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陈海棠 《视听界》2002,(2):62-63
数字电视,是从电视节目录制、播出到发射、接收全部采用数字编码与数字传输技术的新一代电视。数字电视是数字技术在电视领域应用的产物,是电视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电视广播的全面数字化,传统的电视媒体将在技术、功能上逐步与信  相似文献   

2.
有线电视机顶盒是电视数字化和因特网快速发展基础上出现的以电视机为显示终端的,能够处理和接收数字信息的设备。近年来,电视数字化的趋势明显增强,数字电视凭借其强大优越性深受用户青睐。数字电视机顶盒将实现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的过渡,而有线电视机顶盒将成为我国数字电视机顶盒中的主导产品。因此,对有线数字电视机顶盒的分析与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从有线电视机顶盒的基本原理入手,简单分析了现阶段机顶盒常出现的故障,提出了一系列的保养措施。  相似文献   

3.
电视数字化已成为世界潮流,我国也已经确定了数字电视播出的时间表。数字电视将给传统的电视广告业带来巨大的冲击,电视广告急切需要在变化中寻找自己广告生存形态和广告传播内容的变革,以适应新语境的特点和受众的需求。  相似文献   

4.
毕一鸣 《视听界》2010,(4):33-36
一、数字化是电视媒体生存之道 近年来,世界各发达国家都加快电视媒体的全数字化进程,并明确了实现全数字电视广播和淘汰模拟电视的时间表。我国也制定了“十一五”时期发展数字电视系统的规划,并大力推动这个计划的实施,南京等12个城市将首先纳入三网融合试点地区。从前所说的大众传媒正演变成个人化的双向交流。  相似文献   

5.
回顾2011年中国数字电视产业的发展,家庭电视用户的未来版图构成更加清晰,各种数字电视媒体形态的发展方向日渐明确,中国数字电视产业阔步前行。伴随着有线网络整合和数字化转换,有线数字电视用户数量增幅明显;三网融合改革中,12个试点地区IPTV用户数量显著增长;直播卫星公共服务在"村村通"的基础上,向"户户通"大力推进;我国地面数字电视国家标准出台,地面数字电视走出国门开辟国际市场。展望未来,"大电视产业"正在浮出水面,云视频的广电应用需求剧增,网络电视对于传统电视的冲击愈加强烈。  相似文献   

6.
有线数字电视是彻底改变传统电视概念的新的技术革命。它使我们从看电视过渡到用电视,目前,数字电视在概念上和国家技术标准没有一个统一,因而数字电视在推广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难。在此,笔者拟从概念认识、技术标准、节目内容等方面就数字电视在抚顺市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一些对策。一、抚顺有线网络数字电视现状1.数字电视用户。用户是目前数字电视产业链发展最为重要的环节。《我国有线电视向数字化过渡时间表》提出:2010年全面实现数字广播电视,2015年停止模拟  相似文献   

7.
高红波 《视听界》2012,(2):60-63
2011年是我国“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全面完成电视的数字化转型,2015年底,电视模拟信号将关闭。为应对电视的全面数字化时代来临,电视产业链条上的各相关方在不断调整步伐,或锐意创新攻城略地,或另辟蹊径开疆扩土。  相似文献   

8.
随着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广播电视数字化已经成为社会信息化的重要标志,各国政府和主管部门都十分重视其发展,我国计划在2015年停止模拟电视的播出,实现电视的全面数字化。①数字电视作为人机交互的界面,将在有线电视数字化的浪潮中扮演重要角色。其中,液晶电视(LCTV)和等离子电视(PDPTV)又将以它们卓越的性能成为数字电视的主流。近年来国家广电总局大力推动广播电视数字化工作,并于2003年5月发布了《我国有线电视向数字化过渡时间表》,按照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区域分阶段于2015年全面实现有线电视数字化。数字化的发展目标是使电…  相似文献   

9.
数字电视技术最早出现于欧洲,并于2001年4月28日,在我国苏州投入了第一个市场运营的数字有线电视。数字电视作为网络化和电视数字化的产物,在"十五"期间,国家将数字电视技术作为信息产业的核心技术,进行了大力的普及和推广,同时也使得我国电视产业市场化和产业化的进程也迈上了新的台阶。然而,数字电视虽然在市场中已经得到了广泛销售,但时至今日,却仍没有建立起一个真正按照商业措施和市场规律去运作的较为完善的独立的经营体系。数字电视应如何发展,如何突破当前所面临的困境,已成为了当前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本文结合数字电视在国内的推广现状,并针对在发展中所面临的困境与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以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0.
张鹏 《信息系统工程》2011,(6):47-47,38
电视的数字化,可以说是电视在发展进程中的一次重大技术革命,并且将持续的对人们的传播行为以及社会制度产生重大的影响。本文以目前数字电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作为切入点,简单地探讨数字电视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1.
张洁 《新闻知识》2004,(4):46-47
数字电视(DTV)是指从采编、压缩、传输到接收都使用数字信号处理的电视系统。2003年上半年,广电总局先后制定和发布了我国数字电视发展的“一步走”战略以及《我国有线电视向数字化过渡时间表》。根据这一发展战略,到2005年,我国有1/4的电视台将发射和传输数字电视信号;2008年全国主要城市  相似文献   

