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前,尽管网站、手机报等新媒体不断涌现,但报纸仍然处于主导地位,只是不少报纸至今仍采用"经营报纸"的粗放经营模式:采编部门强调"内容为王",发行部门强调"渠道为王",思考层面依然停留在单张报纸上,而非通过资源的分配、使用,最大限度谋求资源价值的实现。随着新  相似文献   

2.
“完整的报纸”经营观是与报纸经营市场化、产业化、集团化发展相适应的一种经营理念。其要旨是把报纸作为一个完整的产品进行打造、推广和经营.致力于构建和完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报业经济发展格局。目前.我国报纸产业正处于转型时期并呈现出了采编、发行、广告等全方位竞争的态势。要提高报纸的整体运作能力和竞争力.保持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树立“完整的报纸”经营观.并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把这种经营观贯穿到报纸经营全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当前.要重点解决好以下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丁芃  邓向阳 《出版广角》2013,(13):58-60
在报业自救的背景下,西方免费报纸一枝独秀的表现为我国报业带来希望。结合国内媒介环境来看,免费报纸的差异化经营与优势可以使其很好地与新媒体进行竞争,出版经营的新策略也将对报业在新媒体环境下的生存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报业衰败论”甚嚣尘上的时刻,中国报业通过管理与机制方面的深度创新,提升市场竞争力。2006年中国报刊业经营总额为760亿元,其中,报纸总额为691.5亿元,比上一年增长39亿,同比增长5.97%。这表明中国报业在市场面前仍有着相当强劲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5.
崔巍 《记者摇篮》2005,(2):45-45
随着中国报业经济市场化运作的不断深入,报刊“自办发行”已成为众多媒体解决报刊发行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垄断色彩较浓的国内报业领域仍然普遍存在着“内容为王”的传统办报意识,而将发行人定位为送送报纸,发行人始终以“蓝领”形象出现情况下,《半岛晨报》却在经营管理中将人才经营作为发行公司经营的核心内容之一,大力筑就发行人才高地。  相似文献   

6.
随着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冲击,作为传统媒体代表的报纸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报业经营何去何从?本文以此为立脚点,分析了报业经营的发展路径,认为报业应该抓住传统媒体的优势,增强内容生产,进行产业化经营,实现报网融合的全媒体发展,以用户为主重点开展新的商业模式。  相似文献   

7.
潘虎 《青年记者》2007,(10):89-90
三年前说中国的报纸传媒处于困境,很可能被人贴上杞人忧天的标签,但经过2005年中国报业经营“多事之秋”:从第二季度起各地报业集团纷纷呈现“熊市”之态,下半年一路走低。特别是北青传媒2005年上半年净利润仅17万元,同比下降99.7%,经营业绩几乎一败涂地,中国报业广告经营面临“拐点”、报业经营进入“微利时代”,成为学和媒体专家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鞭挞报纸传媒经营之罪的言论逐渐多了起来,更有甚,预言报纸传媒必将被新兴媒体彻底取代,沦为“社区小报”,仿佛中国报纸传媒一夜之间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媒体冲击下纸质媒体经营已经出现明显危机。国内所有纸质媒体都在寻找出路。如何在新媒体包围之下实现经营方面的突围,必须寻找一条符合当地纸质媒体特质,走上一条既能依托纸质媒体,又能跳出传统经营模式的“体外经营之路”,通过对合作单位进行深度报道、与相关部门举办展会等活动、出版特色刊物、报纸与新媒体深度融合,实现新媒体共享资源、共赢繁荣的良好局面。在寻求新的经营之路过程中,纸质媒体必须做到转型而不是转行,要紧紧围绕纸质媒体这一“母体”,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相似文献   

9.
对报纸来说,全媒体战略不仅要涉足网络媒体,参与新媒体的开发,也包括跨界经营广电节目。虽然是传统媒体之间的融合与合作,但报纸“触电”所面临的困难一点也不比运营新媒体少。目前国内多家报纸已成功地将内容传播的触角伸向广电领域,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本刊介绍钱江晚报、都市快报、海峡都市报跨界经营广电节目的做法和体会,希望能对进军全媒体的报业同行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0.
对报纸来说,全媒体战略不仅要涉足网络媒体,参与新媒体的开发,也包括跨界经营广电节目。虽然是传统媒体之间的融合与合作,但报纸“触电”所面临的困难一点也不比运营新媒体少。目前国内多家报纸已成功地将内容传播的触角伸向广电领域,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本刊介绍钱江晚报、都市快报、海峡都市报跨界经营广电节目的做法和体会,希望能对进军全媒体的报业同行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1.
文传 《新闻导刊》2007,(1):37-38
伴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及对传统媒体广告市场的争夺,报纸的广告经营遭遇滑坡,报业特别是市场主流报纸,在经历了几年的高速发展  相似文献   

