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孤独乃人类的伙伴,生活只不过是孤独海洋中的一个岛屿。且体味:老处女的落寞心境,天涯倦客的离乡背井,位高权重者的“高处不胜寒”,“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苍凉之感。孤独是人生旅途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然而并非所有的人都能拥有孤独和享受孤独。“说自己孤独的人其实并不孤独”,“真正的孤独者不言孤独”。大凡思想感情深沉者才享有真正的孤独。  相似文献   

2.
温庭筠和戴望舒诗歌中孤独者形象的相同点是:爱国忧民,感情深沉悲怆;内心孤苦,执著勇敢追梦;四处漂泊,终生眷恋故土。孤独者形象的不同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痴狂的对象、对国家的态度、离乡动机。他们诗中孤独者形象出现的原因有:所处的时代与社会、个人性格及作者采用的诗歌形式。  相似文献   

3.
文章分析了《孤独的刈麦女》中刈麦女的孤独、其歌声反映出的忧伤以及歌声引起过路者的共鸣等三方面,同时,结合华兹华斯的生活经历和诗歌理论探寻了这种忧郁情感产生的根源,并指出诗中反映的诗人在其长诗《丁登寺》中所提及的“聆听宁静的人性之悲曲”的忧郁情感。  相似文献   

4.
不少诗人都是孤独的。但孤独的陈子昂内心却是充实的,超然物外,敢问苍天。 古代文人对孤独常有感慨。屈原的《远游》中就有“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的句子,表现了诗人忠而见谤,侘傺穷困的悲愁;阮籍《咏怀》诗中也有“去者余不及,来者吾不闻”之句,抒发了身处乱世的忧生之嗟。  相似文献   

5.
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中具有明显的孤独感。弗罗斯特表现孤独感的方式主要有:以单数词汇作为诗歌的题目,使用单数词汇one,使用"孤独"或"寂寞"的词汇,在诗中展现了一个又一个的孤独者形象,集中使用象征孤独的意象,整首诗呈现出一种孤寂的氛围,展现了现代人的孤独和寂寞。弗罗斯特独特的写作方式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6.
卢亚明 《保定师专学报》2009,(6):107-109,119
海德格尔从“存在”思入“诗”并不是偶然突兀的,而是经历了一番沉思之漫游的结果。海氏对诗歌的思考也留下了这条漫游的痕迹,这使他在不同时期对诗歌作出了不同的界说:诗是存在者之无蔽的道说;诗是真理之创建;诗是存在的词语性创建;诗是道说神圣的歌唱;诗是对诸神的命名;诗是持存之创建。  相似文献   

7.
本文述说了作者对故国往事的怀恋,用诗一样的语言描述了前往西湖湖心亭看雪的所见所感.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以从中窥知一二。读来觉得这简直不是文章.而纯粹是孤独者与孤独者的感通,孤独者与天地的感通.因为作者把很多有会于心的东西流于言外.用旷达和痴情共同酿造了一种近乎纯美的意境。  相似文献   

8.
钱海荣 《师道》2006,(9):42-42
叔本华说:“孤独的坏处就算不是一下子被我们感觉得到,也可以让人一目了然;相比之下,社交生活的坏处却深藏不露,消遣、闲聊和其他与人交往的乐趣掩藏着巨大的,通常是难以弥补的祸害。青年人首先要学习的第一课,就是承受孤独,因为孤独是幸福、安乐的源泉。”在常人眼里,孤独是一种痛苦,一种无奈;在智者心中,孤独却是一种幸福,一种安静。孤独,让人痛并快乐着。孤独,是一种高贵的情愫;孤独,是一剂思想的良药。许多哲人钟情于孤独,成为了真正的孤独者。苏格拉底就是这样一个孤独的“怪人”,他在白天打着灯笼,到大街上寻找真正的“人”。孤独之于…  相似文献   

9.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将自己的诗歌分为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四大类,并且对这四大类诗的内容作了简括地叙述。他自己认为,其中最有价值的是两种诗,一种是讽谕诗,一种即是闲适诗。前者是“所适所感,关于美刺比兴者”,表现了他“达则兼济天下”的处世之道,所以得到了他的重视;后者是“知足保和,吟翫情性者”,表现了他“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之道,故而他亦很重视。至于感伤诗,是“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於咏叹者”,作者在《书》中并未明确表示自己的态度,而杂律诗,“或诱於一时一物,发放一笑一吟,率然成章者”,“非平生所尚”,他说,“他时有为我编集斯文者,略之可也”。  相似文献   

10.
梅尧臣诗以其独特成就,在唐诗盛极难继的背景下多向开启了宋诗的道路,被欧阳修誉为“穷者之诗”与“平淡之诗”。文章就其“穷者之诗”的内容特色作了具体深入的剖析,具体表现在:忧思感愤,关注国计民生;穷居隐约,深切表达人伦真情;放浪泉林,细致刻画山水清华。  相似文献   

