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学家、教育家。他学问渊博,对经学、史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他对读书很有探究,在总结前人读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读书三到”。他说:“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口到、眼到。……三到之中,心到最紧,心即到矣,眼口岂不到乎?”(《训学斋规》)眼到口到表现于外,心到表现于内,朱熹强调读书用心的内在作用。若是像俗话所说的“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也不能真正——做到眼到口到。朱熹说明了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朱熹“读书三到”的精神实质体现在“实”、“思”、“勤”这三个字上。先说“实”…  相似文献   

2.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日》·朱熹这首诗作者是朱熹(1130——1200),字元晦,晚年自号晦翁,别称紫阳、考亭。徽州婺源(今江西省婺原县)人,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文学家。他博览群书,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主张抗金,做过官,后来在武夷山讲学,从事  相似文献   

3.
春日     
朱熹,中国南宋思想家,字元晦(huì),号晦庵(ān)。他为官正直,体察民情。他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是中国封建时代儒(rú)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著作内容广泛,对于经学、史学、文学、佛学、道教以及自然科学,都有涉(shè)及。  相似文献   

4.
《评朱熹对史学的基本态度》一文认为朱熹鄙薄读史治史,对史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此观点不够客观公正,原因有三:一是脱离朱熹理学思想来观其史学,未得其要;二是孤立片面地看待朱熹的史学思想,忽视了其提倡、研究史学的一面;三是没有客观地正视朱熹的史学成就及对后世史学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5.
《〈朱子语类〉经学思想研究》,杨燕著,东方出版社2010年8月出版,32万字,为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朱子语类》经学思想的学术专著。一破除偏见,勇于开拓《朱子语类》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的言论集,由朱熹门弟子记录,涉及领域非常之广,其中既有朱熹对儒家经学的详细  相似文献   

6.
朱熹《诗集传》为诗经宋学代表之作,对其之前的宋代诗经学广泛吸收与借鉴。20世纪以来,研究朱熹诗经学的论述著作纷纭,异彩纷呈,关于朱熹诗经学与宋代其他各家诗经学的比较研究亦是成就斐然。20世纪上半叶较少出现专门著作,但已有学者意识到欧阳修等人的开创之功,朱熹的主要成就并非创新,而是融百家之精义,集宋学之大成。20世纪下半叶,朱熹诗经学的研究蓬勃发展,但有些学者还带有阶级理论的烙印,在肯定朱熹诗经学对诗经汉学有突破之功的前提下,亦指出其研究视域的局限性。21世纪以来,对朱熹诗经学的研究更加深化、细化,对朱熹诗经学与宋代其他各家诗经学的比较研究也具有相当理论深度。  相似文献   

7.
杜牧在长期的兵战关注和论述实践中,围绕着经世致用的治学理念,建构了一个由兵学、经学、史学、文学共同组成的知识结构体系。其中,兵学因直接运用于军事论述实践成为这一体系的顶层设计;史学也因以古鉴今的实践品格给兵战论述以有力支撑而成为其知识构成中的重要一环;经学被边缘化,但经学修养在其兵战论述中现实化为儒家伦理原则,为其进行是非判断提供依据;创作中理性元素的加强意味着文学审美规定性的消解,文学独尊地位受到挑战,其知识构成趋于多元复合。兵战论述是杜牧因应时代环境挑战而对自身知识结构自觉调整的突出表现,这种调整顺应了唐宋文化转型的总体走向,具有深远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8.
《朱子语类》卷八十三是关于《春秋》的记载,其中无可避免地谈及经学和史学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到,在朱子的心中,史学和经学之间存在着“不即不离”的关系,也就是说,史学不可以不讲义理,经学不可以违背事实。但是,经、史关系兹事体大,要谈论这样的大问题,先要对一些经、史著作有点概略的了解。朱子在谈《左传》的时候,随口谈了些史书,其中对《资治通鉴》谈得最多,也颇为中肯,值得稍作介绍。  相似文献   

