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唐代杜牧的绝句《山行》(五年制小语七册14课)的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斜”字,《教学参考书》把它的读音明确为“xiá”。“斜”(xié)读成xiá,大概是为了与下面“白云深处有人家”的“家”(jiā)、“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花”(huā)字押韵吧。如果这样,杜甫的《春望》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语文第三册《古诗两首》中的《山行》,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写的。诗中“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斜”字,在教材生字表中标读“Xié”。依我愚见,该字在这里应该读“Xiá”才正确。  相似文献   

3.
此处的“斜”到底读什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24课中,有一篇唐代诗人杜牧的七言绝句《山行》。其第一句为“远上寒山石径斜”,此处的“斜”字教材上的注音为“xi&;#233;”。而由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的《语文参考教案》第七册(1996年版)第173页中对“斜”的注音为“xi&;#225;”。  相似文献   

4.
“酗”字该怎么读?《新华字典》、《四角号码字典》、《现代汉语词典》、《辞海》等辞书都注字音为xū。但是不少吴方言,闽方言的人读“酗”为xiòng,虽然也有读xú的,然而那仅限于一部分受过一定普通话语音训练的读书人。引人注意的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的高门弟子蔡沈在《书经集传》中注此字音为“吁匈反”折合今北京音为xiòng,与民间的俗读正好相合。这就提出了一个疑问:“酗”字到底该怎么读? 为了搞清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对这个字的读音作一些历史的考察分析。  相似文献   

5.
王正 《学子》2003,(2):54-54
《七根火柴》课文里有三处使用了“粘”字:①他……手指触到了一点粘粘的东西。②果然,在裤袋底部粘着……面粉……⑧……打湿了的头发粘在前额上……在教学中,老师告诉同学说,“粘”有两个读音:zhān 和 nián。根据上下文和具体语境来确定该读zhān 或 nián。说上面的①读 nián,②和③都读zhān。这是吴迪念初中时学语文课文学的。现在她上高中二年级了。老师在教学中恰巧又举了《七根火  相似文献   

6.
“解落“不是“吹落“——古诗教学正误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唐代李娇的这首《风》诗,见于小学语文课本(苏教版)第七册练习5第6题。课本要求学生将《风“》读一读,背下来”。在教学中,遇到一个小问题:其中“解落”之“解”,应如何解释?因看似熟词,故教材本身未加说明。其实“,解”在此处的用法很容易被误解,例如《:语文(第七册)教学参考用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就将其注为:“解落:读xiè(去声),意思是吹落”,注音和释义都错了。“解”本是多音多义字,即一字多词;通常有三种读音:jiě(上声)、jiè(去声)、xiè(去声),词义随音异而异。但在…  相似文献   

7.
“捉襟见肘”一词“见”字的读音,《中华成语辞海》(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第1版),《汉语成语词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年9月第3版,未见新版),《新华成语词典》(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4月第1版)均注为“xiàn”;且《汉语成语词典》在解  相似文献   

8.
关于蜀汉后主刘禅的“禅”字,电视剧《三国演义》和《现代汉语词典》中都读 shàn,而《中学历史教学》2006年第3期《中国古代史教学零札》一文中被注为 chán。那么,刘禅的“禅”字到底应读哪个音呢?在汉字演变史上,“禅”原为“墠”,读 shàn,指古代部落首领、帝王、诸侯举行祭告天地、祖先典礼时堆土建成的高大平台。因这种建筑总是和隆重的祭祀活动联系在一起,故后来该字的偏旁被写成“示”。chán 这一读音则  相似文献   

9.
问:《观潮》(四年级上册第1课)一文中“薄雾”的读音在教学中一直有争议,有的说应该读báowù,有的说应该读bówù。请问:到底应当怎样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2020年第12期《语文学习》中,陈煜老师的《“纲举目张”的“张”字辨》一文,质疑《现代汉语词典》《辞海》等词典对这个“张”字的解释,认为“张”是“收紧”的意思,而不是“张开”的意思。对此,笔者谈谈个人看法。《说文》:“张,施弓弦也。”也就是说“张”的本义是把弦安在弓上。《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夫工人之张弓也,伏檠三旬而蹈弦。”  相似文献   

