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介子推隐居原因是洁身自好,孤芳不群;隐居地点在今山西省万荣县孤山;死因是为雷电所击.  相似文献   

2.
绵山,亦名绵上,后因春秋晋国介之推(介子推)携母隐居被焚又称介山。它地处汾河之阴,距介休市区20公里,跨介休、灵石、沁源三市县境,最高海拔2566.6米,相对高度1000米以上,是太岳山(霍山)向北延伸的一条支脉。  相似文献   

3.
绵山之所以享誉海内外,千百年来登临者络绎不绝,不仅仅在于它步步有景,景景有典,更重要的是介子推的精神内涵牵动着许多中国人。因此,绵山景区应抓住介子推——寒食节——清明节——传统民俗文化这一主线,有主题、有层次的规划旅游景区,整合形象,以鲜明的文化特征,独有的人文资源去吸引游客。  相似文献   

4.
“足下”一词的由来,还有一段曲折的故事。晋公子重耳流亡齐国时,有名士十余人相随。在极其艰苦时,介子推将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来,烹与重耳吃。等到重耳返晋复国时,介子推因家有老母,归隐绵山(现山西省境内)。重耳执权,始为晋公,对相随人员尽皆封赏,惟独将介子推遗漏。  相似文献   

5.
清明时节     
清明时节总使人想起扫墓。清明扫墓的习俗,相传与纪念介子推有关。春秋时,晋公子重耳因内乱而流亡,一路上饥寒交迫,随从介子推割股肉而饱重耳。后重耳复国为晋文公,请介子推做官,但子推带着老母隐居绵山,不肯下山。文公为了逼他下山,下令火烧绵山。不料介子推母子竟因此被烧死在山中。文公为悼念介子推,传令每年的这一天禁用烟火,只吃冷食,是为寒食节。每年此日,文公还亲自去绵山祭扫。后来,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两节相近,遂合而为一,形成清明扫墓的习俗。清明扫墓之风,在唐时已经很盛。唐人诗曰:“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  相似文献   

6.
桑东辉 《武陵学刊》2022,47(1):1-12
作为春秋早期晋国的臣子,介子推以随主流亡、割股食君、不争禄赏、功成身退、与母偕隐、焚死绵山的事迹为世人所传颂,并深刻影响到寒食节等民间习俗.介子推的故事在传播和流衍过程中,虽然被不断演绎增附,但忠德作为介子推故事的核心内容和基本价值则自古至今没有异议,如《庄子》中就借盗跖之口充分肯定"介子推至忠也";《楚辞》之《九章·惜往日》亦曰:"介子忠而立枯兮."介子推的忠德,其内涵较为丰富,其核心价值既包含了尽忠尽责的规范伦理意蕴,也充分体现了功成身退的美德伦理精神,还彰显了不忘初心的信念伦理价值,更丰富了忠义、忠清、忠廉、忠隐等忠德内涵.介子推忠德是春秋时期政治生态和道德生活发展变化的产物,在晋国的忠德变迁史中具有承上启下、纠偏校正等作用.  相似文献   

7.
寒食节的由来古时,人们有这样一个风俗,即在清明节这一天不生火,吃冷食。所以,清明节又被称为寒食节。这得从历史上火焚绵山的故事说起。据《左传》和《史记》记载,春秋时,晋国有个叫介子推的人,为人正直,是个有名的忠臣孝子。晋国公子重耳在国外避难时,介子推忠...  相似文献   

8.
介之推的故事在民间流传极为广泛,后又与寒食节、清明节的祭祀合一,介之推也被逐渐神化。历史的传说与传说的历史应分别对待。历史上的介之推,曾追随晋文公长期流亡,忠心耿耿。晋文公即位后,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早期较可信的文献显示,由于介之推的性格及自身的特长,使其在谋略、谏言、武力等方面贡献较小,但他在流亡期间也做出了相当重要的贡献。"绵上"与"绵山"范围不应等同。介之推隐居的"绵上",结合文献与地貌考察,应在现今的翼城县境内。介之推被后世不断追思和推崇的原因,在于其身上高度体现出对"士"身份的自我价值认同。这种士的节气和情操,既营造了士人的梦想,也满足了君主的期待。  相似文献   

9.
屈原《九章·惜往日》写到介子推时说:“介子忠而立枯兮,文君寤而追求”。其间的“立枯”王逸《楚辞章句》谓:“文公得国,赏诸从行者,失忘子推。子推遂逃介山隐。文公觉寤,追而求之,子推遂不肯出。文公因烧其山,子推抱树烧而死,故言立枯也。”以后注释《楚辞》的都沿用此说,似乎真有介子推抱树被焚这件事,其实这是无稽之谈,向壁虚造。考介子推事最早见于《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传文,今摘要如下: 晋侯赏从者,介子推不言禄,禄亦弗及。……(介  相似文献   

10.
"足下"一词的由来,还有一段曲折的故事。晋公子重耳流亡齐国时,有名士十余人相随。在极其艰苦时,介子推将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来,烹与重耳吃。等到重耳返晋复国时,介子推因家有老母,归隐绵山(现山西省境内)。重耳执权,始为晋文公,对相随人员尽皆封赏,惟独将介子推遗漏。有人提及,晋文公开  相似文献   

