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中国历史上的文人画兴起于宋元之间,那是对儒家思想控制下的写实为主体的传统绘画的背叛和革新。老庄哲学影响下的两晋绘画突出了虚静和空灵之美,南朝佛教禅宗传入并介入绘画,使失意的士大夫和落魄文人思想意识和艺术表现上有了进一步的超脱。王维成为崇尚自然和写意的文人画之事实上的领先人。  相似文献   

2.
倪瓒是元代晚期的画家,他的作品借枯索之物寄情寓意,画风以疏远萧散、荒寒静寂为主,表现出一种极其萧疏空灵、天真淡雅的意境,形成了独有的"美"。倪瓒清逸和向往自然的美学思想,把简疏空灵的意境发展到了极致,拓展了文人画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3.
尚简,历来被认为是文人画最突出的审美趣味。倪瓒的画以独特的形象和鲜明的特点,被后人称为文人画的“第一逸品”,把中国文人画发展到空前的完美。从形式与构成方面亦可尽览其“简”与“澹”而至“逸”的风格特征。通过元代社会和云林本人的精神状态的共同铸造,构建起了一个只属于倪瓒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4.
元人倪瓒,诗书画三绝,画风萧散疏淡,意境虚静空灵。其创作不仅受时代思潮的影响,同时也是前代绘画美学思想的结晶,本文试论倪瓒晚年代表画作《容膝斋图》中美感距离的营造过程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5.
庄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和美学家,他的美学思想在他的著名著作《庄子》中有十分完整的理论表现.由于庄子的哲学思想体系所决定,庄子的美学思想有一个突出的要义,就是虚无,表现在审美态度上,就是“虚静”.认为“道”是宇宙本体的最高境界以空灵自然、无为为美.所谓“虚静”实际上是老子提出的,但是把老子的虚静说中无为和归于自然的一面加以发展的是庄子.他最先肯定了审美过程中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6.
再品文人画     
本文通过对文人画的概念、艺术特点的论述,表达了文人画的重要内涵,突出了文人画的精神品质。  相似文献   

7.
庄学的“虚静”观直接影响中国艺术精神,奠定了中国山水文化回归自然的旨趣。魏晋名士继承庄学的这种精神,把“虚静”作为其理想人格至上的精神状态,将其转化为审美方式,并观照山水,因此,促进了山水诗的发展。晋宋山水诗的山水加玄言的艺术结构,与庄学的“虚静”观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虚静,是庄子思想中的一个轴心范畴,指一种清虚、空明、宁静,不受任何主客观干扰的心态。庄子的“虚静”论是主观唯心的,但是它却给文艺创作以有益的启示,具有积极意义。在文艺创作中,虚静能使创作主体以一种超功利、非逻辑的审美心理状态获取艺术对象并对其进行审美构思;虚静能使创作主体的外在感觉与心灵相贯通,从而使创作主体产生灵感火花,进一步体察到艺术对象的生命精神;虚静能使创作主体提高艺术概括能力。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画构图,常留有大量的空白,尤其是宋元以来的文人画,逸笔草草,不拘形似,画家所描绘的自然生命,常呈现在一片虚白之上。这一片虚白上幻现的一花一鸟、一树一石、一山一水,与洁白的素底相互映衬、互为表里,造就出中国画特有的空灵、简远、虚静的艺术境界。画中的空白,与一张素纸的空白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国画的空  相似文献   

10.
倪瓒画风的成因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四大家中倪瓒的绘画以笔简意幽、雅拙苍健、古淡天然、清新萧散而为后人称道, 成为元画极致, 是中国文人画完美形式的典型代表。倪瓒中年家遭不幸, 心境孤凄, 淡泊忧伤, 既信道教, 也崇佛学。论者大都认为倪瓒画风的成因主要是他的“出世”思想。笔者认为,倪瓒的绘画风格除受到元统治者民族歧视等影响外, “轰轰烈烈男儿事, 莫使磨砣过此生”的儒学思想才是形成倪瓒绘画风格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倪瓒作为"元四家"中以"疏体"见长的画家,其画作意境大多表现为疏简清逸、古淡幽远,其题画诗也尽脱元人之秾丽而得陶柳恬淡之情,与画作两相映发。倪瓒是元末题画诗存世最多、质量最高的画家诗人。元末及元以后题画诗的兴盛,与倪瓒的诗画创作实绩分不开。  相似文献   

