横最长,到底怎么写正确?  相似文献   

2.
《雷雨》这一课的教学目标 :一是训练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像能力 ;二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教学中如何达到这一教学目标呢 ?建议教师可充分利用插图 ,让插图动起来 ,把生动的语言文字融入动的图画中。1.移图 ,解决难点。对课文中有一定难度的词句 ,有时借助画面 ,稍加点拨学生即可明了。如 :“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 ,逃走了。”句中的“垂”的妙处是学生不易理解和体会的。教师可将课前画好的活动“蜘蛛”,由网上垂直往下移动 ,同时画上一条直线 ,表示蜘蛛的丝。通过这一移动 ,不需多加分析 ,学生对…  相似文献   

3.
《雷雨》文本作为一个大的符号系统,有着特定的指称意义。"雷"是这个大的符号系统下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语符在文本中大量出现,它所指称的意义极为丰富。运用结构主义语符学理论去探析"雷"这一语符所指称的意义是什么,将有利于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雷雨》并阐述《雷雨》文本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4.
前不久,听一位年轻女教师上人教版二年级《雷雨》一课。有一个环节至今记忆犹新,想提一己拙见,供大家参考。《雷雨》一课是一篇清新简短的童话,文章结构清晰,作者按时间先后顺序分别写了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的情况。上课教师针对课文内容和低年级学生特点,结合课标对低年级学生的课程目标要求,通篇采用了以读代讲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5.
《雷雨》的不断再版,是作家曹禺不断对其进行修改与完善的过程。本文以《雷雨》1978年"人文版"和1936年"文化版"的比较为例,对《雷雨》版本的变异以及剧本的修改进行探讨和评析。  相似文献   

6.
从选入课本开始到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雷雨》的教学解读发生了从单元到多元的变化,语文训练所涉及的范围也更广泛,这是一种进步,也是语文课程时代性的体现。2017年,统编版语文教材将《雷雨》纳入必修四第二单元(戏剧单元)第7课,可见《雷雨》将继续充当戏剧类文本教学的重要角色,语文课程要继续重视对它的教与学。但是到目前为止,《雷雨》教学仍然存在一些不得不正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我通过在教学实践中的勇于创新,在讲授《雷雨》这节课时,巧妙的运用了"翻转课堂"的模式。在这里,我们浅析一下翻转课堂实际操作的三个"翻转"、课前四环节、课堂五步骤和六大优势。  相似文献   

8.
仲卫东 《现代语文》2010,(10):53-54
一苏教版必修四专题二"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的阅读部分由三篇选文构成。这三篇文章分别从经典之作《雷雨》《巴黎圣母院》《辛德勒名单》中选取。他们的内容有一个共同细节,那便是主人公在情节发展中落泪了。鲁侍萍落泪了,伽西莫多落泪了,辛德勒落泪了。这三个主人公的眼泪值得品味。  相似文献   

9.
黄志基 《考试周刊》2009,(38):26-28
蘩漪可以说是贯穿《雷雨》整部戏剧的主线,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也正是由她来推动。她是最具有"雷雨"性格的人物,在她身上还充分体现了受压迫性与变态的因素。一切"雷雨"皆因蘩漪而起,蘩漪自身的"雷雨"性格推动着整个故事的发展,本文具体分析了蘩漪的"雷雨"性格。  相似文献   

10.
《雷雨》弥漫着浓厚的基督教文化气息,这是由于《雷雨》的创作暗合了基督教"罪感——惩罚——救赎"的模式。《雷雨》全剧再现了周公馆的罪恶,把周公馆各色人物的罪感表现出来,周公馆的罪恶最后受到惩罚,罪孽深重的周朴园皈依了基督教,周公馆成为了教会医院,基督教救赎场景再现。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上,学生正在品读描写雷雨后的景象的句子: "雨停了,太阳出来了.一条彩虹挂在天空.蝉叫了.蜘蛛又坐在网上.池塘里水满了,青蛙也叫起来了."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上,学生正在品读描写雷雨后的景象的句子:   “雨停了,太阳出来了.一条彩虹挂在天空.蝉叫了.蜘蛛又坐在网上.池塘里水满了,青蛙也叫起来了.“……  相似文献   

13.
案例《雷雨》的最后一自然段——“雨停了。太阳出来了。一条彩虹挂在天空。蝉叫了。蜘蛛又坐在网上。池塘里水满了,青蛙又坐在网上。”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我让学生听着美妙的钢琴协奏曲《雨后花园》那悠扬的旋律,根据我提供的材料——雨后的各种景物,拼凑一幅雨后美景图,“同学们,你们拼的图是怎样的,你眼前出现了什么?”“啊!雨渐渐地停了,太阳公公笑眯眯地从山后升起来了。天边,一道美丽的彩虹!”……入情入境地感受了雨后空气清新、彩虹高挂的美好。我不禁喜上眉梢。“啊!雨后空气清新,彩虹高挂,让我们一起读读课文,感受一下这种美吧!…  相似文献   

14.
<正>有幸听了韩军老师的《雷雨》,收获甚丰。韩军老师《雷雨》的教学设计层层深入,先用希特勒入课,让学生明白人性的两面性。接着让学生在文中找周朴园的罪行,出示《雷雨》的结局,使学生对《雷雨》的情节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第三步通过"几番恋情不合伦,几条人命不得生,几个家庭同破碎,几个生者孤苦终"的结局,引出"冥冥之中有天意"的看法,进  相似文献   

15.
《雷雨》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戏剧家曹禺奉献给世人的经典话剧。作为人类灵魂的探索者,曹禺一直在思索着人的出路。《雷雨》中关于人类与天地间"残忍"的悲剧传达出他对人自身"存在"的思考。剧中揭示人的生存困境,在表现人存在的梦魇和焦虑的同时,更多地表达了他希望建构一个有爱、理想的人性存在的世界。  相似文献   

16.
《雷雨》这篇课文按一般讲读课的要求上完之后,我总觉得意有未尽,如对周朴园的性格的分析是否会过于简单,再如电视连续剧《雷雨》的播放,对原著是否产生了负面影响,都还值得思量。我在征求全体同学的意见之后,决定加一堂评价课。下面是这堂课的节录。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受种种因素的干扰,学界一直把《雷雨》定位在家庭悲剧和社会悲剧层面。但对于现代文学作品的研究,理应从原版本进行考察,且要尽量抛开政治语境和人为主观因素的干扰,以还原作品的真实面目。若本此原则来解读《雷雨》,就会发现该剧首先是一部命运悲剧,这便是对《雷雨》悲剧主题的一种还原性阐释。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曹禺的创作动机——形而上的理性思索;主人公的生命境遇——"郁热"下的挣扎困境;观众的审美感受——先悲后愤之情。  相似文献   

18.
1.充分利用教材.上出情趣。《蜘蛛织网》是一篇充满童趣的课:根据一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黄老师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趣味性.利用课中的这只小蜘蛛来组织教学.使课堂充满情趣:在导入阶段.老师出示卡通小蜘蛛.让学生跟小蜘蛛打招呼.学生和中的小蜘蛛一下子就亲近了.在不知不觉中就喜欢上小蜘蛛了。在提出教学要求时,无论是读课还是学生字.  相似文献   

19.
《雷雨》一课的课后有一道训练题是: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师教学时怎样落实这一教学要求呢?  相似文献   

20.
【教学背景】《雷雨》是高中语文第四册第四单元第一课。从它开始,我们将开始赏析现代戏剧、古典戏曲。而《雷雨》又是中国现当代戏剧扛鼎之作,所以,如何处理这篇选文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