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刘存宽 《视听界》2012,(4):58-60
纪录片以其纪实属性所固有的穿透力、震撼力,受到观众的欢迎,像《大国崛起》、《故宫》、《敦煌》、《天启》、《大秦岭》、《我决定爱你》、《生命》、《美丽中国》等。《舌尖上的中国》更是让无数人守在电视机前享受“夜宴”,引发全民纪录片热潮。考察优秀纪录片可见,叙事技巧的创新为纪录片赢得受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我们辽宁电视台推出了纪录片《人·鬼·人——一个原日本宪兵的忏悔》,片子在我台和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引起了一定反响。在四川国际电视节上,该片在139部中外纪录片中脱颖而出,获得纪录片提名奖,并有机会问鼎今年的“金熊奖”。在第四届亚洲映像节上,该片又获优秀奖。  相似文献   

3.
“艺术创作研究”栏目刊载了三篇关于电视纪录片地文章。谢勤亮的文章《纪录片的重新定位》认为,中国纪录片只要以市场准星重新进行定位,就有望成为电视业新一轮的经济增长点。中国西部丰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是纪录片创作的一个富矿,有内容和形式上,西部纪录片正进行着多样化的创作实践。高力的文章《从西部文化资源看西部纪录片的未来空间》对此进行了分析与评论。蔡凯如的文章《兽的“人化”与人的“兽化”──试析电视纪录片〈英与白〉的伦理价值观》则是对荣获2001年四川国际艺术节“金熊猫奖”长纪录片、导演、创意和音效四项大奖的纪录片《英与白》进行了视角独特的个案分析。  相似文献   

4.
《追求故事化提高观赏力》是中国纪录片委员会副会长冷冶夫对第四届《中华荟萃》纪录片奖评奖的综述。文章结合获奖作品从“强化故事性”、“追求戏剧化”、“设置兴奋点”、“提高观赏力”、“镜头对准人”、“制作工整精良”等方面,对纪录片创作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5.
赵青 《传媒》2017,(6):22-24
2016年12月15日,纪录片《我只认识你》在2016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上获得了“年度最佳纪录片”“最佳纪录长片”以及“最佳国际传播中国纪录片”三项大奖。感谢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对这部纪录片的肯定。评委会主席、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刘效礼将军说:“全世界的男女老少都应认真地看一看《我只认识你》,以应对人类老龄化的到来。”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纪录片运动”和“电视纪录片运动”在我国的兴起,涌现了很多优秀的纪录片。《望长城》、《沙与海》、《藏北人家》、《壁画后面的故事》、《龙脊》、《流浪北京》、《江湖》等等问世之后,中国曾经一度掀起了一股纪录片热,不少频道设了纪录片栏目,不少台设了纪录片工作室。然而,好景不长,在进入新世纪以后,纪录片失去了昔日的辉煌。问题出在哪里呢?Discovery亚洲电视网制作总监维克兰·夏纳(BIKRAMCHANNA)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认为中国纪录片在拍摄的角度、描写人物感情和细节表达上都有独到之处,但往往是思想性强,故事性弱,节奏缓慢,因而观赏性比较差,很难迅速吸引观众,也就难以进入世界市场。  相似文献   

7.
刘飞 《新闻窗》2012,(5):45-45
电视纪录片,在很多人眼里一直是小众化的。不过,在《舌尖上的中国》播出之后,相信大家会改变这种看法。“平均收视率达到0.5%”,“超过了所有同时段的电视剧收视率”,“和BBC纪录片的收视差不多。”2012年春夏之交,这部7集电视纪录片受到“吃货”们的热烈追捧,《舌尖》创造了收视奇迹。  相似文献   

8.
仝晓明 《传媒》2015,(17):42-43
2014年, "中国梦"纪录片阵容强大,《中国梦·中国路》《追梦在路上》和《百年潮·中国梦》等许多优秀作品面世,真人秀元素的融入,全媒体平台的传播,拉开了"中国梦"纪录片的发展大幕.2015年, "中国梦"纪录片继续发力,《1937南京记忆》、微纪录片《中国梦365个故事》《筑梦中国——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等主题鲜明、内涵丰富的作品相继面世,为"中国梦"的实现助添能量.  相似文献   

9.
高攀 《新闻世界》2012,(6):206-207
创办于1987年的法国FIPA电视节,是目前世界电视业内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电视大奖赛之一。1992年,完全以纪实手法创作的中国纪录片《藏北人家》入围FIPA,这是中国纪录片第一次入围FIPA。自此,中国纪录片成为FIPA的“常客”,中国纪录片人也与FIPA结下了不解之缘。本文希望以FIPA为坐标,通过梳理历史,关照现实,为中国纪录片发展提供一些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黄水昌 《新闻世界》2013,(11):171-172
《非遗传人·在中国》避开为"呈现"而"纪录"的常态表达,在呈现精彩"手艺"的基础上,赋予内容更多的是人物在"守艺"中的命运和情感。是一部充满人文礼赞的影视纪录作品,以影像的名义还原了纪录片对人文追溯的责任和力量。  相似文献   

11.
<正>2004年中国纪录片创作有很多值得注意的动向。继引进法国纪录片《与鸟同飞》在影院上映后,田壮壮的《茶马古道》也在影院上映, 这是中国电影院线第一次纪录片的商业性运作试探。2004年,上海东方电视台推出《东方全纪录》栏目,称这是一档深度纪录中国地理和人文风貌的大型系列纪录片,有的媒体称此举标志着2004是“中国纪录片狂欢之年”。《东方全纪录》系列纪录片由  相似文献   

