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的诗歌十分重视押韵,俗语说“十诗九韵”、“无韵不成诗”,就指出了这个情况。但是,究竟什么是押韵呢?且看以下几个定义:①诗词歌赋中,某些句子的末一字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音调和谐优美。也作“压韵”(《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318页。)②押韵指的是韵文中某些句子的末尾用上同“韵”的字,押韵的“韵”与“韵母”不完全相同,凡韵腹相同或相近的(如果有韵尾,韵尾也要相同),都属于同一个“韵”。(《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74页)。③诗的押韵就是双句的最后一个字都用同一个韵母的字。(…  相似文献   

2.
师(出示小黑板.内容: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草》.先请大家默读两遍,想一想,这首诗写的是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查字典. (让学生默读、查字典、思考五分钟.) 生:这首诗主要是写“草”的生长情况. 生:这首诗写的是“草”,诗中有几个词我不太理解,如“离离”“枯荣”等. 师:好,这诗的标题《草》,即是诗反映的主要内容.现在,我们共同学习第一句.“离离原上草”,这句中的“原”是什么含义?现在,先请大家用“原”字组词. 生:“原”字可以组成:原来、原因、草原. 师:对照第一句的意思,这个原字应取哪一个词才恰当? 生:应取“草原”一词.  相似文献   

3.
押韵记趣     
一、感知押韵1 在学校评选的十首最受师生欢迎的古诗中 ,有一首是妇孺皆知的李白五言绝句《静夜思》。这首诗为我们勾画了一个美好的意境 ,传达给我们以深切的思乡之情 ,这是众人皆爱的理由之一。如果你大声朗读 ,你一定会感到本诗的音乐美。2 学生大声朗读。3 请同学们注意诗句的最后一个字的读音 :光—guang 霜—shuang 月—yue乡—xiang除去第三个字外 ,发现什么?韵母都是ang(且都是三拼的 ,但声母不一样)可以说这几句诗最后一个字的韵母都是相似的。简单的说 ,这就叫做诗歌的押韵。诗歌一押韵 ,就会变得具有音律的美了 ,就使人感到“好…  相似文献   

4.
诗中有问答者称为问答体。格律诗因为在字数、句数、对偶、平仄、押韵等方面要求严格而很难使用问答体,但仍有一些优秀的诗人能突破限制,将问答体用得得心应手。如: 一、一诗一问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二、一诗数问李端《逢王泌自东京至》:“逢君自乡至,雪涕问田园:几处生乔木?谁家在旧村?”(二问)王安石《勘会贺兰  相似文献   

5.
释彭     
一彭字,1979年版《辞海》有三读。一、(Péng),1.春秋时地名。《诗·郑风·清人》:“清人在彭。”毛传:“卫之河上,郑之郊也。”2.通膨,腹膨大貌,韩愈《石鼎联句》:“豕腹涨彭亨。”又韩愈《城南联句》:“苦开腹彭亨。”通膨脝。二、(Pēng 烹),澎湃。《汉书·司马相如传》:“汹涌澎湃。” (《上林赋》中句)三、(bāng),彭彭,盛多貌;强壮有力貌。《诗·齐风·载驱》:“行人彭彭。”又《大雅·蒸民》:“四牡彭彭。”  相似文献   

6.
《教师之友》1997年第2期刊登了《浅谈“离离”之意》一文中认为,小语教材第三册《草》一诗中的“离离”一词应译为“一行行,一棵棵”。我对此有不同看法。我认为“离离”解释为“形容野草茂盛的样  相似文献   

7.
写诗一般要押韵,写近体诗甚至要以严整的格律要求来押韵。韵母相同的叫同韵(近体诗还要求在同一声调内);韵头不同,主要元音和韵尾(如果有韵尾)相同的也算同韵,同韵的字才能押韵。但是鲁迅先生有一首《无题》,其用韵却给我们留下了一番思索。诗为:  相似文献   

