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因为一部台湾本土电影《海角七号》奇迹般疯狂卖座,看《海角七号》已成为最夯的全民运动,使得本片的拍摄场景——台湾最南端的小镇——恒春,从被认为传统落后乏人问津一下子翻红成为当前最热门的旅游景点  相似文献   

2.
一部完全没有大明星的本土文艺电影《海角七号》,在台湾票房直超吴宇森的《赤壁》、周星驰的《长江7号》及李安的《色·戒》,成为10年来台湾最卖座的华语电影  相似文献   

3.
今年台湾书市持续低迷,许多出版商感叹“几乎没有重量级大书”,书店的退书率始终在四五成,又遇上经济危机导致的消费力衰退,令出版业者感慨“寒冬时间长又冻”。但电影《海角七号》让出版市场得以略为加温。在台湾创下票房奇迹的电影《海角七号》商机吹向书市,台湾大块出版社发行的《海角七号典藏套书》预购一周,销量已经超过1500套,堪称今年台湾出版市场的热销之作。  相似文献   

4.
2008年《海角七号》取得的巨大成功,开创了台湾电影的新纪元,引领者——后海角时代的新锐导演,努力摆脱台湾新电影远离大众的艺术传统,自觉将本土文化融入商业类型创作之中,而后海角时代的台湾电影,体现出明显转向追求商业化、类型化和通俗化的创作倾向,用通俗化的叙事来书写本土文化、历史情怀和热血青春这三大主题。  相似文献   

5.
王培培 《新闻世界》2010,(6):217-218
2008年以来,《海角七号》、《艋舺》等影片掀起了台湾"本土电影"热潮,成为当下华语电影圈重要的"文化事件"。本文从全球化与本土化关系出发,探讨"新锐电影"所反映出的以本土化应对全球化的文化自觉,全球化下本土化呈现出多元文化的冲突与共存。  相似文献   

6.
《海角七号》彰显台湾新生代导演深谙人种志文化阐释传播,他们一方面明晰了族内受众共同的身份认同,另一方面唤醒并继续培养着人们的影像思维方式和审美价值取向,这都昭示着本土文化生态重构工程在影视文化产业中的崛起。  相似文献   

7.
"大陆引进台湾电影与否,这从本质上来说是个商业问题"2月14日,席卷全台湾的票房传奇《海角七号》终于在大陆影院开始低调公映。不过它并没能延续在台湾和香港的票房神话,到2月20日,上映一周的票房仅仅在千万元左右,仅2009年开年后上映的《疯狂的  相似文献   

8.
大家都记得2008年暑假,《海角七号》卷起的卖座狂潮和开发出来的庞大周边商机,是一个出乎意料的“奇迹”,完全不在该片的创作者魏德圣及任何人原先的规划之内;而在2010年春节档《艋癌甲》在台湾的大卖(2.5亿新台币),则是经过监制李烈和导演钮承泽等人精心策划和精准执行的结果,堪称是台湾商业电影模式“按表操课”而取得成功的一个新典范。  相似文献   

9.
以《海角七号》、《艋舺》为代表的"后新电影",是继"新电影"、"新新电影"之后形成的台湾电影新世代。台湾"后新电影"放弃了"新电影"的精英主义立场,致力于大众化、本土化的商业电影生产,并形成了以"台客影像"为主要标志的庶民美学风格。在塑造新的本土镜像的同时,"后新电影"也放大了所谓"台湾主体意识"中的后殖民内涵,表征了当下台湾在中国/西方双重凝视之下的身份困惑。  相似文献   

10.
当前两岸三地跨境合拍已经成为中国电影生产的一种重要制作方式,为中国电影走向国际发挥了关键作用。同时,三地电影越来越紧密的融合更新了中国电影发展的格局和观念,呈现出"华语片"的未来大趋势。在这种格局下,台湾部分电影自《海角七号》后仍然与内地电影保持一定的疏离,一方面叙事模式有别于以往的台湾电影"曲高和寡"的艺术性,另一方面坚持台湾在地文化,保持创作的自由度、文化主体性,呈现出一种个性化的新局面,成为亚洲电影的一股新势力。文章将这部分电影放置整个华语电影大格局下,探讨其特殊的品格,从而展现出它是如何成功地征服台湾观众,占有台湾市场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话语分析与叙事分析的研究方法,通过台湾社会对《海角七号》意义的阐述与解读,借鉴现有历史研究的成果,对其叙事策略及各方围绕电影建构的意义体系进行了分析,力图将此过程中对历史叙事的阐释与解读问题化,借此揭示流行视觉文化在调用历史资源进行叙事或再现时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困境,进而促进对历史-媒介-文化三者互动关系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2.
电影《海角七号》在海峡两岸表现出迥然不同的票房成绩。内容本土化、营销策略得当是该片在台湾红火的原因,社会环境不一、上映时间过晚、危机公关不得力、宣传力度不够、未及时制止盗播盗版是该片在内地遇冷的原因。该片的经验教训,给电影营销如下启示:本土影片有"钱途";口碑营销威力巨大;危机公关应及时启动;文化隔膜应尽量打破;重视知识产权保护。  相似文献   

