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学数学教学中往往存在这种现象:教师布置完作业后,学生开始做作业,于是教师开始巡视指导,并且有的教师借机“松一口气”。笔者认为,还不如把“巡视指导”改为“巡视批改”好。所谓巡视批改,就是教师在布置好作业后,手执红笔,来到学生中间,边巡视学生作业情况,边批改作业。这样一路过去,一个接一个,一组换一组,几个轮回下来,学生做完作业,教师也基本上改完作业。这种做法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1.及时反馈。研究表明,学习中的信息反馈越及时越恰当,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越好。数学课中的作业是训练学生数学素质,发展学生…  相似文献   

2.
在平时的工作中,许多教师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每次作业、考试时我们都会要求学生检查完才上交,迫于要求大部分学生也会“奉旨行事”,“XXX同学,作业检查了吗?”“检查了。”“都对了吗?”“对了。”学生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教师心中自然打一问号。等到批改作业时,错误却是何其的多,也经常听到老师们边改边埋怨:“这么简单的题目也错了。”“这些题目不知讲了多少遍,怎么还是错了?”学生拿到批改的作业及时纠正的习惯又是如何的呢?笔者曾调查过学生作业情况。  相似文献   

3.
教师批改作业,习惯于对全对的作业,用“一百分”或“A++”予以鼓励,对中等生一般不评,则写上“更正”两个字,我个人认为,这样的批语对优生来说,固然高兴,但对于潜能生来说,就未必。《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我们可以改变单一的评价方式,一边笔批,一边有针对性地对每一个学生进行语评。笔者在作业批改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类型的作业,有针对性地为每个学生写上批语。我常用的批语有以下几种形式。  相似文献   

4.
<正>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批阅作业,一般只是对作业对错进行评价,缺少对学生纠错过程的管控,笔者认为,教师对每次学生作业的批阅,不应该只是勾一个错对号,而应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一堂作业批改课,即在师生互动中,因人而异面批面改作业,这样,批改作业既可视为对所有学生存在不同问题的辅导,又能提高学生作业的质量。因此近年来,我形成了自习课面对学生批改作业的习惯后,感觉有许多好处。面对学生批改作业,其  相似文献   

5.
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一般都是老师教,课后批改作业;学生上课机械地听,下课后忙碌地做作业。学生天天做作业,老师天天批改作业,教师花费在批改作业的时间太多了。而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为了应付老师“批改”,学生天天忙于按时完成作业,不管对与错,草草了事,一大部分学生出现了抄袭、问答案或叫人代替做作业等不良现象。教师也只好“上当受骗”,由于时间紧,批改量大,  相似文献   

6.
正教学是一门艺术,作为教学环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批改作业,也是需要艺术的。目前,老师的任务重,压力大,做什么事情都要快而有效,但是我们在批改作业时却出现了这样的"神速"现象:打一个对或错,写一个优、良、中甚或差,再写上日期就算完事儿。得优的学生看了感觉蛮好的,但是得到良、中、差等批改结果的学生看完作业后除了知道等级外,对学习、对老师没有很好的感觉,久而久  相似文献   

7.
批改作业是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取得反馈信息的手段,也是促使学生自我纠正提高的手段。为提高批改质量,教师应实行“三化”。一、符号化改数学作业不宜只打对或错的符号,更不宜代替学生写上正确的式子或结果。教师可与学生约定一些符号,如正确用“√”号,错误用“×”号,理解题意错误用“(?) ?”号,计算错误用“(?)!”号,创造性解法用“☆”号,此处有遗漏用“……”号等等。让学生从这些  相似文献   

8.
数学老师每天都批改作业。一般来说,凡是错的就打“×”,打“×”后就让学生更正;如果再错,再更正……直到学生“更正正确”为止。这种批改作业的方法有些不可取,因为学生更正时有时很难发现为什么错了,错在哪里,笔者在数学作业中尝试着加上批语,起到了较好的效果。现将几种批语方式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9.
数学教师每天都要批改作业。一般来说 ,凡是错的就打“ ” ,打“ ”后就让学生更正 ;如果再错 ,又再发下去再让学生更正……直到学生“更正正确”为止。我觉得这种批改作业的方法实在不可取 :1 作业本上只出现一个 (或几把 )“ ” ,学生更正时很难发现为什么错了 ,错在什么地方 ;2 学生只好一次又一次无的放矢地更正 ,教师只好一次又一次地打个“ ” ,学生烦 ,教师也烦。 3 学生屡更不正 ,但为了老师给他更正后的题目打个“ ” ,没办法只好照抄别人的 ,其实最终错题仍得不到真正的更正。为了解决以上的弊端 ,近年来我在批改数学作业…  相似文献   

10.
异步教学的创始人黎世法教授指出的:“作业本发给学生,大多数学生并不知道老师是怎样批改自己的作业的,作业做错了,也不明白错在哪里;错的原因是什么。更谈不上及时改正错误了。”这里所讲的作业,当然也包括作。黎教授指出了同步教学批改作业存在的弊端,他的  相似文献   