12.
元代是绘画风格大变的年代,同时也是纸本绘画兴盛的年代,这种风尚一直影响到明清乃至现在。时代特征、物质层面、精神层面、艺术本体是导致元代纸本绘画兴盛的主要原因。了解纸本这种特殊的材质绘画大兴的原因,有利于我们今天艺术文化的承传。  相似文献   

13.
元代,忽必烈统一中国后,民族和社会进入到一个新的融合期。在艺术上,包括绘画、雕塑、金银器、丝织品、陶瓷、漆器和其他装饰艺术,都产生了新的形式和风格变化。这既归因于新的政治经济发展和社会文艺创作的环境,也和元代与其它国家地区间的交流相关,宗教性和世俗性开始在艺术表现突出。2010年秋季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展出的日用品、服装、建筑,从艺术形式和表现方法都体现了元代艺术的革新之处,对后世的实用美术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文人崇尚山水之风由来已久,于元代尤为炽烈,并集中表现在描写山水景致的散曲作品和大量山水画作中。由于元代文人生活极为苦闷,对现实充满了无奈与恐惧,使得他们把目光和感情转移到大自然之中,寄情山水,挥毫泼墨。共同的社会感受使个体情感具有了趋同性。相同的时代精神.趋同一致的文人心态,加之“诗画一体”——文学艺术本身的共通性,造就了元代山水散曲与山水画在思想和艺术上的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5.
屈原爱国精神的阐释,经过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朱熹的《楚辞集注》代表了宋代楚辞学的基本形态,王夫之的《楚辞通释》代表了清代楚辞学的基本形态,从朱熹到王夫之,体现了楚辞学发展的两次转型。自汉代贾谊、刘安、司马迁、王逸到洪兴祖,对屈原"忠君"与"爱国"精神的认识与评价各有不同,至朱子《集注》始以忠君爱国为论,他的"过于中庸"、"可增加三纲五典之重"反映了理学家的立场。而清代王船山《通释》则强调屈子"千古独绝之忠",这种"忠",重在忠于国家,忠于人民,而非君主一人而已,具有更为深刻而代表时代进步的新内涵。  相似文献   

16.
1941年,张大千怀着对敦煌的向往和对艺术的执着,克服重重困难,在敦煌进行了为石窟编号、收集整理文字资料、临摹壁画等一系列艺术活动,在画艺日趋成熟的同时较全面地了解了中国古代文化,理清了中华民族艺术的发展脉络,从技法和精神层面为"大千荷"赋予了活力与张力。纵观张大千的艺术历程,为期近三年的敦煌之行是他在中年时期画风由隽逸走向圆融磅礴的主要动因。"大千荷"的技法由此开始日臻完善,艺术风貌亦得到整体升华。  相似文献   

17.
杜甫是中国传统诗歌的集大成者。他的诗歌不仅有如屈原那样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而且有司马迁的实录精神,无论是在诗歌创作上,还是在人格精神上,他都不愧“诗圣”的称号。由此杜甫也就成为后世文人学习的楷模,“明末四公子”之一的侯方域便继承了杜甫的这些精神。他从诗歌传承、诗歌内容、诗歌风格以及人格精神等方面都自觉地向杜甫学习。侯方域的诗歌虽达不到杜甫诗歌艺术的高度,但他取法乎上,又有着天生奔放的才气,因此也不愧为一时名流。  相似文献   

18.
元代山水画是中国山水画史上的重大变革,尤其是元四家山水画代表了元代最高水平,其抒情写意的风格影响了以后的中国画坛,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明代中后期发端的吴门画派山水画是明代最重要的画派,其代表人物沈周和文征明代表了整个明代的最高水平。吴门画派山水画继承和发展了元代山水画,集元代及以前山水画的众家之长,形成自身风格特点。两代山水画风格既有承继又有变革。  相似文献   

19.
中国山水画发展到元代,受其特定社会现实和艺术本身发展规律的影响,出现了明显的变化,艺术创作变成了文人画家们抒情言志,怡情娱性的手段。山水画的写意精神在元代得到了复苏与新变。元代山水画家所强调的写意精神体现在哪些方面?通过对元代山水画写意精神的分析研究,再观照当下山水画发展之现状,我们能否得到一些新的启示呢?  相似文献   

20.
元代绘画是中国画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无论是在笔墨技巧上、意境创造上等都有着新的突破和发展,然而纵观元代绘画创作,却很少能看到精致写实、富丽堂皇之类的作品,呈现在世人眼前的大多流露出一种"清淡萧疏"、"简逸恬淡"的感觉,本文着重从元代绘画创作入手,分析和讨论了元代绘画"简逸"风格倾向的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