13.
2008年8月,<海角七号>在台湾上线,一开始无人看好,因为既无当红明星,又无精彩故事,孰料公映后却迅速爆红,风靡了台湾全岛.通过网络及媒体的推波助澜,仅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其票房收入就创了1997年<泰坦尼克号>后的新纪录,不但其制作群成了新闻人物,就连外景地屏东县小镇恒春,也成了旅游胜地.据说台湾人现在  相似文献   

14.
文坛新锐,后势可期2010年台湾出版界最大的奇迹,当属作家刘梓洁,以新人之姿推出散文与小说文集《父后七日》(宝瓶),搭上电影宣传的顺风车,出版后随即攻上各大通路文学类畅销排行榜,堪称2010年度台湾本土作家最热销的一本书,也是自《转山》之后,近年来台湾纯文学作品最引人关注的一部作品。  相似文献   

15.
七、台湾期刊出版业(上) 台湾的杂志出版可上溯到本世纪初。当时的台湾还被日本占据。 1902年9月,当时的台湾医学会创办了自己的会刊《台湾医学会杂志》(Journal of the Formosan Medical Association)月刊。5年后,台湾的教会又创办了一份宗教杂志——《时兆》月刊。这两种杂志都是非卖品,主要是赠送给会员与教友。这两份杂志可称得上是台湾最早的期刊。  相似文献   

16.
伴随神舟七号的发射成功,二十一世纪版“我的第一本科学漫画书”的第六辑——《太空历险记》(3册)闪亮登场。2008年9月底,神舟七号遨游太空,再次点燃了中国人的航天热情,尤其是广大少年儿童探索太空的梦想。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适时推出了《太空历险记》。  相似文献   

17.
继《中国大陆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在台湾出版之后,中南财经大学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所古远清教授的新著——《台湾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再次在台湾文坛吹起一股热风,台湾《世界论坛报》、《台湾联合报》、《台湾新闻报》、《葡萄园诗刊》、《文讯》等多家报刊对此书的出版刊文进行详细报道。新加坡、澳门和香港等地报刊也刊文予以关注。 当代台湾文坛最具影响力的评论家颜元叔教授称此书的写作是一种“壮举”,既具有较高的学术性,又具有丰富的史料性。台湾大学中文研究所张健教授  相似文献   

18.
出版信息     
台湾角川店漫画部与日本同步推出《新世纪福音战士第七集》 台湾角川书店成立漫画部门不久即推出首部漫画《新世纪福音战士第七集》,而且是台湾首次与日本同步出版,创造了台湾和香港漫画史上的新纪录。 《新世纪福音战士》是日本角川店的畅销漫画,在台湾初期是由东贩发行的,其成绩极佳,发行至第6集后,台湾角川店决定收回,由自己来发行,并随  相似文献   

19.
由于社会矛盾及变革、小说内部的发展趋向、作家的社会责任感等因素的影响,时事小说成为明末清初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流派。现存作品有:记述魏忠贤专权祸国的《警世阴阳梦》、《魏忠贤小说斥奸书》、《皇明中兴圣烈传》、《祷杌闲评》;记述辽东战争的《镇海春秋》、《辽海丹忠录》、《近报丛谭平虏传》;记述李自成起义的《新编剿闯通俗小说》、《新世弘勋》、《铁冠图》;记述江南民众抗清的《海角遗编》、《海角遗篇》;全面反映上述事件的《樵史通俗演义》;还有记述万历间徐鸿儒起义的《七曜平妖全传》。时事小说集文学性、新闻  相似文献   

20.
中国第一部全面论述台湾出版历史的学术专著——《台湾出版史》在《出版广角》连载后,近日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9月1日上午,“《台湾出版史》新书发布会”在北京国际饭店举行。来自中国内地、台湾、香港及海外的华文出版界人士150余人出席了这一华文出版界盛会。这也使得该发布会成为第八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期间最大的一次华文出版人聚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