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譬喻是佛典中常用的说理方法。钱钟书在《管锥编》中提出了譬喻"两柄多边"的理论,是譬喻修辞研究的一项重要的理论创见,对于佛典譬喻研究极具启示意义。通过佛典中"风""花"譬喻之举隅,可以得出譬喻"两柄多边"现象在佛典中是普遍存在的。而这种现象形成的原因,除受制于譬喻事物本身和取譬者之外,更与佛"法"之二元分殊、佛典的性质以及印度文化的譬喻癖有关。  相似文献   

2.
陈望道先生在《修辟学发凡》小认为“要用譬喻,约有两个重要点必须留神”,其中的第二点是:“譬喻和被譬喻的两个事物又必须在整体上极其不相同”。他认为“若缺第二个要点,修辞学上也不能称为譬喻”。他还举了二个例子,认为“上排牙齿如同下排牙齿”、“火车的汽笛如同轮船汽笛一般发响了”“决不能算是明喻”。许多修辞学著作说及比喻,都坚持如是说。然而象这样“举了相同的事物同正文排叠”的  相似文献   

3.
金光明寺是唐宋时期敦煌地区著名僧寺,本文从金光明寺僧人家族背景、敦煌佛教信众法会与抄经活动、金光明寺寺学教育、双方经济往来等方面探讨了敦煌金光明寺与世俗社会的关系,可以看出唐五代宋初时期的金光明寺已经完全融入了敦煌世俗社会,与敦煌地区各阶层民众关系密切,俨然成为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4.
印度佛经中有大量的“譬喻”,这是印度佛教为方便教人而常用的讲经说法手段,汉译佛经保留了这些“譬喻”,并对中国禅宗经典《坛经》中的“譬喻”产生了重要影响。《坛经》是佛教中国化的代表性经典,同时也是唯一一部被称为“经”的本土禅宗典籍,《坛经》或继承或借用了这些印度佛经中的譬喻,但同时又有一些创造性的发挥和改造,从而形成了《坛经》譬喻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5.
《法华经》是我国佛教史上一部有重大影响的佛经,由后秦译经大师鸠摩罗什译出。《法华经》的譬喻较注意发挥说理例证的作用,篇幅相对较长,在铺陈故事情节方面特色独具,在众多运用譬喻的佛典文学中具备典范意义。本经“火宅”、“穷子”、“药草”、“化城”、“衣珠”、“髻珠”、“医子”七个譬喻,较能代表佛经譬喻文学在艺术上的普遍理想和追求,给中国古代文学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孙建锋 《福建教育》2005,(9A):14-15
禅是东方文化特有的大智慧。禅者往往以“雪”譬喻修行功夫达到纯净专一、打成一片的通天睿智与高妙境界。禅曰:“好雪片片,不落别处。”  相似文献   

7.
魏晋南北朝诗歌与新诗在譬喻修辞上的表现,可以论述者很多,而本论文则锁定在魏晋南北朝诗歌中,本体、喻体皆为视觉形象者,与新诗中本体为视觉形象,喻体为听觉形象与心觉者作一比较,来考察其中的相通与相异之处,其共通点在于,不管喻体为何,一个譬喻修辞就是一个意象,因此就能彰显出主、客之间的对待,并突出譬喻中的本体,也可以说就显示了作者对本体的认识、但是就其相异处而言,魏晋南北朝诗歌主要以视觉形象比拟视觉形象,较着重于“形似”、“以易知说明难知”;而新诗有时以听觉或以心觉来比拟视觉形象,则较着重于“神似”与“创新”,以及因知觉、心觉相沟通而造成的美感。  相似文献   

8.
用譬喻说理乃至形成博喻论证,是《荀子》的独特说理方式.其对譬喻的倚重信任,有儒家学派的学术源流.梳理儒家譬喻理论的源流,探讨孔子到“七十子”,再到孟子的譬喻理论与实践对《荀子》博喻形成的影响,可以了解譬喻说理的学术来源,把握《荀子》博喻说理方式的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9.
因为譬喻能“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所以多用譬喻、巧用譬喻几乎成了战国时代雄辩滔滔的策士们共同的言语追求。而在这群善譬的高手之中,孟子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一颗明星!  相似文献   

10.
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一书中指出:“要用譬喻约有两个重要点须留神:第一,譬喻和被譬喻事物必须有一点极其相似;第二,譬喻和被譬喻的两个事物必须在整体上极其不相同。”这段话比较准确地概括了比喻的特点,而且已被大多修辞书籍所沿用。对比喻的特点,古人也早有阐发,但不够全面。如《艺文类聚》卷五十六引晋挚虞《文章流别》说:“比者,喻类之言也。”朱熹在《诗经集传》里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这里,前者道出了比喻的两个事物间要有相似之点(类),后者说出了比喻的两个事物要是不同的事物(此和彼)。的确如此。比喻中的本体和喻体若为同一个事物,比喻就丧失了其存在的意义;但若二者之间绝无相似之处,则本体和喻体就失去了其联结的桥梁,没有了交通的媒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