8.
散文诗     
散文诗的定义不是很明确清晰。最严苛的看法是:散文诗不是散文,不是诗,而是一种独立的文体。比较中庸的看法是:散文诗不是散文,是诗歌,是没有严格形式要求的诗,没有格律,也不押韵。泰戈尔的诗歌(如《吉檀迦利》中的各个篇章)通常就称为散文诗,无论汉译与英译,都无格律,不押韵,只是频繁分段或分行。然而,据说在孟加拉文中这些散文诗是有格律的,作者亲自翻译成英语,才成了没有格律的散文诗。既然带个"诗"字,散文诗就必须具有诗歌的若干特征。  相似文献   

9.
我们来看“胜”的两种不同的释义: 胜:shèng(旧读shēng)能够承担或承受;~任|数不~数|不~枚举。(《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商务印书馆,1134页) 胜:(sheng)(一)力能担任,经得起。《诗·商颂·玄鸟》:“武王靡不胜。”《韩非子·扬权》:“枝大本小,将不胜春风。”(二)尽。《孟  相似文献   

10.
汉文阅读学的诗性哲理荀子曰 :“诗言是 ,其志也。”(《儒效》)《毛诗序》云 :“诗者 ,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 ,发言为诗。”儒家诗教一开始就把三百篇提到“经”的高度 ,确立了“诗以言志”的中华诗学传统。诗之为“经”,表明读诗应采取审美和实用的双重视角 ,除了“入情”之外 ,还要“明志”。对于读书诗的品鉴来说 ,一面要体味作者的诗性情结 ,一面要领悟阅读的诗性哲理。中国诗学史上对“韩以文为诗 ,杜以诗为文”多有指责 ,那是纯粹从文学审美的视角来贬斥这种“押韵散文”的。其实 ,“文章以外 ,诗思尤精。”(欧阳修《六一诗话》)好发…  相似文献   

11.
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教案》第五册中,《语言的演变》一课的教案,其中作业第二题要求标出朱熹《春日》一诗押韵字的韵母: 胜日寻芳泗小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相似文献   

12.
一、《乌夜啼》——以离合体为词中古诗中有离合体,是一种韵文的字谜,除了整齐的诗行和谐调的韵脚,确很难称其为诗。《艺文类聚》五十六载有孔融以下十三首,我们即举孔融的《离合郡姓名字诗》为例: 渔父屈节,水潜匿方(“渔”字去水旁,离出“鱼”字);与旹(时)进止,出行施张(“旹”字去(?),离出“日”字,与前句鱼字合成“鲁”。(以下类推,全诗用此法离合出“鲁国孔融文举”六字,略。)  相似文献   

13.
韵文以韵为美。“韵是去而复返,奇偶相错、前后呼应的。”韵的产生,远在文字产生之前。当然,押韵的不一定是诗,诗不一定押韵。格言、谚语以及许多汤头歌诀、卜易铭刻,是押韵的;一些古人记事说理的著作,也往往是押韵的。从韵所发生的原始意义上讲,是指动作或声音的一种有规则的复现。这种复现,即构成了回环美。从《诗经》到唐诗宋词,以及历代民歌,极少不押韵的。由于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特殊影响,以致使韵的知识,似乎相当普及。所谓押韵,无非是把同韵的字放在不同的句子末尾罢了。故又称韵为“韵脚”。现在看来,这个理论对于花儿并不完全适用。倒不是说花儿  相似文献   

14.
“淘气”是孩子们的专利,所以,我至今记得那个淘气的“小老师”。有一天上自习课,他策划了一次“让你感兴趣”的活动,他先在黑板上写了三个挺帅的大字:“学写诗。”然后说:“诗必须押韵,押韵了才有音乐感,押韵了才好听。而且,写诗一点儿也不神秘,只要肯动脑筋,在座的个个能写,信不信?不信这就试一试。”这番话说得挺豪迈,挺抑扬顿挫的,我们立刻来了精神。他看了看我们接着说:“现在,就让我们模仿李白的《送汪伦》,也试着来一首,要求是,大胆想像,每人四句。大家放心,  相似文献   