11.
介子推故事最早见于《左传》的记载,从行世之日起就备受关注,经过后世的不断演变,尤其在后世民间叙事的介入和传说化的过程中产生了鲜活的生命力而传承沿袭至今。同时介子推故事也为戏曲的创作继续附会缘饰提供了借鉴的意义和发挥的空间,元明清戏曲中的介子推故事在人物形象、结局设计等方面又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相似文献   

12.
《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很多注家把句中“巴陵郡”注释为“岳州”或“岳州郡”,将修辞问题当作训诂问题来理解。宋代只有岳州,没有巴陵郡。《宋史.地理志》记“岳州,巴陵郡”,州下所附的郡名,与地理无涉。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九《元史不谙地理》条:“《宋志》每州之下又有郡名,此沿《九域志》之文,不过为王公等封爵之用,大约袭唐之旧。”《宋志》州下郡名,与其说是地理问题,勿宁说是官制问题。地名与官名之间有着严格的对应关,《新唐书.地理志》:“唐兴,高祖改郡为州,太守为刺史。”玄宗时又曾“改州为郡、刺史为太守”。以古地名称代今地名,是古文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格。“守”,用古官名称今官,接下来就必须用郡名与之搭配。行文既合文法,又合史法。  相似文献   

13.
麋子国城是楚灭麋后安置其遗民的地方,它在今岳阳县龙湾乡大马村,而且巴陵古城并非麋城的延续。春秋时,楚国灭麋,先将其遗民安置在湖北京山,公元前515年吴楚之战以后,再将其遗民迁至巴陵。至于是否有麋子国西城,其地处何处,还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14.
瀚海考     
原指贝加尔湖的瀚海,至盛唐后同时具三种含义:贝加尔湖、天池、沙漠.瀚海变为西部沙漠的代称,是武则天时期领瀚海都督一职的回纥部族短暂西迁留下的痕迹;随后瀚海军府在庭州设立,又使瀚海与西域相关联.元代称杭爱山为瀚海,是当地居民沿用唐瀚海都督府所在地名山.明清时瀚海为大篌沙漠的专称.  相似文献   

15.
任自垣是明初武当山的道士,他参加了明代《永乐大典》的编纂,是明代《道藏》的总纂官,是明代首部《武当山志》的作者。他是一位非同寻常的道士,他经历了明初的五个朝代,与三朝皇帝关系甚密。他幼入茅山修道二十余年,提调武当山十八年。从道录司右玄义到太常寺寺丞,他是一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传奇儒学高道。  相似文献   

16.
浙东天台山取义于此山上应天上台星,故而得名。因其山为台州之镇山,向被视为台州之象徵,台州即以此山而得名,故自初唐以降长期被用于代称台州。宋朝初年改始丰县名为天台县。但是此后仍然以天台作为台州之通称。古人交际多喜用代称等手法称地望,以构成含蓄蕴藉之表达效果,今人解读古代文献多有误解通称台州之天台为天台县之天台,应从把握其来历与交际习惯入手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7.
对土地的祭祀始于上古的三皇五帝,到周朝已形成独特的祭祀仪式.并由最早的自然神崇拜逐渐融人人格神因素,形成了固定的称谓——后土。祭地或在泽中方丘.或在都城北郊。而泽中方丘的具体地理位置十分模糊汉武帝时认定,古书的泽中方丘为山西汾阴雎上.即今天的万荣县宝井乡。武帝亲祀后土于汾阴雎上,其后历代帝王多有亲祭。这一举措对后世万荣的影响相当深远。  相似文献   

18.
胡季良,唐代中后期书法家,是一位未能仕进又有着较深文化修养、精于书艺的地方儒生,其人其书散见于诸多史籍。胡氏所书作品,现存者有唐天宁寺经幢(湖州)、唐大云寺经幢(长兴县)、唐龙兴寺(杭州)。胡氏所撰铭刻文字,流传下来的有德本寺碑阴、吴氏墓铭、方山宝幢赞。  相似文献   

19.
在生态环境调查研究中寻求晋南鼓舞的生存发展规律,是鼓舞研究的一种新视野。以翼城花鼓与万荣花鼓为例,对二者的显要动作部位及其动作进行比较分析,发现翼城花鼓的道具和人物角色比万荣花鼓更为丰富,万荣花鼓则较为单纯。二者虽然都是以手部为显要部位,但除了小丑的"敲击拨浪鼓"动作相同,其余动作皆不同。两者动作形态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审美风格。翼城花鼓以恢宏大气、简洁干练见长,万荣花鼓则以细腻精致、灵活生动著称,二者各有千秋。  相似文献   

20.
国,乃秦始皇琅岈台刻石所言的大夏,非,但是以秦始皇刻石所言不至于晋阳之地,却是有理的。因为秦始皇时代,其地已北至阴山,早已超出今山西一带。前引《周书·王命解》孔晁注曰:“大夏,西北戎”,以孔注及《海内东经》推量,所谓的“大夏国”必在今西北地区,就是秦汉文献经常提到的西域大夏国,与秦刻石所指的大夏不同。在十六国时期,赫连勃勃曾经在今陕北、宁夏、内蒙古鄂尔多斯一带建立大夏国。在今甘肃临夏一带,还有大夏县、大夏河。历史时期“大夏”一词所指颇为广泛,需要做具体分析。读《史记·秦本纪》札记六则@刘占成$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