11.
作业批改,按传统的做法是“学生做,教师改”,这种做法在“新课改”施行的今天,已经远远地落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了,它不仅不利于学生获得及时的信息反馈,也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充分发挥,从而影响了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为此,为了彻底地改变这种旧的批改作业的模式,我们可以采用“四步”批改作业的方法,既为教师减了负,又增强了学生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大面积提高了语文教学质量。“四步法”批改作业的方式如下:第一步学生互改。学生互改,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作用、监控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  相似文献   

12.
班里总有那么几个学生,做作业漏字现象严重,错别字老是那么多。给他打上“╳”号,让他改错,今天对了,明天又错了。是这些学生真的不会写?又不全是。有一天,我灵机一动,批改作业时,只在作业后写上“错5字”或“错3处”,学生的作业簿上不再出现红色的“╳”号,发下作业本后让学生根据老师的批语自己找错,自己改正。  相似文献   

13.
班里总有那么几个学生,做作业漏字现象严重,错别字老是那么多。给他打上“╳”号,让他改错,今天对了,明天又错了。是这些学生真的不会写?又不全是。有一天,我灵机一动,批改作业时,只在作业后写上“错5字”或“错3处”,学生的作业簿上不再出现红色的“╳”号,发下作业本后让学生根据老师的批语自己找错,自己改正。  相似文献   

14.
一位朋友的儿子先是在加拿大读小学 ,那里的老师批改作业从来不在学生的本子上打“×” ,学生做得不对就在作业本上打“?”。那孩子后来回到中国上学 ,老师在作业上老是打“×” ,于是他感到太受伤害 ,气得老哭 ,叫嚷着不肯去学校……乍一听这事 ,我觉得非常可笑 ,但笑过之后引起了我的兴趣。于是 ,我开始观察学生对这两种批改符号的反应。我把学生分成A、B两组 ,A组学生的作业错后使用“?” ,B组学生的作业错后使用“×”。结果 ,我发现A组的学生看到错题后会立刻皱起眉头 ,随即便会思考并及时动笔在旁边给予更正 ,订正的速度较快 ;…  相似文献   

15.
在学校里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学生在课堂上违反纪律,被老师带到办公室谈话,学生气鼓鼓地昂着头不认错。接下去便是这样的对话: 老师;“你这是什么态度?先端正端正态度!站站好!把头低下来!”学生:(慢慢地低下了头) 老师:“好好想想!”(开始批改作业或备课) 老师:“想好了没有?错不错?”学生:……老师:“没想好?那就再想想!”(继续批改作业或备课) 老师:“现在想好了没有?”学生:“想好了。”老师:“错不错?”学生:“错了。”老师:“以后怎么办?”学生;“改正。”老师:“好,以后看你的行动!”  相似文献   

16.
那天下午,天有点冷,我坐在教室讲桌上批改作业。这时,一位学生前来批改作业,他还没走到我跟前,随手一扔作业,本子就“飘”到了讲桌上,碰乱了桌上其他作业本,也把正在用心批改作业的我吓了一跳,这一定是班里那个捣蛋鬼,但是,我抬头一看,却是平时学习很优秀的一名学生。  相似文献   

17.
张琳 《考试周刊》2011,(57):122-123
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往往花不少时间、精力去修改学生作业中的错误,然而收效甚微,学生的错误依然“岿然不动”。老师们叹日:“唉,现在的学生真难教,作业是屡错屡犯。”要提高教学质量,减轻教师批改作业的负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应从防错抓起,杜绝“屡错屡犯”的现象发生。如何有效防错呢?  相似文献   

18.
过去我认为批改作业,无非是对的打“√”错的打“×”,然后根据错对的情况评分就完事。近年来随着教改的深入,我在作业批改方面作了一些尝试:一、对优生作业的批改。错题一般不打“×”而用旁批指出“请你仔细检查一下。”“请你想想是否有错。”让学生自己找出错误和原因。改好后仍然打“√”,但要适当扣点分。这样批改,使学生感到老师对自己的要求是严格的,但又是信任的。  相似文献   

19.
我在一所乡村小学支教时,班里有个学生叫小李。最初听到他的名字,是听到学生说他是个“笨孩子”,经常拖拉不交作业;后来留意到他的名字,是因为批改作业时总不见他的作业本;最后记住他的名字,是我经常把他带到办公室,一字一句地教他写完作业。他是个胖嘟嘟的小男孩,由于生病,一直在吃药。在我十多年的小学外语教学过程中,几乎每届都有像小李这样的“学困生”。之所以“学困”,有家庭因素,如父母离异、经济困难等;也有自身原因,如智力发展不好、懒惰厌学、对学习缺乏兴趣等;还有的是教师处理方法不当引起的,如教师无端责备、有意忽视等。  相似文献   

20.
一、确定性 在批改学生的数学作业时,必须逐题准确无误地使用“√”或“×”符号进行评定判断,切不可模棱两可,似对非对。符号不清或只简单地在作业后写上“查”或“阅”等字而不作具体的批改,会使学生弄不清到底对不对?也因此使他们失去了了解自己学习效率的“反馈源”。 二、指向性 批改作业不但要准确地使用“√”或“×”,对学生的作业作出评判,而且要帮助其找出错误原因,哪步错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