12.
客观地讲,现在就妄下“纸媒消亡”的断语为时尚早。面对新媒体的竞争,纸媒也在不断调整、不断突破、不断超越。除了报业管理者在拉长产业链条、创新经营机制上大做文章外。报社的采编部门也在围绕报纸的核心业务,寻找差距.放大优势,重建纸媒的生命力。在报业利润水平不断下滑的大背景下.仍有不少报纸“逆市上扬”,保持着稳定增长势头,在传媒市场占领着属于自己的高地,其秘诀之一就是采编队伍善于发掘和强化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善于借鉴对手的长处,善于创新报道内容和报道方式。  相似文献   

13.
张睿  何生华 《新闻窗》2009,(6):98-98
报业是报纸工作、报社业务的总称。报业的两个基本因素,是办报和经营。一说到报业,有的人总是把“办报”与“经营”对立起来,有的很少考虑经营问题,有的以为报业就是抓收入,这些认识都是不全面的。实际上,办好报纸和抓好经营管理,对于报社来讲都是同样重要的,  相似文献   

14.
最近几年,在我国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报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号象一在这些城市,报纸的种类和版面数量成倍增加,新闻的容量、时效和表现手法也有不少新的突破但与此同时,报业竞争也愈演愈烈。一些新近面世的报纸在读者定位、报道内容上相互重叠,编排手法、版面风格上相互“克隆”使同城竞争的报纸出现同质化倾向,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一同城竞争的报纸如何避免同质化,成为报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本期特别视点”专栏中,我们强势推出江苏徐州日报社两张子报错位经营、良性竞争的经验和做法,供办报同仁借鉴。欢迎广大读者为此专栏提供更多有影响的线索。[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目前,传统报业生产的丰富内容并未得到最为充分的利用,在数字化浪潮推动“媒体”介质不断演化的时代,报业经营模式由一元化转向多元化的过程中,如何建立多元化、立体化的内容产品和增值业务经营体系,改变以报纸发行、广告作为单一来源的收入结构,有效开发集团的新闻资源,加强内容资源整合已成为摆在报业面前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地市报人》2008,(9):27-27
“新一轮的报业竞争乃至传媒业更加激烈的挑战已悄然到来,完全靠广告和发行养活报纸的时代已经或者即将结束了。今后报业的发展,要围绕大力发展传统经营,放手发展多种经营,创新发展非报业经营来做文章,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关于新闻文化体制改革的精神,实现报业经营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夺取新一轮报业竞争的胜利。”  相似文献   

17.
试论树立报纸经营的大营销观--报纸营销的9p策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要回顾了新中国报业的发展历程,并通过对目前中国报业经营现状的分析,指出报界在应用西方营销理论时的片面和教条.作者认为要走出报业经营的误区,必须根据中国报业市场的具体特点,树立有中国特色的报纸经营的大营销观--报纸营销的9p策略.  相似文献   

18.
当前报业发展已从报纸经营进入了经营报纸的时期,这已成为业界人士的共识。但如何经营报纸,选择什么方式和渠道来经营报纸则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齐鲁晚报·都市女性》“齐婉热线”栏目,是一个以情感倾诉为主要内容的非新闻性栏目。这个栏目已经连续刊出三年。三年来,它已经形成了庞大的固定读者群,可以说也形成了独有的影响。从新闻业务的角度  相似文献   

19.
网络媒体发展之飞速,尤其是基于移动技术的流媒体,让"报纸消亡论"甚嚣尘上,是"报死"?还是"网活"?抑或是一种别的景观?的确,报纸早已进入到一个夹缝生存的状态,前有电视、电台、户外广告的步步紧逼,后有网络、手持电视、数字报纸乃至微博的包围。中国所有报纸的老总,除了对报纸产品质量产生焦虑之外,最大的焦虑还是在经营上。报业巨子默多克有一句名言:"报纸要永远拥抱进步,才能生生不息。"在全媒体时代,报纸突围的关键不仅在于做好经营,更在于创新经营。本期话题,我们将邀请专家学者、报业老总共同探讨中国报业经营的现状、趋势;思考报业管理和经营中的诸多问题,为中国报业的创新经营、壮大发展提供有益的意见。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报业的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报业的竞争也空前激烈。为了开拓报业市场,抓住读者的兴趣点,提高报纸经营效益,报业不得不走出传统体制下的运行方式,开始调整经营思路,转变经营作风,面向市场和受众,深入了解读者的需求,为自身确立一个明确的定位。而报纸市场化经营的必然结果就是树立品牌意识和建立品牌战略,这也是报纸业市场走向完善、走向成熟的标志。同时,品牌意识和品牌战略的确立,也必将推动和加快报纸的市场化进程,从而加快报业市场的发育和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