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在媒介生态理论的框架之下对地市报在报业竞争中生态能量的生成、结构、流动、转换、聚集和耗散等进行了较为系统地分析,研究重点放在对地市报生态能量聚集与策略的深入探讨,运用热力学的有关理论--熵分析法,对于地市报生态能量的熵增问题进行研究,旨在从一个新的角度来分析地市报现阶段的生态环境与生存发展空间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徐卓 《新闻三昧》2000,(11):30-31
地市报存在舆论监督效果不佳的现象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实际的新闻工作中,地市报舆论监督面临不小的阻力,影响舆论监督效果。地市报舆论监督专版少,有的仅只是一种“点缀”。报纸这样做也自有其苦衷。地市报即使有一些对当地有权部门的批评性的报道,也不敢直接点其名,而往往藏头掩尾,甚至把单位名称表述成“有的单位”、“有少数单位”的字样,让读者摸不着底细。一些被批评单位,由于报上没有直接点其名,负责人假装不懂,我行我素,单位  相似文献   

3.
面对报纸市场咄咄逼人的竞争态势,扩版增版的地市报,冲破狭隘的地域观念,纷纷腾出版面将时事报道引入“大堂雅座”,试图让时事报道和地方新闻一样成为“拳头”,以争夺读者。许多地市报在此作了有益探索。也有不少独到之处。但毋庸讳言,总体来说地市报时事报道尚处在起步幼稚阶段。怎样把地市报时事报道办出特色,用时事新闻吸引更多的读者?笔者结合多年夜班实践,从地市报时事报道的特性、定位、取向和编排特色谈一管之见,以求教行家。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研究晚报,发觉一个有趣的现象:晚报中的大半成员是身兼两职:既是党委机关报,又是晚报.如果从机关报性质和报纸的级别而言,它们算得上是地市报的“亲兄弟”。然而,出于种种考虑,它们选择了晚报形式。还有一些市报,近两年也由日报改为晚报.于是,我又把眼光投向“固守阵地”的地市报,发现在这块“阵地”中,除了存在学习晚报、靠近晚报的趋向外,还存在另一个趋向:借鉴与接近大型(省级以上)机关报的趋向。这种情况,促人深思:地市报究竟该向何处走?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应中国媒体广告市场发展需求,以探讨多元媒介“共栖关系”为焦点的媒介生态学在媒体广告市场研究领域逐渐升温,推动了媒体广告市场研究的“生态转向”。2022年,于盘整期盘桓已久的中国媒体广告市场叠加诸多强负外部性因素,呈现了显著的增长迟滞、创新乏力等熵增态势。本文立足媒介生态学理论,探索中国媒体广告市场生态“熵增”特征及其背后深层动因,从生态位、生态链、生态群落三大维度提出建立有效对抗熵增的中国媒体广告市场耗散结构,实现中国媒体广告市场的“生态突围”。  相似文献   

6.
竞争策略的正确与否关乎媒体生死存亡,运用媒介生态原理对我国新疆地市报生存状况、竞争策略进行分析,通过对集群竞争、生态位宽度及食物网等方面的考量,总结出一些较为适应地市报的竞争策略,旨在对当前地市报生存与发展能有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7.
发展中的困境据统计,目前全国地市级党报376家,中国地市报研究会会员单位314家。地市报所辖晚报、都市报共有177种。其总体数量占全国报纸总量的43.77%。在激烈的传媒市场竞争中,由于地市报现有体制机制上的弊端,自身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出来,从而制约了地市报发展。  相似文献   

8.
地市报如何在信息洪流中找准方向,提升自身的网络传播影响力,是地市报需要重视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扩大地市报新媒体的网络传播影响力,应在策划及编辑中遵循"四个转化"原则,即热点新闻本地化,现象新闻深度化,时政新闻亲民化,突发新闻权威化。  相似文献   

9.
纸媒:丰富核心内涵提升品牌价值多数地市报有日报和晚报.经过近十年快速发展,晚报由于面临省城报纸和新兴媒体竞争,拓展空间有限.从成本上讲,报纸发行多数处于亏本状态,增版和增加发行量都存在与广告收入的边际效益问题.再结合媒体发展趋势,纸媒发展只能做精做强,而不能求快求大.  相似文献   

10.
金晓 《传媒》2016,(5):43-45
《浙中新报》作为一家地市级都市类报纸,其刊发的摄影作品和推出的摄影专版《此情此景》,近年来取得一系列可喜的成绩,在2013年度中国地市报新闻奖评比中,获得14个奖项,其中3组新闻摄影作品荣获“年度图片奖”,占中国地市报新闻奖“年度图片奖”总获奖量的1/8,位居全国地市报前列.在2014年度中国地市报新闻评奖中,由笔者编辑的《追梦的足球小子》等9幅新闻摄影作品分别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  相似文献   

