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漫谈中国的新闻文化周刊傅岩山高档、精印、图文并茂的新闻文化周刊以其新颖的面孔在“’97羊城期刊文化周”上露面,立时引起各地办刊同行的极大兴趣。以《望周刊》、《深圳风采周刊》、《三联生活周刊》、《新周刊》、《北京青年周刊》等为代表的新闻文化周刊,全国...  相似文献   

2.
竞相登场 色彩纷呈——90年代中国新闻周刊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背景下的新期刊新闻周刊是以报道时事为主要内容、刊期为一周的期刊。它以报道和解释新闻为主 ,集时效性、深度性于一身 ,图文并茂 ,印刷精美 ,堪称现代期刊市场上的“宠儿”。中国现代意义上的新闻周刊起源于新华通讯社主办的《望》(初为月刊 ,1984年改为周刊)。其他新闻周刊的大量出现还只是90年代特别是90年代后期的事情。其中 ,《三联生活周刊》创办于1996年 ;《新周刊》创办于1997年 ;《深圳风采周刊》由《深圳风采》月刊1997年改版而来 ;《新民周刊》创办于1999年 ;《中国新闻周刊》创办于2000年。…  相似文献   

3.
我们可以先来简要回顾一下我国时政新闻类周刊的发展轨迹。1998年8月,号称我国最新锐的时事生活周刊的《新周刊》在广州问世。这个一开始只是由三九广告公司和暨南大学新闻学院合作的试验品,是在经历了两三年的风雨之后,几经更名(从《晨报》、《七天》到《新周刊》),最后才成为今天的模式,由广东省出版集团和三九企业集团合办。它起先就以《泰坦尼克号特刊》和《中国不踢球》、《改革开放20年全纪录》、《弱智的中国电视》等策划轰动一时。《新周刊》创办不久,由深圳特区报业集团主办的《深圳周刊》(曾名《深圳风采周刊》)创刊。同年,《三联…  相似文献   

4.
走马国内期刊市场,总的态势仍是竞争激烈,其生存策略可谓花样百出,各家自有各家的高招: 周刊成为时尚。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北京青年报》办了《北京青年周刊》、《哈尔滨日报》办了《太阳岛周刊》、《深圳特区报》办了《深圳周刊》、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办了《新民周刊》、广东的《信息时报》办了《信息周刊》。江苏省委宣传部办了《东方文化周刊》。中国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周刊类杂志,如《三联生活周刊》《中国新闻周刊》《深圳周刊》等刊物在全国范围内日益走红。这些周刊的成功之路,为其他媒体,尤其是广播电视报类媒体提供了良好的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在信息多元化的今天,新闻期刊越来越成为引人注目的媒介力量,现在,我国的新闻期刊除《南风窗》、《视点》外,基本上是周刊。比较有影响的有《瞭望》、《深圳周刊》、《新周刊》、《三联生活周刊》、《新民周刊》、《中国新闻周刊》等。在目前的初步发展阶段,中国新闻周刊的优点与不成熟并存。  相似文献   

7.
(一)放眼望,中国报刊大战于今尤烈。据新闻出版署数据,国内现有报纸已近2200种,期刊8000多种;仅广东省内就有报纸126种,期刊323种。几乎每年都会有报刊中的新锐出现,再加上广播、电视的不断“改版”、扩张,互联网信息的不断入侵,激起一轮又一轮的争战。这是报刊业空前的“繁荣期”,亦是空前的“恐慌期”。作为羊城晚报报业集团产业结构中重要一环的新闻周刊,它从诞生的那一天起,便加盟到了群雄逐鹿的格局中去。在目前中国报刊最发达的北京、上海、广东三地,亦形成了由《瞭望·新闻周刊》、《北京青年报·新闻周刊》、《三联生活周刊》、《新民周刊》、《羊城晚报·新闻周刊》、《深圳风采周刊》等周刊的竞争。为求生存和发展,《羊城晚报·新闻周刊》一直在顽强地找寻和调整自己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信息速递     
集团 深圳报业集团成立 由深圳特区报业集团和深圳商报社合并重组而成的深圳报业集团9月30日正式挂牌成立。深圳报业集团成立后,旗下拥有《深圳特区报》、《深圳商报》、《深圳晚报》、《晶报》、《香港商报》、《深圳都市报》、《深圳日报(英文)》、《深圳青少年报》和《深圳周刊》、《焦点》、《游遍天下》、《汽车导报》等8报4刊。  相似文献   

9.
周刊是杂志缩短出版时间、增加新闻内容和增强时效的产物。新闻杂志是从季刊、双月刊、月刊发展到半月刊、周刊的。周刊表示以一个星期为时间单位出一期,如《瞭望》就是从1981年的月刊变成1984年的周刊。现在以周为单位出版的新闻周刊,除《瞭望》外,还有《深圳周刊》、《北京青年周刊》、《东方文人周刊》、《新民周刊》等。报纸以周为周期出版是相当普遍的。起初,它是在编辑、记者力量不足或经费有限的情况下,所实行的一种出版形式。现在许多行业报就是一周出版一期,如《福建商报》、《福建环境报》等。随着竞争的加剧,各家日报、晚报为了吸引读者不断推出新的版面、栏目。前几年是周末版或星  相似文献   

