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肃侯修筑南长城,形成了赵国向南防御、向北扩张的战略,赵武灵王修筑的北长城成为遏制匈奴南犯的一道屏障,为北疆的开发与安宁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2.
朱明封建王朝是推翻元朝而建立起来的,通人漠北的蒙古族各部,一直是明王朝北部及酉北边防的大患。“元人北归,屡谋兴复,永乐迁都北平,三面近塞。正统以后,敌息日多。故终明之世,边防甚重。”①明朝统治者了为维护其政权,大规模修筑长城,以增强军事防御能力,在其统治的270多年里,共修筑了三道长城防御体系,即:外边长城、长城主干线、内边长城。内边长城自长城主干线缘太行山脉向南延伸,至河南境内龙门一带,其军事功能是阻止来自西北方向的蒙古族部族入侵中原,进而威胁明朝都城北京。邢台境内的明长城属内边长城的南段。 …  相似文献   

3.
熊大靠 《考试周刊》2012,(71):31-31
本文从秦朝和明朝修筑长城的目的、概况、特点及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说明秦朝和明朝修筑长城既是一种积极防御,又是积蓄力量、继续进取的谋略,两朝修筑的长城是中国人智慧与力量的展示,也是中国灿烂文化的象征。  相似文献   

4.
对于长城的性质与功能,人们大多重视的是它的防御性,甚至认为防御是长城的唯一功能。然而,长城的修筑不仅具有防御功能,也有开拓扩张的功能,特别是战国秦汉时期,开拓扩张功能更具主导性。以赵国长城为例,其在南方修筑的长城主要体现的是防御功能,而在北方修筑的长城更多体现的是开拓扩张功能。赵国长城具有双重功能是农业生产力革命性提高,君主专制国家建立,农耕文明迅速向四周辐射扩散的产物,也体现了赵武灵王雄才大略、锐意进取、改革创新的才华与智慧。  相似文献   

5.
各朝代修筑的长城,其长度各不相同。超过一万里的长城有三条:一是秦朝修筑的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长城;二是汉朝修筑的西起今新疆,东至辽东的内外长城和烽燧亭障,全长两万多里;三是明朝修筑的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的长城,全长一万四千七百多里。若把历代修筑的长城总计起来,大约在十万里以上。以前认为明长城的东端起点是山海关,其实这是一个误解,其东端起点应在丹东虎山。长城西端则一直延伸到新疆罗布泊。二○○二年四月一般认为长城是汉族为防止其他兄弟民族的入侵而修筑的,甚至有人把它说成是“大汉族主义”的产物。其实不…  相似文献   

6.
长城有多长     
在我国历史上,有二十多个朝代和诸侯国修筑过长城,而且每个朝代和诸侯国修筑长城的位置和长度都不一样。根据历史文献记载,长度超过1万里的有三个朝代,一是秦始皇时修筑的西起临洮,  相似文献   

7.
长城作为古代最重要的军事防御工程,早在周王朝时期便开始修筑,秦灭六国统一天下之后,修筑了举世瞩目的万里长城.此后,历代王朝均对长城进行过修缮维护.长城,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标志性建筑,承载着深厚的社会、人文和情感意义,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从古至今,长城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克服了重重困难.基于此,紧扣长城这一主题,河北省张...  相似文献   

8.
长城,在很大程度上象征了中华民族。岁月流逝,秦汉长城,早已难觅踪迹。我们所说的万里长城是明代的遗物。明长城之外,我国的第二条长城,就是金长城。黑龙江与内蒙古自治区的分界线,大部分就是这条长城。金长城长度稍逊明长城,但历史远于明长城。2001年,金长城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一、金长城的分布广义的金长城,就是所有金代修筑的长城。金代修筑的长城,分布极广,黑龙江省东部的完达山,中部  相似文献   

9.
小资料     
我国领土面积是1045万平方公里《科学浪花》84年第三期称,据最近量度的结果,我国领土总面积为1045万平方公里,其中陆地为944万平方公里,岛屿为75400平方公里,滩(?)为12700平方公里,内海为693000平方公里,领海为228000平方公里。长城到底有多长? 我国历史上在二十多个朝代和诸侯国修筑过长城,位置和长度都不一样,长城超过万里的有三个朝代,一是秦始皇修筑的西起临洮,东止辽东的长城;二是汉朝修筑的西起新疆,东止辽东的内外长城和烽燧亭障,全长二万多里;三是明朝修筑的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的长城,全长一万二千七百  相似文献   

10.
《少年月刊》2023,(Z2):70-71
<正>中国东方古国全称: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官方语言:汉语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辽阔的疆域、多彩的文化和数不胜数的名胜古迹,是一个既古老又现代、充满了生命力的国家。长城是中国的名片之一,因为长度超过万里,所以也叫“万里长城”。长城是我国古代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袭中原而修筑的,陆陆续续修筑了几千年。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修筑长城的皇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