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什么叫模糊语言?所谓模糊语言,就是由概念外延不确定的模糊词语(如“大”、“小”、“长”,“短”、“好”、“坏”、“善”、“恶”等)构成的语言。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早就说过:“人类生活中不可能没有模糊语言。不可能处处使用精确语言代替模糊语言”。这是因为人类生活、人的性格和感情都县有模糊性,表现和描写人类生活、人的性格  相似文献   

2.
一般来说,电视新闻应力求用精确的语言表现事物的客观真实。然而在许多电视新闻中,尤其是在暗访新闻和突发事件新闻中,我们接触更多的是一种“模糊”的真实,可将其称为电视新闻的模糊语言。电视新闻的模糊语言可定义为:通过电视媒介传播,受现场环境制约或编辑意图需要的影响,采用不够精确的视听模糊效果描述新闻事物的不确定性,并利用受众的思维活动传播新闻信息的语言。  相似文献   

3.
一般地说来,新闻是忌讳模糊语言的,业界有不少人士批评说“近日”、“前不久”、“日前”、“大约”、“左右”等模糊语言不应该出现在新闻报道中。批评讲的确实有道理,因为新闻讲求的是事实的真实性、客观性,讲求的是语言的准确性、鲜明性,有的时候还需要讲求精确性。  相似文献   

4.
模糊语言是指在意义上不明确,在表述形态上不清晰.内涵伸缩性大,解释或理解可变性大的这一类社会交际使用的语言:(见《语文学习》1994年第5期《模糊语言新界说》沈卢旭)。  相似文献   

5.
张敬敏 《大观周刊》2011,(29):102-103
在我们日常交际生活中,有意识无意识地运用一些模糊语言是一种普遍现象。模糊语言是我们人类自然语言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语言交际是学生处理好各种关系、成功走向社会的重要砝码。本文通过对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的分析.给学生一些语言交际技巧方面和如何适当使用模糊语言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结合报刊实例,从新闻报道的文体特点和功能出发,分析了模糊语言在新闻报道中的妙用。虽是模糊语言,但其所表达的不确定的、模糊的、和非量化的含义使得相关新闻报道模糊得合情又合理。新闻报道中模糊语言的广泛应用使得新闻更加真实、具体而且准确。将精确语言与模糊语言有机结合起来产生合力效果,能有效增强新闻语言的准确性,使新闻报道更好地反映客观事实,从而实现最佳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7.
模糊语言存在于各种文体之中,包括电视新闻报道。一般来说,电视新闻应力求用精确的语言表现事物的客观真实。然而,在许多电视新闻中,尤其是在暗访新闻和突发事件新闻中,我们接触的更多的是一种“模糊”的真实,可将其称为电视新闻的模糊语言。  相似文献   

8.
随着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入,新闻报道的表现手法日趋丰富,模糊语言已大量运用于新闻报道中。但是。长期以来,由于许多人片面强调“真实”。把“新闻真实性”与“新闻报道中的模糊语言”对立起来,认为“模糊语言”与“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的新闻”是格格不入的。时至今日,模糊语言已在新闻报道中普遍运用,还有人不敢理直气壮的承认。我认为:这是一种不正常现象。“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加强对新闻报道中模糊语言的研究,让其沿着健康、正确的轨道向前发展。本文试图探讨模糊语言  相似文献   

9.
许多人把“新闻真实性”与新闻报道中的“模糊语言”对立起来,认为“模糊语言”与新闻写作是格格不入的。其实,模糊语言在新闻报道中具有一定的审美功能。那么,什么是模糊语言呢? 1965年,美国数学家扎德首先提出了“模糊”这一概念,接着便产生了模糊数学,模糊逻辑,模糊语言学。我国对模糊语言的研究始于1980年,伍铁平同志发表《模糊语言学》一文,第一次在汉语言研究中引进了“模糊”与“精确”这对概念。伍  相似文献   

10.
大千世界万事万物,不仅存在精确性,而且还存在许多模糊性。作为对客观事物进行真实反映的新闻报道,要反映事物的模糊性,不可避免的需要运用模糊语言。运用好模糊语言,对提高新闻报道质量和社会效果有重要作用。就电视新闻而言,模糊语言主要是指视觉模糊语言,即所拍摄的画面不稳定、不完整、不清晰,以及编辑时用特技制作的模糊效果。从常规、通用的拍摄要求上说,这是错误或低水平造成的现象,但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环境里,这种模糊效果往往比稳定清晰的  相似文献   

11.
准确性是新闻语言追求的目标之一.但是,准确性不等同于精确性,精确语言可以实现准确性,模糊语言同样也可以实现准确性.模糊性语言的使用在新闻报道中是不可避免的.模糊理论能够解释新闻语言中模糊性词语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在新闻报道中适当地运用模糊性表达方式,有助于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  相似文献   

