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丹凌 《今传媒》2016,(6):37-37
“媒介是一种特殊的启发性思维的制度”,克劳斯·布鲁恩·延森的表述意在强调媒介作为社会和文化的“基础的构成单位”,在他那里,媒介被置于至关重要的位置,发挥着构成社会、文化存在的本体性作用。过去,我们把媒介视为“数量有限的生产/发行源头向外辐射的产物”,视为社会和文化的建构的结果;现在,技术革新和全球媒体的发展使“什么是媒介”重新成为问题,媒介文化成为一个正在展开的世界,这意味着不仅是社会和文化塑造媒介,媒介也反向塑造着社会与文化,这并不是一种线性的、对等的建构关系,媒体的普遍化趋势无限放大了媒体的意义。因此,“媒介视角”成为一种普泛的社会考察框架,不仅存在于对媒介、媒介产品、媒介现象的考察当中,亦存在于对文化及社会发展的探析当中。媒介在这里被普遍化为一种思维、一种结构、一种构成性基础,最终,从文化价值体系中脱颖而出。本期“媒介批评”栏目立足于大众媒介本身的发展变化及当今媒介文化语境,通过对当今传媒现象的研判,有望促进网络文化建设、推动媒介融合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2.
论媒介的本质属性及其产业化发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媒介的本质属性究竟是什么传播学对媒介的研究,曾为我们提供一种经典的社会学范式〔1〕,即把媒介作为一种社会系统、一个社会组织、一个“功能群体”,放在整个社会系统之中,来具体考察和研究媒介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媒介的结构功能,及其社会进化与社会冲突。依据传播学媒介研究的这一社会学范式,对媒介属性的研究,首先应定位于媒介作为一个社会组织,与其他社会系统相区别的、具有媒介系统个性特征的社会组织属性,即在具体考察媒介在整个社会系统之中独特的生存状态、独特的生存与运作方式、独特的系统功能的基础上,以确…  相似文献   

3.
论媒介化社会形成的三重逻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媒介化社会是社会媒介化的结果,是媒介与社会之间互动关系模式的一种表述.媒介化社会的形成有三大逻辑,一是以媒介融合为特征和趋势的媒介技术演化的结果提供了媒介化社会形成的技术支撑力,为社会的不断媒介化提供了可能性;二是受众对信息永无止境的需求甚至依赖构成了媒介化社会形成的主体牵引力,是媒介化社会形成的必要性前提;三是现代社会信息环境的不断"环境化"展示了巨大的媒体影响力和建构性,是媒介化社会的必然性后果.  相似文献   

4.
贾静 《声屏世界》2003,(7):47-49
察看世界媒介发展史,不难发现:媒介的变革和发展总是由各种各样的媒介相互交错、相互融合而形成的。在媒介变革史上,每一种新媒介的出现,都是继承了前一种媒介的传播优势,并力争扬长避短;这可以看作是媒介自身形态演变过程中的一种自发的组合。组合本身就带有“扬弃”的成份,是媒介形态为适应“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所做出的一种“自然选择”。这从传播的角度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因为在很大程度上媒介的变革代表了社会发展的程度。不论是传统媒介还是新兴的网络媒体,各自的发展演变赋予了它们不同程度的优势和劣势,再加上其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环…  相似文献   

5.
蓝艳华 《出版参考》2013,(15):30-31
网络唤起了蛰伏在个体体内的发表诉求,使被压抑的发表愿望获得宣泄的自由。麦克卢汉说"媒介即讯息"。媒介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源于新尺度的产生。任何一种新的媒介,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媒介即讯息的内涵即意味着"媒介对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和对社会内容的准确表达"。由于网络日益成为人们获得信  相似文献   

6.
费郁红 《编辑学报》2008,20(3):269-270
媒介是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信息的载体。科技期刊本身即是一种媒介,与其他各种媒介有着一种天然、密不可分的关系。作为科技期刊编辑,必须了解媒介,掌握媒介规律,具备良好的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7.
孙凌  邓瑶 《新闻前哨》2009,(10):76-77
一、“播客”的诞生 哈罗德伊尼斯曾经说过。一种新媒介的产生将导致一种新文明的产生。当今,媒介技术日益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媒介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浸透着人类渴望突破自身交流困境的努力。而每一种新的媒介技术的使用和普及,都在其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形成了一种全新的交流构型。  相似文献   

8.
评价是人类认识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媒介既是人们表达社会评价的基本载体,同时也必然成为被评价的对象。作为一种意见生产和表达的方式,以大众传播媒介作为评说对象的媒介批评是社会评价和政治、文化冲突在新闻传播领域内的必然表现。在大众传播媒介诞生以后,媒介批评就逐渐发展成为一门学科,成为规制传播活动的一种重要力量。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现代新  相似文献   

9.
邱昊 《东南传播》2012,(1):104-105
高校是媒介素养教育的前沿阵地,面对新的媒介生态环境和大学生实际需求的变化,媒介素养教育的传统模式必须被纳入当前的文化和社会环境中,通过吸纳、转换等方式,形成新的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和功能,从而使媒介素养教育在持续的文化和社会建构中不断获得新的生命力。将公民意识的培育融入高校媒介素养教育正是在新的媒介和社会环境下以一种现代性的姿态实现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理念和实践的传承、延续和"再造"。  相似文献   

