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广播》2008,(5):45-45
本刊讯 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发起,与中国残联、国家广电总局电影频道节目中心联合主办的“喜迎奥运 祝福残奥 爱心助盲”大型公益活动4月12日在北京启动。  相似文献   

2.
德勒兹的“行动—影像”诠释了20世纪美国好莱坞类型电影里“情境”与“行动”之间的二元生成机制。“行动—影像”理论将好莱坞电影类型转码为相关的结构性形式,从哲学层面把握了类型电影的构成与运作规律。  相似文献   

3.
周星  张萌 《传媒》2023,(9):15-18
<正>作为地理概念上的东北亚包含中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列岛、韩国、俄罗斯远东地区以及蒙古国东部;但在国际比照的视野下,东北亚地域的影像构建与传播将比对焦点划定在中国东北地区与相邻的日本及韩国,在相近的社会特征与民族文化下形成地域影像的比照关系更为精准和凸显。中国东北地区是新中国电影发展的策源地,从东北电影制片厂(以下简称“东影”)到长春电影制片厂(以下简称“长影”),从电影制作到动画制作,东北电影为新中国电影艺术发展贡献了丰富的地域文化、人文意象、技术支持和生活景观。然而近年来的东北影像传播相比于国内其他区域影像的风起云涌,略显星星点点而缺乏整体建树;  相似文献   

4.
蒋蕾 《新闻实践》2012,(11):75-77
进入21世纪,我国电视媒体开始引入“口述历史”的新闻访谈方式,形成“电视传播与口述史的跨界之作”口述历史节目。从2002年开始,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崔永元进行中国当代电影史的“口述历史”资料积累,他在《电影传奇》中采用了许多见证人的独白。近年来,他又进行了《我的抗战》口述历史记录。8年时间里。崔永元采访了3500人,留下200万分钟的影像、300万张老照片.受访者平均年龄80岁。2005年,香港凤凰卫视推出由曹景行主持的《口述历史》栏目,强调“抢救记忆。反省历史”。同年,上海电视台推出《纪事》栏目。一直至今,“口述历史”成为新闻界的热门,新闻传媒出现许多打上“口述历史”标签的作品,许多媒体记者也投身于口述历史实践与研究。  相似文献   

5.
谢瑾 《传媒》2019,(17):59-60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塑造好中国形象、传播好中国价值。电影作为一种载体,可以传播我国的民族文化,展现国家形象,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电影具有的虚拟化、影像化特征对受众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中国电影的“走出去”也就成为必然,中国电影的海外传播也就承载了提升中国“文化自信”和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职责和使命。《长城》是近年来为数不多的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电影,该片以中美合作拍摄为模式,位居“2013-2018年中国电影海外传播影响力”排行榜首位,获得了国外受众的好感,进一步分析其成功经验可为我国电影文化的海外传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魏亮 《新闻世界》2011,(8):269-270
电影《霸王别姬》通过京剧艺人的经历,展现了中国现当代历史,并试图探讨历史的变更对京剧艺术地位的影响。电影再现了历史变更时代京剧艺人的生活。叙述学是对于文化的透视。电影《霸王别姬》的主题深刻,深度挖掘中国灿烂的文化历史、人性,片中影像华丽精致、剧情细腻自然。陈凯歌选择中国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京剧艺术,表现对传统文化人的生存状态及人性的思考与领悟,这种对历史的挖掘,是大胆独到的。此片的内蕴更为丰富深广,银幕影像的张力更具历史深度。  相似文献   

7.
作为影视片的一种类型,动画是由美术和影视两个基本要素构成的,它是以视觉影像的思维方式为基础内容,以美术造型规律为手段来营造情境,兼具造型艺术和影视艺术的基本特征.本文通过“去电影化”与“电影化”双重视角,对比了中日动画电影的差异,探讨了中国动画艺术存在的问题,以期对中国动画艺术的发展有所借鉴与启发.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门科技,电影诞生于19世纪末.电影根据“视觉暂留”等原理,运用照相及录音等手段,把外界事物的影像及声音摄录在胶片上,再投放到银幕上,造成活动影像.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电影渐渐综合众多电影技术如宽银幕、数字技术等等和多元电影艺术如制作手段、创作理念、镜头语言、观看期待等,成就了一门独特的电影表现艺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摄像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欧美发达国家电影技术发生了巨大变化,直接带动了世界电影业的变化,其中包括中国电影艺术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马红芳 《大观周刊》2012,(16):149-150
“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建设新农村、繁荣发展农村文化提出了这一总的要求。公益电影进农村工程在这背景之下蓬勃开展,各级政府把公益电影进农村工程列入到民生建设的重点工程之中,受到了空前的重视和支持。那么,深刻认识公益电影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对这一工程能否深入推进具有重要意义。对此,笔者作了一些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中国广播》2008,(5):I0001-I0001
4月12日,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中央电台和国家广电总局电影频道节目中心联合主办,历时40天的“喜迎奥运 祝福残奥 爱心助盲”大型公益活动在北京全面启动,活动通过组织全国听众、观众捐款以及社会捐赠,为贫困盲人捐赠5万台收音机以方便他们收听奥运会和残奥会报道,同时帮助500名需要资助的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4月19日、26日和5月3日分别在深圳、武汉和天津等地举行包括文艺演出,义诊咨询在内的多种活动;5月18日“全国助残日”还将推出“牵手残疾人、走进残奥会”专题晚会。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0月举行的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电影纪录片《永远的焦裕禄》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部思想境界和艺术价值双高的精品力作.该片运用影像资料、人物采访、口述历史和情景再现等多种表现形式,回顾了焦裕禄18年工作生涯中的感人事迹和背后所不为人知的动人细节,真实再现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怀的人民公仆最光辉的人生轨迹.  相似文献   