11.
刘东霞 《新闻界》2007,(5):18-19
本文以媒介生态位理论为主要分析工具,从媒介生存发展的角度,结合笔者对一些地市报的调研和有关文献,分析我国地市报的报业生态特征,以期为地市报制定发展策略提供一个可供参照的体系.  相似文献   

12.
我与《中国地市报人》结缘已有五年了。五年里,阅读《中国地市报人》成为我工作的一部分,通过《中国地市报人》让我了解了全国其他地市报先进的办报理念、管理方式、经营策略,借鉴这些先进的办报理念,对照和田日报社存在的问题,在制度上进行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3.
地市报,偏于一隅,市场有限;生存尚可,发展惟艰.各地情况又千差万别,找出一条家家可走的发展大道实为不易.5月末,部分地市报人聚集东莞,召开"中国地市报发展高峰论坛",试图互相激荡出一些思路来.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媒体竞争日益激烈,处于报纸端的地市报(主要指晚报类)受到威胁最大.面对这种情况,很多地市报同人不禁要问:地市报还有发展前景吗?笔者认为,地市报如能找准定位,不断创新,不仅不会被取而代之,相反还会发挥不能替代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最近,与一位地市报老总聊天.对报业市场上的风风雨雨,他提出一个明摆着却又容易让人忽视的问题:为什么地市报总是办不好? 按理说,地市报扎根一地,有政治优势、地缘优势、人缘优势和资源优势.以一地之市场和资源,养活一张地市报及其子报刊绰绰有余.现实是,很多地市报呈现出共有的"特色":内容一般、经营困难,吃饭困难、人心疏懒.为什么坐拥金山却成了"苦孩子"?这么多优势咋就不结果呢?  相似文献   

16.
地市报宣传的几种误区诊治邱祥启改革开放推动了我国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尤其是随着新闻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地市报越办越好。但笔者经过调查发现,为数不少的地市报,在宣传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几种不可忽视的误区,需要加以改进。误区之一:画地为牢,闭关自守。地市报...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许多县市报纷纷把增办和办好副刊当作扩大读者队伍、促进发行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可如何才能办好县市报副刊呢?特色是报纸存在的基础,是报纸的生命力所在,因此,县市报要办好副刊,就必须在坚持党性原则、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基础上,抓住地方特色做文章。一、要从定位上突出地方特色,贴近读者和社会。县市报副刊的读者定位,应该是本地域的每一位读者。报纸副刊作为报纸新闻版面的补充和延伸,应  相似文献   

18.
地市报要提高评论的质量,关键是要发挥自己所特有的优势,形成自己特有的风格,独树一帜。我们以为这个特有的优势便是靠近实际,靠近基层;这个特有的风格便是一个“土”字.可以说:地市报一些好的评论都展示了这个“土”特点,土到好处便成文章,这应该成为我们的共识。选土题所谓选土题,就是要充分发挥地市报靠近实际、靠近基层这个优势,选择一些贴近群众思想、生活和工作的评论题目。像《就是要彻底否定“文革”》(《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这样事关国家大局、负有历史重任的重型评论,我们地市报写起来就有困难。但是像《张家口日报》在全国获奖评论《在平均数字的后面》,就发挥了地市报的优势。这篇评论透过形形色色平均数字的现象,揭示出隐藏在它们背后的真相来。比如一个130口人的贫困山村,年人  相似文献   

19.
要想办好县市报,必须首先搞清县市报的特点,认识并掌握其活动规律。世间千差万别的事物,之所以能够并存于世,关键的一点,就在于它们都有着为其它事物所不能代替的鲜明特点以及由此而决定的特有的社会功能。报业发展的历史同样如此。县市报之所以能够存在和发展,也正是因为它有着中央及省地市报所不能取代的鲜明特点。无疑,揭示出这些特点,乃是我们扬长避短地办好县市报纸的首要前提。所谓“县市报”,乃是相对于中央及省地市报而言的。因而,要揭示出县市报的特点,就必须对县市报与中央及省地市报的社会功能进行一番比较。我们知道,任何一张报纸都有传播新闻,从事宣传、进行新  相似文献   

20.
游弋在井底的青蛙,眼望头顶上那块蓝天很是得意,它的主观意识是:我拥有整整一个世界,天是我的,水是我的,这就是安居乐业的世袭领地。我们地市报是否应由此及彼地看到自身存在的类似问题呢?一地一市的圈子不大,一地一市的天际甚小,不能不说它严重束缚着相当一部分地市报的手脚,从而使其青蛙似的在井底游弋,对外界纷繁变化的形势无动于衷,或虽有所闻、心有所动而无能为力。我认为,地市报要从井底之蛙式的窘境中摆脱出来,前提就是走出小天地,跳离小圈子,在办报的总体战略上强化开放意识。我提出地市报开放意识之说并对其蕴含意义的理解是:与地市报所处区域之外的报刊在政治经济、新闻业务、出版发行等方面的联系、交流与合作。这种开放意识大致可做如下分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