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视听界》2009,(2):11-11
2009年湖南卫视将再次启动“选秀”节目,基于对收视率和音乐市场要消化2007年“快男”选手的考虑,湖南卫视今年要办“超女”。目前湖南卫视等方面已向广电总局递交申办“超女”报告,如果批文能如期下来,计划今年4月初就可以启动海选,决赛暂定于5月初举行。同时,国内各大卫视、制作公司都无法舍弃“选秀”这块诱惑性极强的“蛋糕”,选秀潮将于2009年卷土重来。  相似文献   

2.
郑伶俐 《新闻前哨》2012,(10):69-70
如果说2005年刮起的“超女风暴”让中国观众第一次认识了音乐真人秀节目,那七年后的2012年无疑称得上是音乐选秀节目的“转型年”。这一年共有十余档音乐选秀节目集体开播,无论是山东卫视的《天籁之声》,还是东方卫视的《声动亚洲》都纷纷举起了创新、革新音乐选秀节目的大旗,寻求突破。而白热化的竞争中,“黑马”《中国好声音》却后来居上,独占鳌头。第二期节目收视率就高达2.8,第三期收视率更以3.093博得全国收视冠军,创下了历年来音乐选秀节目最快之成长速度。《中国好声音》缘何在短短数周内迅速串红,其原因值得深究。  相似文献   

3.
从2004年首届《超级女声》将选秀植入电视伊始,到2010年《快乐男声》无话题寂寥落幕,中国电视选秀节目已历时七年,正经历着观众对节目丧失新鲜感、渐生厌倦之“痒”。如今电视选秀节目已真正到了一个“拐点”。有人将选秀节目比作“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有人悲观地预言“选秀将死”。无论内容与形式都已没落;  相似文献   

4.
一、选秀节目定义的界定从2004年起,“海选”活动使国内亿万观众认识了“选秀节目”。选秀节目由于与国内的传统真人秀节目在内容、形式上都有所不同,国内电视人对选秀节目的归类与定义上也由此出现了分歧。  相似文献   

5.
黄雯 《新闻爱好者》2008,(11):19-20
随着2005年“超级女声”的成功,在此后的几年间,电视娱乐节目中的电视选秀出现了空前跃进的局面,大大小小有200多个选秀节目如雨后春笋般蜂拥而上。2007年更是被公众称为“选秀年”。然而也就是在同一年,电视选秀节目的弊端逐渐显现并日益引起关注。随后,广电总局先后制定下发了10多项规定,为选秀节目下了一道道“紧箍咒”,  相似文献   

6.
伍琼琳 《今传媒》2014,(1):85-86
从2005年“超级女声”掀起选秀热潮开始,大批量的选秀节目风起云涌地出现在电视荧幕上,节目质量也是参差不齐。在选秀节目度过“七年之痒”后的2012年,浙江卫视与灿星传媒联合打造的大型专业音乐真人秀“中国好声音”从众多同类节目中脱颖而出,成为了整个夏季中国大地上最“火”的声音。2013年7月,中国好声音第二季又将启动,仍旧吸5l了大量观众的持续关注,是什么原因让它的火爆从去年一直持续到今年呢?本文将以传播学的“5W模式”为基础,进一步运用传播学理论对其成功进行探讨,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7.
从2004年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节目热播后,中国电视业刮起了选秀之风,跟风之作多达几十部。全民选秀时代诞生了职业的选手.大量的同质、小幅创新的电视节目充斥屏幕。观众审美疲劳和恶性竞争导致的低俗最终将从“美国偶像”复制的“超级女声”,再从“超级女声”复制的系列选秀节目拉入收视率的低谷。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选秀类节目在中国内地的电视荧屏上大放异彩.全国各地纷纷出现一拨拨的“选秀”风潮.例如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央视的“梦想中国”、东方卫视的“我型我秀”和“加油!好男儿”等.选秀类节目作为一种新的节目形式。在中国的电视上正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作为河南的本土娱乐节目.河南电视台电视剧频道的“新声带”节目经过几年的发展.也取得了显著成绩。其影响力已经遍及中原大地。本文拟从受众的角度出发.予以简要地分析。  相似文献   

9.
2006年,电视选秀活动进入群雄混战,很多的电视媒体都推出了选秀类的节目,2006年的电视娱乐已经被冠上了“选秀大年”的称号。选秀节目为何在时下获得较高收视率,成为最热门的节目形态,本文拟从选秀节目的自身特点对这一问题作出解析。  相似文献   