11.
历岗 《小学语文》2007,(10):57-57
问:“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五年级上册第5课《秋思》)中的“见”字,有的说应当读jiàn,有的参考资料说应当读xiàn,理由是:秋风是看不见的,这里的“见”是“出现”的意思。请问:到底应当读什么?[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李冲 《语文知识》2004,(6):39-39
①在字后注明“统读”的,表示此字不论用于任何词语中只读一音(轻声变读不受此限),本表不再举出词例。(《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说明》,见高中《语文》第二册附录) ②无论任何时候,文学创作必须源于社会生活。(《“源于”和“缘于”》,见《语文月刊》2002年第10期)  相似文献   

13.
在此,“见”字的读音应为(xiàn),意义为“接见、召见”;“于”字为介词,是被动句式的标志。同时,可以为之佐证的《四书集注》中也有注释。见,贤遍反。即读音为(xiàn)。且“(孟子)见于王”注:见,音现。即读音为(xiàn)。由此可见,全句应翻译为:“冉有、季路被孔子召见。”  相似文献   

14.
一、此处的“斜”到底读什么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 册第24课中,有一篇唐代杜牧的七言绝 句《山行》。[这句的头上最好加上“人教 版”三字,因目前小学语文教材的版本较 多,交代一下课本的出处,对读者有好 处。]其第一句为“远上寒山石径斜”,此 处的“斜”字教材上的注音为xie。而由上 海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的《语文参考教 案》第七册(1996年版)第173页中对“斜”  相似文献   

15.
《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 1 992年版的《红楼梦》第三回 ,在第一段中有这样的文句 :“另换了三四个衣帽周全的十七八岁的小厮上来 ,复抬起轿子。”而人民文学出版社 1 95 7年 1 0月第 1版《红楼梦》第三回此处的文句是 :“另换了四个眉目秀洁的十七八岁的小厮上来抬着轿子。”此版本是以程乙本为底本点校的。比较二处的文句 ,有两点不同 :( 1 )前处的“三四个”“衣帽周全”在后处作“四个”“眉目秀洁”。 ( 2 )前处的逗号、“复”字在后处没有。在其他版本的《红楼梦》中 ,此处文句或同前或同后。《红楼梦》自写成即广为传抄…  相似文献   

16.
人教版语文第三册《古诗两首》中的《山行》,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写的。诗中“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斜”字,在教材生字表中标读“xié”。依我愚见,该字在这里应该读“xiá”才正确。根据诗歌的表现形式,该诗属于格律诗。格律诗是唐代产生的诗体,讲究字数、韵脚、平仄和对仗。这首诗中“,斜”“、家”和“花”必须押韵。查看《辞源》《、辞海》,斜”字在古代读“xiá”,在现代读“xié”。《山行》是属于今体诗平仄格式中的“仄起入韵”格式,首句必须入韵。试看《山行》的平仄格式:仄仄平平(平)仄平,远上寒山石径斜·,平平(平)仄仄平平。白云…  相似文献   

17.
《小学语文》2008,(10):54-55
问:贺知章的诗《回乡偶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第25课《古诗两首》)中“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字,有人主张读shuāi,也有人主张读cuī,说这样读才押韵。到底应当怎么读?  相似文献   

18.
有的教师在讲读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六册《飞机遇险的时候》一文“沉甸(diān)甸地往下坠”和第八册《挑山工》一文“扁担两头的绳子挂着沉甸(diān)甸的货物”中的“甸”字时,把“甸”字作为多音字来处理,因为“甸”字还有另一种读音“diàn”。这种教法是错误的。据查,“甸”字在《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中都只有一个读音“diàn”。那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diān”音是一种变调读法。说到变调,就不能不介绍一下调值。调值指音节高低升降曲直长短的变化形式,也就是声调  相似文献   

19.
人教版课本和一些选本(如人教版《古代散文选》(上)、安徽教育出版社《古文观止全译》)均说陈涉“倔起阡陌之中”,而岳麓书社古典名著普及文库中《史记·秦始皇本纪》则说陈涉“倔起什佰之中”,乾隆四年校刊、上海锦章图书局印行的殿版影印《史记·秦始皇本纪》亦持此说。是“阡陌”还是“什佰”?笔者以为应作“什(仟)佰”。理由有四:1.说陈涉“倔起什佰”不仅见于上引二版本《秦始皇本纪》,而且乾隆四年校刊、上海锦章图书局  相似文献   

20.
“裳”是一个多音字,《新华字典》注:①cháng遮蔽下体的衣裙;②shang[衣裳]衣服。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首联“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农裳”中的“裳”字,不少教师在教学中读成“shang”,笔者认为此处的“裳”应谈“cháng”,理由有三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