11.
“孤独”,汉语词典释为:独自一人,孤孤单单。其实,“孤独”涵义极为丰富,不同环境、不同场合,有不同的意境。 我国古训有云:“居不幽者思不远,不愁者思不广。”“幽”者,“愁”者,即大智者的“孤独”也,其达致的“广”、“远”亦大多具有超越时空的力度和意义。故世间杰出人物,大多感受过难觅知音的“孤独”,但他们仍然热情而执着地向着人间,只是不得不一再地悄悄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同自己的心灵絮絮对话。  相似文献   

12.
《诗经》二雅怨刺诗对屈原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二雅”怨刺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屈原生活的时代相似,其诗歌都有怨刺上政、斥责馋人、生不逢时之感和孤独无援之叹等主题内容的表达.在思维方式上,以现实主义为主的二雅怨刺诗已经有向浪漫主义进行思维跨越的尝试.浪漫主义在屈原作品中逐渐展开,成为其诗歌创作的主要方式.“二雅”怨刺诗在章法句式和抒情风格方面也向屈原作品过渡,两者具有明显的因革关系.这种因革关系的背后是巨大的思想史变革.  相似文献   

13.
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把“怨”列为诗歌的四大作用之一。《诗序》说,“乱世之音怨以怒”,指出了“怨”诗是对乱世而发。《诗序》的首句可信者较多,其中指明风雅为怨刺诗者凡一百二十四篇。这说明《诗序》的作者很重视怨刺诗的作用。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说;“诗三百篇,大氐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司马迁所说的圣贤发愤之作,显然是指《诗经》中的怨刺诗。  相似文献   

14.
“荒原狼”是孤独者的文化心理,孤独是自然本性在异己环境中的失落,乡愁就是摆脱孤独的追寻。荒原狼是孤独者的悲剧,这种孤独之美已经成为20世纪文学艺术的美学本质。  相似文献   

15.
一位孤独者死后,经过天堂时遇见了上帝。“万能的主啊!请您老人家告诉我为什么我总是孤孤独独的,没有快乐!”“哦!”上帝注视着这位可怜的孤独者,“你想知道你为什么总是这么孤独,总是不快乐,对吗?”“是的,是的!我生前就一直感到孤独,现在仍然如此。我从来就没有享受过快乐和幸福,从不知道快乐为何物。”孤独者痛苦万分地说。“那好吧!”上帝发了慈悲,说,“现在你来看看这‘回世镜’,看看你生前走过的路,或许你就能明白不快乐的原因。”简评本文给读者讲了一个哲理:战胜自己,人生就会快乐。同时,也给广大教育者提了一…  相似文献   

16.
南朝是一个音乐发达的时代。南朝音乐诗的创作,不仅是诗歌题材领域的一次拓展,而且还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底蕴:它们是南朝诗人孤独苦闷内心的写照与呈现。笔者通过分析南朝音乐诗蕴藏的愁离伤别、思乡恋土与知音情结三方面情感,揭示了南朝音乐诗的“孤独”品质,以此来探寻南朝的社会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17.
李白的孤独     
读李白的诗,可以读出高昂激越的情调,可以领略到潇洒飘逸的神韵,但如果读得多了,反复吟诵,他的诗就会将你带进一个清冷的世界。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微凉,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静谧;从“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到“明朝散发弄扁舟”的颓唐;从闺中少妇的长吁短叹,到梦中仙人的上下翩飞,很多诗中透出孤独苦涩的后味。杜甫说他“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说“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真可以说是他的知己。杜甫头脑中的李白,不是一个  相似文献   

18.
徐颖瑛 《现代语文》2009,(12):23-23
阮籍《咏怀诗》(其十七)写诗人在一个无人的世界里寻觅“亲友”而不得,实际表现了诗人对人生本质孤独、欲求抚慰而终不可得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原诗》是古典诗歌发展后期具有总结性质的重要诗学文献,对于从江西诗派到明代七子派热衷的诗法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其中“在物者”的理、事、情和“在我者”才、胆、识、力的论述都与诗法论有关。从“在物者”方面,他指出诗法是“虚名”与“定位”的统一,在更高的理论层次上阐述了吕本中以来的“活法”观念。从“在我者”方面,认为诗法从依托于主体神明发挥作用,在创作诸因素中并不具有优先性,对诗法的汇聚融通可生成创作才能,“识”正是融会传统以建构主体才能的中介。《原诗》的诗法论从“法”赖以确立的理、事、情和“法”得以发挥其效用的才识两方面展开,对古代诗法论具有理论总结之价值。  相似文献   

20.
对美国现代诗人瑞特克“在一个黑暗的时候”一诗进行初步的艺术剖析。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寻找自我,探索性灵的苦难历程。瑞特克在现实生活中曾多次精神崩溃,这首诗所讲述的是诗人在绝望和孤独中坠入心灵的黑暗,人格发生裂变;为寻找真正的自我,在黑暗中的灵魂与追求光明的灵魂搏斗,诗人终于从疯狂的边缘恢复到理智状态,灵魂进入自身,人格由分裂达到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