10.
康应祥 《新闻传播》2009,(9):112-112
一、布尔迪厄的权力理论 布尔迪厄的权力理论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审视现代社会,为媒介权利研究提供了一个可操作性的分析框架。将媒介权利置于社会权利场中考察.对媒介权利如何在传播场中以其工具性资本而占据统治性位置.媒介权利如何通过构成符号权利或符号暴力来运作发挥其效力等问题的探讨,可以更深入地剖析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媒介权利.反思媒介权利对社会意识形态的控制,对社会大众和个体的操纵和奴役.警惕媒介权利在人类生活中的负面作用。  相似文献   

11.
王旭  王松 《东南传播》2011,(8):144-146
在电子媒介和网络媒介迅猛发展的今天,文化空间和社会空间也大幅度扩展,全球文化资源得以重组和整合。大众传播媒介逐步地渗透到文化和社会的深层结构中,从而使得媒介文化呈现一种新的特质。本文在研究新浪微博“风云榜”的名人微博、草根达人微博排名的基础上,试图探讨榜单背后的深层含义。解析新媒体的宠儿“微博”,是否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媒介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2.
由于信息社会的到来,社会竞争的激烈,受众渴望信息的导向和生活压力的释放,形成对媒介的严重依赖症;媒介的工具属性逐渐蜕化,主体属性彰显,媒介异变成具有主体性的与受众对话的对话者.而"一种重要的媒介会改变话语的结构"[1],加强媒介一方的话语权而削弱受众一方的话语权.这就要求媒介和受众相互调适,彼此适应.受众与媒介的理想对话状态应是受众与媒介进行的一种心灵对话、文化对话和思想对话.此文专门就电视作观众的合格对话者的条件与可能性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3.
民族主义的传入,推动着晚清媒介领域新的社会势力和媒介权力关系的塑造,一种激进的媒介话语体系由此确立,并推动着一种具有世界文化意涵的媒介互动场域的生成。借此分析,可以窥视出晚清新式媒介话语空间的特性及其与西方公共领域之间的明显界限。  相似文献   

14.
喻国明  苏健威 《新闻大学》2023,(1):39-50+120
作为构筑元宇宙的核心模式,游戏媒介具有集成未来媒介系统,重构社会关系与社会形态的巨大潜力。论证游戏媒介将何以驱动社会结构演化是当前传播研究领域极为重要的命题。文章认为,游戏是一种升维媒介,实现了人类的关系拓张、场景驾驭和更高水平的现实掌控。游戏也是一种“DAO式”媒介,能在弱关系基础上激发生成新型社会强关系,构造并维系圈层,进而筑造动态演化的社会系统。  相似文献   

15.
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社会高度信息化,大众媒介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即使是相对封闭的军营也不可能离开信息、脱离媒介而发展.因此,加强信息化条件下部队官兵媒介素养的培育,对于不断提高军队适应信息化社会、打赢信息化战争的能力意义重大.一、正确理解部队官兵媒介素养关于媒介素养,目前有很多定义,至今没有统一的说法.英国传媒教育专家大卫·布金汉姆给媒介素养下的定义是:“媒介素养指使用和解读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识、技巧和能力.”美国媒介素养研究者詹姆斯·波特认为:“媒介素养是一种观察方法,为了解读我们所遇到的信息时主动采用的一种方法,我们通过知识结构来建构我们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媒介生态是媒介、社会和受众三个系统相互作用的一种社会文化。本文分析了新闻娱乐化这一近年来显著现象,认为传媒实力不足以逃避监督政治权力、传媒市场化运作、传媒消费主义三者的影响,同时分析了新闻娱乐化对媒介生态的消极作用,即媒介生态资源多样性面临危机;媒介生态结构功能失衡。  相似文献   

17.
孙信茹 《新闻界》2024,(4):16-27
在村落社会展开媒介技术与人的互动性研究,探究村落与文化的变迁,是媒介人类学研究者长期关切的核心议题之一。在网络社会与数字技术的影响下,村落社会面临着新的流动性加剧的问题。流动性既是今天村落社会的重要特征,还成为人们的日常实践与生活。流动性作为媒介人类学介入村落研究的一种理论视角,具有不同层面的表达:首先,是时空上的流动形成新的村落社会关系;其次,是媒介技术促发的信息多元和网络中的流动,塑造出村落社会新的流动性景观和文化。对流动性的重新理解是对当下开展村落研究的一种拓展,但同时,这种流动又深嵌于村落社会情境和文化结构之中,需要研究者在具体的结构和关系系统中对社会事实进行总体把握;须将流动和嵌入视为媒介人类学视野下村落研究的一种操作性路径,围绕和聚焦人的媒介实践活动展开探索,进而为乡村传播在数字化时代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就近年来媒介与乡村社会变迁研究的发展做一梳理与回顾,从中发现目前国内的相关研究有两大特点,即路径依赖与理论注脚。因此,本文认为此类研究首先要从进化发展的角度认识媒介,纠正一种媒介决定论的误解。其次,立足中国自己的乡村社会研究成果,明确中国乡村社会发展变迁的机理,重点研究媒介如何常态化为一种结构性的社会力量。  相似文献   

19.
马媛媛 《新闻世界》2014,(1):167-168
媒介恐慌是媒介社会中一种常见的现象,它是指因为媒介对突发事件的大量报道或过度渲染而在社会上引起公众恐慌的心理。媒介对发生的风险不当建构加剧了社会对风险的恐慌程度,要规避媒介恐慌还要致力于完善媒介责任。  相似文献   

20.
媒介的走向恰好是人类的一种善果,所有思想理论和社会路径都无法摆脱它的制约,许多媒介现象也在媒介史的旋涡中得到诠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