9.
刘谨为元代申述朱熹诗经学的重要学者,他对朱熹诗经学的贡献主要有:一、多方搜集朱熹的说诗言论来申述朱熹《诗传》,全面保存了朱熹的说诗言论;二、积极引用别家说诗言论来申述朱熹,并用己意来维护朱熹;三、对朱熹说诗中的不妥观点提出置疑,并加以修订。  相似文献   

10.
朱熹是我国南宋时期伟大的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他的德育思想创造性地发展了先秦儒家各学派的理论,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关于朱熹德育思想的形成,可以从社会背景、家庭背景、思想背景这三个方面采论述。  相似文献   

11.
晚清名臣曾国藩一生服膺程朱理学,对南宋朱熹的读书观全面继承,有所发展,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本文择取前人论述较少,继承发展明显,对后人有启发作用的三点,即虚心涵泳、切己体察、敢于质疑进行论述,以期对今人阅读有所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12.
本文概述了唐代经学和史学考试制度的形成、演变过程,论述该制度的特点及影响,并探讨经史考试的推行与经学、史学自身学术研究之间所存在的互动关系,认为当经史考试能够从经学、史学的学术进步中汲取足够营养时,它就往往是相对合理和有效的;否则它就会流向形式主义,失去其信度和效度,甚至会反过来阻碍经学和史学的发展进程.唐代的经史考试虽然对普及经史知识、选拔政治人才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总体说来,它却使唐代儒家经学的发展水平远远滞后于同期的佛教和道教.  相似文献   

13.
朱熹是我国南宋大思想家和教育家,文章主要结合朱熹读书法对其经典诠释方法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4.
朱熹不但是一代儒学大师,也是一名兴教圣者。蔡尚思把朱熹与孔子相提并论,认为“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关于教育,朱喜说:“教人为学,非  相似文献   

15.
朱熹理学对徽商的影响,虽然强固了这一商帮的封建性,消弥了其作为“变革性因素”的作用,但也应看到,朱熹理学的精粹,塑就了重视商业理性、有高尚人文理性追求的一代儒商。朱熹理学对徽商影响之两面都值得认真探析。  相似文献   

16.
范文澜是与郭沫若并称的老一辈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大师。他在史学研究领域的杰出贡献除了两部影响巨大的著作《中国通史简编》、《中国近代史》以及对中国古代和近代历史上的一些重大问题的代表性论述之外,还因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探索经学,被誉为中国用马克思主义研究经学的开创者。以下我们先简要叙述他的经学研究历程,之后再进一步论述其经学研究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南宋时期党争活动频繁、激烈,朱熹作为南宋道学党魁,其毕生亦深陷党争旋涡之中,党争活动对其散文创作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几方面:一是从朱熹党争时期的散文创作中,可见南宋衰世之中党争乱局的激烈复杂;二是在"以文为器"的散文创作观念下,朱熹党争时期的散文创作服务于政治斗争的现实需要;三是朱熹在不同党争时期的散文创作受其心境影响,有着不同的书写内容和情感基调;四是可从其党争与散文创作中见其多层次的人格形象。  相似文献   

18.
史学和经学     
<正>史学是一门涉及面很广的学科,同很多学科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关系。在中国学术史上还有一门与史学关系甚密的学科,这就是经学。怎样把握史学和经学的关系?这就是本文准备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胡适将杜威的实验主义运用于《红楼梦》研究,建立了新红学。新红学把长期受到贬抑和轻视的小说提高了与经学、史学等传统学术主题平等的地位,不但改变了学术研究的对象和范围,也改变了传统学术的重心,推进了现代学术的转型。这可以说是胡适新红学的主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朱熹既有不少排斥、反对史学之说,同时亦有许多赞同、提倡史学之论,这就令人对其史学态度生出困惑。从根本上而言,朱熹并不反对史学,他反对的只是将史学凌驾于、优先于理学之上,这是从辨本末之学来考虑的;另一方面,他反对作为权谋功利之说的史学,这是从义利之辨的角度着眼的。朱熹提倡史学乃是其格物穷理、经世致用思想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