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是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围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历史意义作了阐述。本文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首先,敌后游击战争使敌强我弱的形势发生了转变,在整修抗日战争中具有战略意义;其次,敌后游击战争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建设,为尔后民主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设准备了条件;再次,敌后游击战争在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中具有重要的战略作用。  相似文献   

2.
游击战争理论是陈毅军事理论的核心与精髓,体现了游击战争战略与战术的统一性,强调了游击战争的民族性特征,揭示了游击战争"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本质特征,突出了游击战争基础与主体的群众性特征,反映了游击战争积极进攻的主动性特征,坚持游击战争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特征,形成了一整套的游击战争战略战术理论,为丰富、发展毛泽东的军事思想,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3.
左权在总结八路军抗战经验的基础上阐述了游击战争的重大作用。他支持毛泽东关于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主张,并结合华北实际提出了许多具体措施。他善于总结战争规律,提出了许多有效的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丰富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游击战争的理论和策略。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对于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有着直接关系。表现在:根据敌我之间的实际情况和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中国共产党确立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指明正确道路;游击战争在抗日战争中发挥多方面的重要作用,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坚实基础;游击战争与正规战争相配合、从以游击战为主向以运动战为主转变,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相似文献   

5.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鄂豫皖红军在失去上级党的联系、面对国民党10余万正规军的"清剿"等异常艰难的情况下,在三年游击战争中,坚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广泛开展统一战线,实行机动灵活的战术和创建党政军一体的便衣队武装,取得了鄂豫皖三年游击战争的胜利。  相似文献   

6.
游击战争理论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战争,其内容丰富多彩,给了日本帝国主义以沉重打击,并成为中国人民抗日力量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败转胜的关键一环。抗日游击战争在中国人民抗击外敌入侵的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抗日游击战争是世界战争史上最有特色的游击战争。日本著名军事评论家山奇重三郎在评述这场战争时曾经说过,在世界战争史上,“虽然有各种各样的游击战,但只有毛泽东率领的中国共产党军队在抗日战争中进行的游击战,堪称历史上规模最大、质量最高的游击战”。“它把百万帝国陆军弄得团团转”。本文拟对抗日游击战争的伟大战略意义做一论述。一众所周知,在抗日战争初期,毛泽东就把抗日游击战争提高到战  相似文献   

8.
鄂豫皖根据地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大力开展游击战争,成为中国革命的一个重要支撑点,有力地配合了主力红军的长征,对促进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到来及新四军的组建,作出了极为宝贵的贡献,留下了重要的历史经验.鄂豫皖根据地三年游击战争的特点是:重新组建正式红军,作为坚持游击战争的中心支柱;建立一支党政军三位一体的便衣队;结合斗争实际制定并实施一整套巧妙的战略战术原则和方针.  相似文献   

9.
<正> 客家人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特别是近现代以来,客家人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如洪秀全等发动了太平天国革命,孙中山领导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客家人又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投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洪流中,聚居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的客家人积极支援和参加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本文仅就客家人在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争中的历史作用作一探讨,以求教于史学界。  相似文献   

10.
皖南事变前,新四军在华中敌后积极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威震敌胆。其抗日战绩,在当时的第三战区和第五战区名列前茅,得到国民党当局数十次嘉奖,并获得中共中央的肯定和多数表彰,赢得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新四军的抗日游击战争,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的战斗,创建了9块抗日根据地,新四军部队的发展速度比八路军还要快。  相似文献   

11.
抗战时期国民党敌后游击战的问题长期受到忽视,近年来的研究取得进展,但对国民党敌后游击战的作用问题研究依然很薄弱。国民党敌后游击战的作用随着当局的抗战态度而变化。抗战初期,国民党敌后游击战对正面战场起到一定的配合作用。在1943年8月以前的相持阶段,国民党敌后游击战仍然起到了积极作用。此后,国民党敌后游击战没有产生全局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抗战时期,国共两党都在沦陷区开展游击战。国共两党敌后游击战都在抗战中起到积极作用,但理论和实践上的差异导致两党敌后抗战的结果迥异。这种差异反映了两党阶级本质的不同。  相似文献   

13.
黎世红 《唐山学院学报》2019,32(5):50-54,89
全面抗战开始后,中国共产党重点在山西部署山地游击战,而对于平原地区能否开展敌后游击战的问题,并无确定的把握。当国共两党在河北平原积累了一定的游击战经验后,中国共产党作出了开展平原游击战的决策。中国共产党在华北平原建立游击根据地后,成功地实现了从山地游击战向平原游击战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牵制了大量国民党反动军队,为主力红军的战略转移分担了压力,创造了条件。南方各根据地、游击区的艰苦斗争,保留了重要的南方战略支点,从而与西北红军遥相呼应。同时,南方红军游击队在险恶环境下的坚持斗争,保存了军事骨干,保持了党对南方的影响力,也集聚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5.
三年游击战争时期,日本加紧侵略中国的步伐,国民党内部也爆发了反蒋事变,内外局势错综复杂。中央苏区被破坏后,国民党继续"清剿"南方的红军游击队,福建各游击区彼此隔离且与中共中央失去联系。在艰难的环境下,红军游击队根据形势不断改变番号,并将此作为一种政治宣传手段,周旋于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继续革命。  相似文献   

16.
1939年2月国共两党在湖南南岳合作开办了南岳游干班,该班是国共两党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成果,也是统一战线维系巩固的表现之一。在1939年2月到1940年3月的存在期间,该班培养了数千名抗日游击干部,对于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坚持抗战胜利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两党的携手合作,研究其合作办班之因便显得很突出。两党基于抵御外侮维系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共同需要、取长补短相互支持的需要、自树形象争取民众扩大影响的需要而合作办班,将对其做一详细探讨。  相似文献   

17.
在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在组织正面战场的同时也开展了敌后游击战。国民党的敌后抗日游击战是以失败告终的。文章从乡村政权建设的视角分析了国民党敌后游击战走向失败的原因:国民党虽然在基层政府建构、基层政党建设、基层社团控制等方面加强了敌后乡村政权建设的力度,但其所采取的政策违背了敌后人民的利益,得不到敌后人民的支持,因而未能建立稳固的乡村政权。国民党乡村政权建设的失败是其敌后游击战难以长期坚持,最后走向失败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既在正面战场作战,又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国民党军队的敌后游击战,一定程度上牵制了日军,配合了正面战场的作战。但国民党的阶级本性决定了它既抗日又反共,不敢真正发动群众,最终导致其战斗力愈益下降,游击区不断缩小,作用也日益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