12.
以真实性作为追求目标,采用纪实手法拍摄的纪录片,在价值取向上自从它的诞生开始,就烙上了“人主义”的印记。现在大家一致公认的世界上的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纪录片是《北方的纳努克》,它完成于1922年,记述了一个叫“纳努克”的爱斯基摩人,它是一部通过个人命运的形式,表现在北极的爱斯基摩人现实生活面貌的纪录片。在我国,纪录片的历史普遍认为始于1991年的系列片《望长城》,也有的人认为独立制片人吴光1990年的作品《流浪北京》是一个里程碑。中国纪录片已走过了十年的探索历程,自从它的诞生,真正意义上的纪录片就带有非常鲜明的人主义特征。  相似文献   

13.
余智红 《新闻传播》2010,(6):102-102
一、纪录片兴衰之路在中国人的心中,纪录片并不陌生。随着上个世纪《丝绸之路》、《话说长江》、《龙脊》等一批优秀纪录片创下的收视狂潮,随着中国越来越多纪录片栏目的昙花一现和前仆后继,中国的纪录片成长之路也越来越迷茫。  相似文献   

14.
王培 《传媒观察》2006,(6):47-48
由江苏广播电视总台等联合摄制的五集大型电视纪录片《1405郑和下西洋》荣获2005年度中国纪录片学术奖“十佳”长片奖,今年五月又送评中国“金鹰奖”。南京电视台等联合摄制的八集大型电视纪录片《郑和下西洋》获得2006年度江苏省“金凤凰奖”一等奖。这两部反映同一题材的纪录  相似文献   

15.
张以庆,1954年出生,1987年进入湖北电视台,现任纪录片编导、独立制片人、高级记者、中国纪录片学术委员会理事。15年来,一共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1个、国家级政府一等奖3个、中国电视“金鹰奖”2个、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最高奖2个、国际大奖4个、国际大赛提名奖8个。代表作有《红地毯上的日记》、《舟舟的世界》、《英和白》等,其中纪录片《舟舟的世界》产生了很大的社会效果,《英和白》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反响,目前正在创作纪录片《幼儿园》。  相似文献   

16.
何炜 《新闻前哨》2005,(6):46-47
国际评审委员会对纪录片《幼儿园》评语选摘: 2004年6月,第十届上海国际电视节·白玉兰奖之“人文类纪录片最佳创意奖”:《幼儿园》以一种纪实的形式,表达了孩子与成年人之间的关系与影响,既充满童趣又具有社会内涵,是一部寓意式的纪录片。2004年12月,2004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纪录片大奖: 这部影片非常完美地展现了童年生活本身,在这一方面这部  相似文献   

17.
新世说     
大导演安东尼奥尼30年前怀着美好心境拍了纪录片《中国》,被指责诬蔑而遭十亿中国人狠批,然安氏闭眼前仍怀念他记忆中那东方的声音:“我爱北京天安门……”却不曾想时隔30年,CCTV-1冠以经典纪录片追述安氏之经典《中国》,大导演于那世中当足矣。  相似文献   

18.
数一数全国各地每年召开的纪录片研讨会,查一查各种广电业务杂志刊登的有关纪录片的论文,算一算各家电视台为纪录片投入的人力、财力和时间,再点一点纪录片获得的奖励和荣誉,电视圈内的人都知道,纪录片被厚爱了。纪录片是火过一些日子。上世纪末,因为《望长城》《东方时空》《生活空间》,许多观众都惊呼“这种节目好看”,但是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并不知道这类节目还有一个专业名词叫“纪录片”,  相似文献   

19.
郭学文 《现代传播》2003,(6):128-129
梁碧波简介 :梁碧波 ,男 ,汉族 ,主任记者 ,现在成都电视台经济频道工作。 1992年至 1995年 3月 ,主要从事新闻采访工作 ,共获全国及省市级新闻奖 2 0多项次。 1995年 3月至今从事纪录片创作。主要作品有《三节草》、《婚事》、《冬天》、《马班邮路》、《峨嵋女尼》、《二娘》。其作品曾荣获第2 0届法国国际真实电影特别奖 ,2 0 0 0年匈牙利国际视觉艺术节大奖、 2 0 0 0年第 5届罗马尼亚阿斯特拉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大奖。同时多次荣获中国电视金鹰奖、中国纪录片学术奖、中国电视骏马奖。“纪录片人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和社会经验” ,“纪录…  相似文献   

20.
纪录片栏目化生存的困惑与冲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纪录片的话题很多 ,本体性的学术命题自有人去纠缠 ,涉及纪录片的生存与发展的言论也不少见。但关于纪录片的栏目化生存问题似乎探讨的不多。我也一直觉得谈论纪录片的栏目化生存是一个学术上的虚假命题 ,这就像讨论四大菜系的容器变迁一样有些无聊。可偏偏对中国来说 ,这又是一个严肃的问题 ,许多学术命题是有中国特色的。一电视纪录片在中国的产生最初是一种“野草”状态 ,借用一句财政术语就是大都属于“计划外”开支。即便是计划内 ,也一般作为特别节目予以立项。中央电视台从《望长城》到《大三峡》 ,一直到后来孙增田、陈晓卿等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