12.
李倩 《大观周刊》2011,(5):134-136
模糊语言是指在意义上存在不确定性的一些具体的语言单位,如模糊词语、模糊短语及具有模糊意义的句子结构。模糊语言源于语言使用中的一些模糊现象,普遍地存在于人们的交际里。人们使用模糊语言进行交际的时候,可以将其行为分为两类:无意使用和有意使用模糊。由于有些词汇及短语的意义本身就很模糊,语言使用者在交际中很难避免模糊的表达。所以这类使用模糊语言的行为叫做无意使用模糊。然而在有些情况下,尽管人们能够准确、清楚地表达出其所知道的信息,但为达到交际目的,他们有意地使用模糊语言,这种使用模糊语言的行为叫做有意使用模糊。本文就是对有意使用模糊语言的行为进行一些研究。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有人提出《模糊新闻学》。这在新闻学科上,倒是一种新创。我觉得有必要进一步探索一下模糊语言在新闻中的应用。为此,写了这篇长文。命题为《新闻模糊语言初探》。共分十四个章节。一、新闻语言与模糊语言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而报道的工具是语言。马克思、恩格斯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p525)高  相似文献   

14.
近段时间来,一些市民到电视台反映屏幕中不适当的曝光,要求去掉有关节目里他们脸部肖像的镜头,有的纠缠不放,搞得工作很被动。如果正确应用电视模糊语言,可避免这类尴尬。  相似文献   

15.
易于逊 《视听界》2004,(2):87-87
准确是新闻语言的基本特征之一。从模糊评议的概念上理解,模糊评议似乎与新闻评议格格不入,而事实上新闻要求语言的准确性并不排斥模糊语言。因为语言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而许多客观事物并没有明确的界定,因而反映这些客观事物的语言必然是外延含糊的。新闻既然是客观事实的报道,而客观事物存在着模糊状态,我们的新闻语言就很难回避模糊语言,在众多新闻传媒中广播的一些特质决定了广播更应注意模糊语言的运用。以下仅就模糊语言在广播新闻中的运用作一个浅析。一、使用模糊语言增强概括性中央电台获2001年度广播短消息一等奖的消息《浙江省率先为贫困农民筑起最低生活保障线》中一段“经过  相似文献   

16.
模糊语言在我们的社会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很高,一般可分两大类:一类是表示时间、程度、范围、数量方面不确定的模糊词,如“以前”、“近来”、“淡”、“深”、“比较”、“基本上”、“若干”、“大概”、“有的”、“有时”、“三四十”等等词语;另一类是在一些具体语言环境中含量极大而显得模糊的词语,如“热情”、“冷淡”、“初步统计”等。 模糊语言在使用中有独特的修辞作用。首先,它具有极强的概  相似文献   

17.
法律文书是公安机关、检察机关、人民法院、司法行政机关及诉讼参加人等主体,在法律活动中,依法制作的具有法律效力和法律意义的文书总称。法律文书的语言是体现法律文书内容的外在表现形式,是法律活动的文字载体。法律文书语言是一种有别于自然语言的技术语言,要实现法律文书的特定功能,就需要选择和使用最准确的语言材料及其表述方法,使法律文书充分、完美地体现其宗旨和特定的法律信息。同时,它也不排斥模糊语言的运用。在法律文书的写作中,  相似文献   

18.
新闻传播崇尚准确语言,这似乎人所共知。然而,新闻传播并不全用准确语言,还用相当多的模糊语言。那些所谓的准确语言,也只不过是模糊性较小一些。对于新闻中的模糊语言,有些人还存有偏颇之见。因此,探讨新闻的模糊语言问题,对于正确认识新闻传播中的模糊语言  相似文献   

19.
吕叔湘指出:“新闻语言的首要要求是准确。”可见,新闻是非常强调语言的准确性的,而用模糊语言似乎是一个忌讳。实际上,在新闻报道中,模糊语言的运用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近些年,各类新闻文体尤其是预测性新闻报道中模糊语言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社会认同度也越来越强。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模糊语言现象,了解其使用的合理性与恰当性,使之更好地为新闻写作服务。  相似文献   

20.
张琨悦 《新闻窗》2010,(2):55-56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逐渐认识到:模糊现象、模糊概念、模糊判断、模糊推理等是把握世界本质和规律的一条重要途径。写作新闻稿件,对语言最基本的要求便是准确,然而,在特定语境环境中.模糊语言有精确语言不可替代的作用。众所周知,客观事物不仅仅具有精确性特征,还具有模糊性特征。比如.在经济领域中,一个企业生产条件的好坏,生产能力的强弱,设备先进与落后,产品的优劣等,常常很难将其作精确的表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