10.
《深圳商报》这组批评好《深圳商报》2月13日刊登记者张富刚的文章说,他和妻子参加了深圳中国旅行社组织的2月8日至14日“四天双飞海南游”,却以每人2380元买来一场痛苦。报名时据介绍,住的是三星级宾馆,坐豪华进口大轿车,吃的是豪华团标准。结果,住、行...  相似文献   

11.
期刊市场,谁能跑到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林 《编辑之友》1997,(4):20-22
这是《深圳风采周刊》一组观察中国期刊业状况文章中的部分,本刊转发,是感到它有数字、有分析,对中国期刊市场的状况提出了些值得重视的见解。在我国全部期刊中,有53%的属于科技类期刊,尽管它们在市面上不易见到,但实际上也存在一个科技期刊的市场,对这个市场,本文基本没有涉及。我们倒很希望,有人能对这一市场的情况也进行一番剖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12.
程忠良 《今传媒》2007,(10):23-25
2007年9月23日,由《新营销》杂志联合《经济观察报》《21世纪经济报道》等承办的"2007中国营销高峰论坛"将在武汉举行. 8月24日-26日,由深圳报业集团、深圳广电集团等主办的"中国企业家论坛第四届深圳高峰会"在深圳召开.  相似文献   

13.
方韶毅 《青年记者》2006,(15):34-35
电视、报纸在一波一波的城市化浪潮中,相继完成了战略布局。随着中国城市化步伐的加快,杂志亦将迎来新的局面。许多有识之士开始谋求地方化经营发展之道,区域性城市杂志应运而生,《深圳周刊》、《新民周刊》、《天府成都》、《温州瞭望》、福州《家园》、《夜北京》等区域性城市杂志相继问世,形成中国杂志力量中的一支新军。  相似文献   

14.
刘良龙 《新闻知识》2006,(11):31-33
今年8月初,“效益深圳”指数首次发布,标志着深圳正式告别“唯GDP论”,也标志着深圳经济发展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即从“速度深圳”到“效益深圳”的转变。8月21日的《人民日报》在头版发表通讯《“深圳速度”放慢的背后》,肯定深圳市不以GDP论英雄而以“效益”续写辉煌的做法。8月21日出版的美国《时代》周刊也将目光投向了深圳的转型。这份权威杂志在题为《深圳的诞生与再度辉煌》的报道中直言:深圳今天面对的转型问题,整个中国经济也将会遇到。深圳的转型或许“将再次给整个中国提供答案”,“可能对全球都有影响”。面对“效益深圳”…  相似文献   

15.
微博的兴起和广泛应用,为人们开辟了信息传播新的网络媒介,并逐渐成为企业网络营销的新阵地。本文根据我国期刊传媒现阶段使用微博营销的情况,借鉴《三联生活周刊》、《创业家》、财经网等微博营销成功期刊的经验,总结出适合我国期刊微博营销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从2007年下半年以来,一些热销报刊的价格开始上调。《三联生活周刊》从8元上涨至10元,《故事报》从2.5元上涨至3元,《摄影》从12.8元上涨至19.8元。出现上涨的40多种报刊主要集中在三类。一种是专业  相似文献   

17.
《新京报》报道:又是价格战!先是卓越网宣布5.5折封顶少儿图书,紧接着当当网的用户收到短信,宣布图书6.5折封顶,且万种图书5元起。出版业人士认为,其实部分电子商务网站低价营销已不是为了赚钱,而是赔本赚吆喝,只是苦了本就弱势的图书行业。  相似文献   

18.
《三联生活周刊》的前世今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庞春燕 《传媒》2006,(5):13-15
在竞争激烈的时事新闻类期刊市场中,《三联生活周刊》无疑是表现最良好的刊物之一.2005年,《三联生活周刊》实现的税后纯利润超过800万元,同比增长20%以上.  相似文献   

19.
曹轲 《青年记者》2007,(23):1-1
很巧,在东莞见到"发行大王"谭军波那天,正是《南方都市报》在深圳引爆发行变革的第一天。11月1日,《南方都市报》在深圳的价格从1元提到2元,当年借"深圳封杀南都事件"异军突起的《晶报》咬住不放,立即宣布"扩版不涨价"。  相似文献   

20.
为了中国科学的荣誉一篇特稿在︽科学︾刊出的前后熊蕾1997年5月2日出版的美国《科学》周刊,在新闻部分以两整页的篇幅刊出了新华社中国特稿社记者李慧和熊蕾采写的特稿:《在中国工作:地学家们谋求合作的共同基础》,其中有小半页篇幅是《科学》周刊新闻部副主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