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藏科技》2006,(12):58-61
近年来,全区科技部门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面向“三农”的工作方针,紧紧围绕农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特色经济这条主线,以增加农牧民收入为重点,积极推进建设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大力引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加大良种引进、繁育和品种改良力度;大力实施特色资源的研究开发,为发展特色经济服务;突出重点、突出特色,推进特色农牧业发展。同时积极实施星火科技专项行动,创办农牧区星火学校,启动了“十万农牧民科技培训工程”,充分发挥星火科技工作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我区农牧业结构调整、农牧业增效和农牧民增收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2.
不久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目前,我国农村未解决温饱和未稳定解决温饱的人口数量还很大,扶贫开发任务相当艰巨。要求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努力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科技扶贫作为国家扶贫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20多年来,坚持以科技扶贫项目为载体,大力调整贫困地区农业产业结构,切实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科技文化素质,有效促进了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做好科技扶贫项目的选择与组织实施工作,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支撑,这是科技扶贫工作面临的新课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贵州是一个内陆山区的农业省,全省88个县(市、区)中,有50个是新阶段扶贫开发重点县,82个负有扶贫开发任务.特殊的省情,决定了我省必须把扶贫开发摆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中之重”的位置.近些年来,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对口帮扶城市及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立足贵州实际,以扶贫开发的重点乡(镇)和重点村为主战场,以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为重点,着重抓好帮助贫困群众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拓宽基本增收门路、提高基本素质这“三个基本”问题,有力地推动了全省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居住条件已明显得到改善,居住环境的优劣和住房布局是否合理,已经成为人民茶余饭后谈论最多的话题。房地产开发行业的迅速崛起,也充分证明了老百姓对改善住房条件的投资力度。实际上,经过改革开放,国人在从贫困向温饱以及从温饱到小康的过渡过程中,居住条件的改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现代的人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解决基本的衣、食、住、行中的居住问题,而是把住宅作为重要一环,朝着舒适、合理、豪华、增值的方向发展。所以,如果用人均住房面积的多少作为衡量小康住宅的标准…  相似文献   

5.
《青海科技》2004,11(3):59-59
最近.海西科技工作为加大对农牧业的支持力度,促进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确定从十个方面切实推进科技兴农。  相似文献   

6.
本文全面总结了2002年全区农牧业经济工作,分析了形势,总结了经验,并紧紧围绕农牧民增收和全面建设农牧区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出了2003年农牧业工作的思路、目标和措施。  相似文献   

7.
民进从理论层面以及实践经验总结方面加大参与高校体制改革的力度,是当前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经济发展的规律,大约是这样一个趋势,一个国家或地区,大多数人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就要求解决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问题:当经济发展到多数人进入基本小康的时候,教育的视线就要向上抬起,即加大高等教育的普及率;当接近全面小  相似文献   

8.
1979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本世纪末中国将达到小康社会”的现代化发展战略目标。从此,小康,这个中华民族世世代代追求的理想,经过全国人民的辛勤奋斗,正由理想、设计逐步变为现实。人类的生活发展大体上经历了饥寒、温饱、小康、富裕四个阶段。小康是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一个生活发展阶段。在本世纪末实现小康目标是指  相似文献   

9.
1 小康社会的内涵邓小平同志首先用“小康”来诠释中国式的现代化 ,由人均 80 0美元的小康 ,到由 1 6个指标进行衡量的总体上的小康 ,再到更高水平、更全面、发展比较均衡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小康社会的内涵随着实践的发展 ,得到丰富和完善。小康是一个极富中国文化内涵的概念 ,几千年前 ,中国最古老的诗歌经典《诗经》中就已出现这样古老的语句 :“民亦劳止 ,汔可小康”,这是小康一词在中国文化中的第一次出现。其内涵是生活富足 ,不愁温饱 ,平等有序的生活状态。几千年来 ,小康社会一直被中国老百姓所向往 ,但却是一个难以实现的梦想。…  相似文献   

10.
从可持续生计视角,构建县域多维贫困测度指标体系,对四川藏区不同县域多维贫困状况展开跨时区测度与比较.研究发现:进入21世纪以来,四川藏区农牧业、社会事业得到较大发展,藏区社会成员收入得到较大提高.随着时间推移,四川藏区各县域多维贫困程度在波动中不断减轻.在扶贫开发的相对初期,各县域多维贫困趋同性大于异质性(“均贫”);在扶贫开发的相对中期,其异质性大于趋同性(“贫富不均”);在扶贫开发的相对后期,其趋同性大于异质性(“均富”).目前四川藏区各县域多维贫困以轻度和中度为主.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对四川藏区各县域多维贫困贡献度较大,自然资本贡献度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