10.
2006年是中国电视的“选秀”年,200年将会成为电视选秀节目的另一个高潮年。本文试图通过对几档颇具影响力的选秀节目的研究,探索中国电视选秀节目的发展模式,剖析其存在的问题,思考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新闻周刊》2011,(23):61-61
2011年6月8日.上海通用汽车与浙江卫视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旗下服务品牌”别克关怀“将冠名浙江卫视音乐选秀节目《非同凡响》,共同开启第二季的精彩序幕。这个夏天.国内领先专业汽车服务品牌将与国内首个高端选秀节目携手.在中国华语乐坛掀起一股音乐旋风.共同诠释不断创新与超越的精神.实现人生的“非同凡响”。  相似文献   

12.
2007年8月15日.国家广电总局下发通报,以“评委言行举止失态”、“内容格调低下”等原因叫停了重庆卫视的《第一次心动》节目,虽然从2004年《超级女声》拉开中国大陆选秀节目的帷幕开始,关于低俗化的说法就一直没有停息。但是遭遇停播,以至于出台了晚间黄金时间不得播出选秀节目等一系列限制性的规定还是第一次。  相似文献   

13.
李莎莎 《青年记者》2007,(14):112-113
2005年,是由湖南卫视全力打造的选秀节目“超级女声”最为红火的一年。随后,在我国的电视屏幕上出现了门类繁多的电视选秀节目,围绕娱乐这一主题,“海选”、“PK”成为大多数选秀节目的行走路线。伴随着数量的增多,受众的关注视点被分散,选秀节目在表面的繁荣之下慢慢冷淡,并引发了来自各界的质疑之声。于是,面对这个尚可开发的市场,[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李莎莎 《青年记者》2007,(14):112-113
2005年,是由湖南卫视全力打造的选秀节目“超级女声”最为红火的一年。随后,在我国的电视屏幕上出现了门类繁多的电视选秀节目,围绕娱乐这一主题,“海选”、“PK”成为大多数选秀节目的行走路线。伴随着数量的增多,受众的关注视点被分散,选秀节目在表面的繁荣之下慢慢冷淡,并引发了来自各界的质疑之声。于是,面对这个尚可开发的市场,  相似文献   

15.
隋海燕 《视听界》2006,(6):38-39
经历了去年“超女”异常火爆的比赛场面和巨大的经济效益,今年国内的选秀节目遍地开花,其中以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央视的《梦想中国》、东方卫视的《加油,好男儿》和《我型我SHOW》最为火爆。这些选秀节目采用了相近的“战术”:明星评委的点评、面向全国的海选、层层过关的竞赛、观众的短信投票和PK环节。而且,这些选秀节目出现了时间和地点的扎堆竞争。此外,为了扩大影响,今年国内的选秀节目在去年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改进:《超级女声》变换了评委的人选,还在比赛中新增加了复活机制;《梦想中国》加大海选的播出量,从直播10天增加到…  相似文献   

16.
《青年记者》2006,(17):25-25
今年被称作中国的“选秀年”:仅仅在选秀重地上海,东方卫视的两档选秀节目《加油!好男儿》和《我型我SHOW》就分别以超过5%和4%的收视率稳居收视排行榜前两位。而在全中国范围内,《超级女声》也保持在1%左右——别忘了,这档去年红得发紫的中国版《American Idol》,今年的总决赛  相似文献   

17.
阚乃庆 《视听界》2007,(5):98-99
与前两年的红火相比,今年的选秀节目显现式微乃至疲态。且不说决赛时投票数与往年不可同日而语(“加油好男儿”的冠军井柏然得票仅为40多万票,而去年蒲巴甲为130万;今年“快男”陈楚生得票数为330万,去年“超女”尚雯杰得票为519万),从节目设置上看,也是陈瓶旧酒,  相似文献   

18.
庞博 《青年记者》2007,(24):80-81
2004年,湖南卫视创办大众歌手选秀节目《超级女声》,取得成功。随后,全国各地电视台纷纷跟进,一时间,“平民选秀”迭起,“全民娱乐”泛滥。面对日益加剧的竞争,为了提高收视率,很多选秀节目不惜牺牲节目的形象和品位,内容愈加低俗,在社会上产生了诸多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9.
从电视选秀节目看我国的生产性受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一鹏 《新闻传播》2007,(10):68-70
近年来,“电视选秀”节目成为我国电视传播的一个显著现象。“超级女声”、“我型我秀”、“加油!好男儿”、“梦想中国”、“绝对唱响”等等选秀节目层出不穷。本文主要透过这些选秀节目看看背后功不可没的生产性受众。[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彭玲 《青年记者》2007,(24):107
自从2004年湖南卫视的选秀节目“超级女声”创造收视奇迹之后,“电视选秀”迅速在各省市电视媒体蔓延开来。从“超级女声”到“快乐男声”,从“舞林大会”到“名声大震”,这些Hq得响亮的名字,无不成为时下的流行语。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电视选秀节目的受欢迎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