12.
张雨忻 《今传媒》2011,19(2):67-68
后现代主义所带来的文化冲击正充斥在各种艺术形式中,电影作为综合性最强的第七种艺术,自然受到后现代洪流的影响。后现代主义的深度消解、平面化、娱乐化、游戏化等等美学特点都无一例外地渗入到了电影中。本文就后现代文化和后现代文化影响下的后现代电影的美学表现做了介绍。对于后现代电影,本文总结了它的四个特点:后现代电影表现出影像的不确定性和多元性,后现代电影表现出叙事的解构和碎片化,后现代电影表现出反文化、反理性的叙述内容,后现代电影表现为无深度的影像狂欢。  相似文献   

13.
郭慧  曾超 《东南传播》2022,(6):24-26
电影《长津湖》通过典型人物刻画与双向融合叙事的艺术手法建构了抗美援朝战争的集体记忆,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无畏美国霸权主义、敢于斗争的民族精神。现实主义的影像特征催化了受众情感共鸣和集体共情,使电影散发出人文关怀的意义内蕴。浸润文化自觉的导演思维投影了“抗争美学”的影像风格,提升了受众的国家认同感与民族凝聚力。电影对长津湖战役集体记忆的建构与延续,将助推青少年受众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相似文献   

14.
刘琳 《视听》2023,(5):73-77
乡村记忆是乡村文化的根脉,农民是乡村文化的创造者、受益者和传承者。创作农民口述历史纪录片,可抢救性保存我国当代乡村“活历史”,拓展口述历史纪录片创作题材,提供乡村振兴路径借鉴,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目前,我国农民口述历史纪录片处于萌芽阶段,在学术水准、艺术表现力和市场影响力方面存在瓶颈。针对上述问题,需要坚持业内学者的“在场”,提升创作者的口述历史理论与实践水平,创新节目内容和制作方式,强化市场意识,拓宽作品传播渠道,提升作品的话题热度。  相似文献   

15.
作为“第七艺术”的电影在数字化浪潮下呈现出“壮丽景观”,数字时代的电影文本、表现形态的种种变化呈现出电影创作倾向的转变,利用数字技术生成的各种虚拟时空与奇观化的影像建构拓展了观众的视野。但同时,创作中暴露出的问题也值得我们审视,过分注重魅惑的奇观化影像既忽略了电影艺术对现实的映射,也不可避免地影响了电影表演生态体系,削弱了电影的艺术价值,因此,充分认识并合理利用数字技术来从事电影生产,趋利避害,创作出更多的经典作品,是今天电影产业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6.
受产业化冲击,近年来中国电影越发呈现出重市场、重娱乐、重技术的趋势,传统文化精神的影像表述由此被淡化乃至误读。而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具有巨大的传播价值与广泛的受众基础,既是中国电影理应承担的责任,又是其实现文化创新的源泉。要在电影艺术中实现对传统文化精神的现代转化与重构,精彩的故事创意和具有较高传统文化素养的编剧、导演便成为首要因素,同时要注重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完美对接和文化精神与艺术语言的水乳交融。  相似文献   

17.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的前进方向和基本遵循。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运用视听手段,在国家形象建构、民族文化互动、民族国家认同、民族文化传播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蒙古族题材电影在少数民族题材影像发展过程中占据重要位置且具有典型性,“十七年电影”时期利用意识形态建构突出民族交往;改革开放后立足“文化叙事”体现民族交流;二十一世纪以来着眼“多元”与“解构”的叙事方式表达展现民族交融。研究这一题材影像内容,有助于分析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深化对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理解,对厘清“中华民族”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符号化亦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歌声里的追梦人》作为一档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出品、中央新影集团文化历史事业部承制的微纪录片,自2021年11月8日首播以来吸引了广大受众的目光。本文主要从共鸣:“中国梦”的宏大主题与“追梦人”的小切口叙事;共振:独立的“小”故事单元与深挚的“大”情感创作;共融:真实性的影像记录与文艺化的歌舞表达三个方面分析了该纪录片的叙事手法,探析微纪录片如何以别出心裁的方式讲述追梦人实现“个人梦”进而不断为“中国梦”奋斗的故事。  相似文献   

19.
徐莹 《传媒》2015,(5):39-41
公益微电影的平民化和现实性使得其与当下社会的关联非常紧密,那些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焦点、热点话题都能成为微电影创作的素材,从而使“微电影在传播形态上实现了从个体私人领域到公共领域的跨越,成为一种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交流、表达的个性化影像载体”.那些在网上有着良好口碑的公益微电影,大都超越了人们对公益的刻板印象,涵盖了“从家庭亲情到社区互助,从帮扶贫弱、关爱孤儿到保护环境、热爱自然等情感文化的方方面面”.尽管目前公益微电影的创作形势喜人,佳作频现,但是存在的问题也相当明显,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公益微电影的艺术质量和传播效果,理应引起业界和学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
行业动态     
北京电视合推出全国第一套公益电视节目北京电视台于去年9月推出一套题名为《希望》的新节目。它是公益性电视节目,迄今为止尚属全国独一无二。该节目每周在黄金时间播出一次,每次20分钟。《希望》主要由五个栏目组成。每次节目第一个栏目是“公益专题报道”,讲述一个普通人的不普通的故事,以真实镜头和朴素语言感染观众,唤起人们对那些需要帮助者的同情与关怀,助一臂之力。“公益动态”栏目报道社会上最新出现的公益新闻。“公益受助对象”栏目介绍需要得到帮助者的困境。“公益榜”公布热情帮助他人的名单。“公益行动”以不同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