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247名中学生进行调查.考察中学生家庭教养方式与社会问题解决技能的关系,以及自我效能感在其中的中介作用.发现积极教养方式能正向预测社会问题解决技能,消极教养方式能负向预测社会问题解决技能;一般自我效能感、学业自我效能感和自我调节学习效能感能正向预测社会问题解决技能;一般自我效能感、学业自我效能感和自我调节学习效能感在积极家庭教养方式与社会问题解决技能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自我调节学习效能感在消极家庭教养方式与社会问题解决技能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这表明自我效能感在家庭教养方式与社会问题解决技能之间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
根据自我效能理论 ,从数学学习的增生阶段、融会贯通阶段及学习的动机 ,自我调节、自我监控等方面阐述了自我效能感对数学学习过程的影响 ,并提出了一些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根据自我效能理论,从数学学习的增生阶段、融会贯通阶段及学习的动机,自我调节、自我监控等方面阐述了自我效能感对数学学习过程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自我效能感是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在其《自我效能:关于人类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一文中提出来的。班杜拉认为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动作之前对自己能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的自我感受。学业自我效能感源于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学习任务或进行具体学习活动的能力的预测。作为对自身学习能力判断和估计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它实际上体现了学生对自身学习的一种自信和期望。中学作为人生求学的一个阶段,是社会、学校、家庭正式对学生的学习提出要求和…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高三应届生与复读生的自我效能感现状及差异。方法:采用自我效能综合量表,对江苏省5所高中学校的高三应届生与复读生进行抽样调查。结果:(1)高三应届生与复读生的自我效能感处于中等水平的人数居多;(2)复读生的自我调节学习效能感高于应届生;(3)应届生中,男生的自我调节学习效能感高于女生,城市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农村学生,复读生中,男生的自我调节学习效能感低于女生,城市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低于农村学生;(4)理想目标越高的高三学生,其自我效能感也越高。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了解班级团体辅导对职业中学学生学习效能感水平的干预效果.研究方法: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前人的理论研究和已有的实证研究成果,结合职业中学学生的特点和教育经验制定出针对提升学习效能感的团体辅导方案,运用该方案进行实证研究,探讨针对学习效能感提升的团辅方案对职业中学学生的学习效能感水平改善是否有效.研究结果:(1)实验班干预前后,学业自我效能感总分以及能力效能感、行为效能感两个维度的得分都存在显著或极其显著差异,干预后得分显著高于干预前;(2)实验班、对照班学业效能感前测协方差分析,排除学业自我效能感前测总分的影响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学业自我效能感后测总分上差异显著,这说明班级团体心理辅导对于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产生显著的影响;(3)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后测效能感总分和学习行为效能感维度上差异极其显著,而在学习能力效能感这一维度上则不存在显著差异.说明所设计的班级团体辅导方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  相似文献   

7.
依据班杜拉自我效能感理论,立足于提高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和教师教学效能感,本文深入探讨改善英语教学效果的师生自我效能感同质性互动关系,提出了教学过程中师生"教"、"学"自我效能感相互提升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学业自我效能感是指与学业学习有关的自我效能感。根据学业自我效能感的有关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培养学生自我效能感的一系列措施,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比较表明,数学自我效能感的培养能明显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水平,提升学生数学题目选择的难度水平,使数学学业成绩也表现出提高趋向。  相似文献   

9.
普通高校大学生音乐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音乐学习自我效能感是学习自我效能感理论在音乐学习领域的具体表现,是指个体的音乐学业能力信念,是学习者对自己能否利用所拥有的能力或技能去完成音乐学习任务的自信程度的评价,是个体对控制自己音乐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提高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制定合理的音乐学习目标、进行激励性评价等培养策略是提高普通高校大学生音乐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美国心理学家,现代社会学习理论的奠基人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从分析当前大学生高等数学学习的自我效能感的现状分析入手,提出了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八种策略.  相似文献   

11.
自我效能感理论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本文在简介班杜拉自我效能感理论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目前中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认为学生学习失去信心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对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关注不够,为此.指出解决此问题的四条建议与措施。  相似文献   

12.
根据自我效能感理论激励大学生的成就动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自我效能感理论,对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及学业成就动机面临新的发展和变化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激励大学生学业成就动机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3.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自我效能感是人类行为的重要控制因素。自我效能感在影响职业院校学生成长的诸因素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心理因素,它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成为职业人有着重要的预测作用。职业院校应采取有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帮助学生成长为合格的职业人。  相似文献   

14.
新课标突出强调要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健康的心理即完善人格,而积极自我意识的形成对完善人格具有决定性作用。文章阐述了积极自我、自我效能感的内涵及价值,分析了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根据美国心理学家贝姆改变自我意识的理论,教师应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组织肯定性的教育环境,采用适当的评价技巧,让学生获得自我效能感,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积极的自我意识,完善人格。  相似文献   

15.
研究旨在通过探讨中学生学习自控力、时间管理倾向、学习效能感与学业成绩的相关关系弄清影响中学生的学业成绩的人格因素。通过问卷调查漳州市和福安市三所中学六个年级475名学生,对中学生的学习自控力、时间管理倾向、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基本特点及学业成绩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讨。结果表明:学习自控力、时间管理倾向、学习效能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中学生学业成绩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describe the metacognitive strategies applied during the controlling–correcting activities of three hearing-impaired youths' written answers to text-related questions. The data have been derived from a pilot action research effort. The research journal, students' portfolios, archival information, interviews, surveys and the videotaped data of this action research effort have been compiled based on the cyclical actions and analysed inductively. The metacognitive strategies the instructor applied seemed to create a supportive environment for the students to contribute to the activity, utilising some of their metacognitive strategies and skills. However, it is suggested that for their internalisation of those metacognitive strategies, they would need more practice and various experiences in meaningful learning environments.  相似文献   

17.
综合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语文综合性学习应根据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做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激励学生的进取心理、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8.
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应该是教师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应纳入学校教学管理的范畴。文章通过对自己多年教学实践的总结,重点归纳出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培养的三个基本原则:循序渐进、形式多样、持之以恒。  相似文献   

19.
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是高校英语专业培养目标之一.文章针对基础英语课教学中学生英汉翻译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培养学生英汉翻译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及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供英语学习者学习和借鉴,以提高英汉翻译水平.  相似文献   

20.
Proof and reasoning are fundamental aspects of mathematics. Yet, how to help students develop the skills they need to engage in this type of higher-order thinking remains elusive. In order to contribute to the dialogue on this subject, we share results from a classroom-based interpretive study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proof in geometry. The goal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identify factors that may be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proof understanding. In this paper, we identify and interpret students' actions, teacher's actions, and social aspects that are evident in a classroom in which students discuss mathematical conjectures, justification processes and student-generated proofs. We conclude that pedagogical choices made by the teacher, as manifested in the teacher's actions, are key to the type of classroom environment that is established and, hence, to students' opportunities to hone their proof and reasoning skills. More specifically, the teacher's choice to pose open-ended tasks (tasks which are not limited to one specific solution or solution strategy), engage in dialogue that places responsibility for reasoning on the students, analyze student arguments, and coach students as they reason, creates an environment in which participating students make conjectures, provide justifications, and build chains of reasoning. In this environment, students who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 classroom discourse are supported as they engage in proof development activities. By examining connections between teacher and student actions within a social context, we offer a first step in linking teachers' practice to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proof.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