15.
北大本《全宋诗》第 37册第 2 3,537页有洪适《送陆务观福建提仓》一首。此属误收 ,作者应为韩元吉。兹辨证如下 :其一 ,此诗原不载于洪适诗文集《盘洲文集》(四部丛刊影宋刊本 ) ,仅据清汪景龙《宋诗略》所载辑入《全宋诗》。而此诗原在韩元吉《南涧甲乙稿》卷 5,且亦同时收于《全宋诗》韩元吉名下 ,见该书第 38册第 2 3,6 6 7页。其二 ,此诗为韩元吉所作的另一个重要标志 ,是诗中“京口追随一梦中”句和诗的自注 :“仆为建安宰 ,作凌风亭。”前者指陆游与韩元吉在京口 (江苏镇江 )唱和凡六十日事 ,陆游有《京口唱和序》(《渭南文集》卷 1 …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同志对子新诗的发展,是很关怀的。记得一九五七年一月,他和我们谈话的时候,有一部分话题是关于新诗的。在新诗创作的具体问题上,毛泽东同志表示了这样的意见,那便是:‘精炼·大体整齐·押韵’。”(臧克家:《学诗断想》第一页)毛主席又说过:“用白话写诗,几十年来,迄无成功。”(《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白话诗确有散漫、拖沓的毛病。毛主席强调“精炼·大体整齐·押韵”,和鲁迅先生反复论述过的“诗须有形  相似文献   

17.
诗歌向来是诗的“别名”。诗与歌血肉相连。民歌、戏曲和歌曲的唱词、快板、评弹,大鼓书,未尝不同时又是诗呢?好诗可以谱曲唱,唱诗无疑是音乐。押韵是增强诗的音乐性的一种重要手段。音乐性主要是节奏感和韵律感。旧体诗除押韵外,对平仄也有严格规定。新诗若能略顾平仄,自然难能可贵;但并不苛求。然押韵总是有胜于无。什么叫押韵?无非是写作各种韵文时,力求至少是相邻的偶句最后一个字韵母相同或相近。可以句句押韵,也可以首句起韵后,每逢偶句押韵: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中间换韵。贺敬之的《回延  相似文献   

18.
[执教者]江西吉安县值夏小学曾一之。 [内容]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十一课《鹿柴》。师:《鹿柴》这首诗作者是唐朝的王维。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诗人,晚年过着悠闲的生活。这首诗是他游览鹿柴这个地方后写的。“鹿柴”是地名,“柴”读zhài,是特殊读音。诗中的“景”读yǐng。学古诗要注重朗读才能体会诗的情景。现在请大家一边看书一边听录音。(放录音) [评]导语简洁。短短几句话交代了学习任务,简介了作者和诗的写作背景,提出两个字的特殊读音之后,强调了学习古诗要注重朗读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在2003年第7期第60页刊登了湖北李红莲老师的一篇课后记。她讲在上公开课引导学生鉴赏杜甫《登高》一诗时,有个学生忽然问:“为什么没写成‘不尽长江滚滚去’?”后来另有一位学生认为是为了押韵。  相似文献   

20.
<正> 《王风·黍离》是《诗经》中的抒情名篇。关于此诗的作者与主题,从古至今,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古代最有影响的是“闵宗周”说。《诗序》云:“《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宗周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因而《黍离》一诗被后代文人奉为爱国诗篇的典范。现在治《诗经》的大家基本上继承了此说,如高亨、朱东润、陈子展等。也有的提出异议,或认为是“流浪者陈述他的哀思”;或认为是“一位有正义感的爱国志士忧时忧国的怨战之作”;或认为是感伤奴隶主阶级的破产与没落;或认为是“诗人抒写自己在迁都时难舍家园的诗”。总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