12.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段提升,在这个席卷全球的数字化浪潮中,被称作第三代电视的数字电视,将成为21世纪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因此,近年来各国不断加快广播电视数字化的步伐,我国也毫不逊色,本文将全面介绍数字电视的定义以及优点,全面客观的分析了我国数字电视发展的客观现状,并对我国数字电视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对我国数字电视发展前景展望。  相似文献   

13.
白礼宏 《视听界》2008,(1):43-45
随着今年北京奥运会的即将到来,以及目前一大批省市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的启动,中国将迎来数字电视转换的高潮。数字电视作为新的产业形态,正在形成全新的产业链,在数字电视时代,中国电视的频道格局将面临重新洗牌,进入赢利模式多元化以及频道资源极大丰富的新时期。电视数字化了,对电视购物有何影响呢?  相似文献   

14.
2003年5月,国家广电总局颁布了《我国数字电视总体规划》,确定广播电视数字化“三步走”的发展战略:2003年开始大力发展有线数字电视;2005年,开展卫星电视直播业务,同时开始播出地面数字电视;从2008年开始,利用奥运会电视转播之机,大力发展数字电视和高清晰电视。  相似文献   

15.
张晞  游勇 《视听界》2004,(6):62-65
一、数字电视的由来在电视的发展史上,从黑白电视到彩色电视的飞跃,被称为电视传播的一次革命。经历了100年,电视台传输的节目信号仍然是模拟信号,其音频和视频信号质量在传输过程中会受到干扰和损失,频道的拓展也受到限制。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广电业的运用,电视行业的设备商开始以改善电视信号质量为目的推出数字化摄录设备。此时,数字化只是一个技术概念。90年代,欧美和日本的广电业在技术上实现了电视节目采集、录制、播出、发射到接收全程运用数字编码和数字传输,形成了“数字电视”概念。1996年上海开始筹备数字电视,从而拉开了我国数字电视试验的序幕。  相似文献   

16.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确定2004年为"中国广播影视数字发展年",在原数字电视已有一定程度发展的基础上,这一年就数字电视发展问题召开了几次相关会议,取得了显著成就.2004年广播影视数字发展年中,数字电视的主要实践与改革为大力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终端接收产业竞争激烈,数字电视产业如火如荼,生产方式变革.电视数字化探讨的理论学术问题主要为整体转换,突破内容瓶颈,可持续发展,数字电视经营战略,行业标准在探索中前行.本文就2004年数字电视的发展概况及上述问题等进行了简要的综述、回顾、与探析.  相似文献   

17.
数字电视机顶盒是随着电视系统的更新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的消费电子设备。它是一种能够让用户在现有模拟电视上观看数字电视节目,进行交互式数字化娱乐、教育和商业化活动的电子产品。随着数字  相似文献   

18.
李雪飞 《今传媒》2010,(7):80-81
2008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1号文件《关于鼓励数字电视产业发展若干政策》,进一步明确了我国推进数字电视发展的方向和时间表,要求"加快有线电视网络由模拟向数字化整体转换"。基于上述要求,以及推进重庆电视产业  相似文献   

19.
《青年记者》2012,(10):51-53
2月2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电子信息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该规划包含《电子基础材料和关键元器件"十二五"规划》、《电子专用设备仪器"十二五"规划》和《数字电视与数字家庭产业"十二五"规划》3个子规划。以下为《数字电视与数字家庭产业"十二五"规划》主要内容:数字电视作为电子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有机融合的产物,是指采用数字技术实现节目内容制作、存储、播出、传输、接收及应用服务的整套系统,本规划中的数字电视产业主要指与  相似文献   

20.
我国数字电视发展的困境及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电视作为传播媒介和媒介产业的变革,应该是要通过数字化的播出方式达到电视产业市场化和产业化的新高度、新空间。“十五”期间,国家把数字电视系统作为信息产业的核心技术。数字电视的运营对于中国广电系统而言,是一次全方位的考验。根据广电总局相关机构的数据,截至2008年一季度,我国已经拥有了3195万数字电视用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