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林效廷 《教育科学》2002,18(4):14-16
教育是社会道德建设的基础,学校德育是实施道德建设,实现以德治国的基础工程;以德治国为学校德育创造了环境,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学校教育,把以德治国的方略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2.
江泽民总书记“以德治国”的思想,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的契机。抓好学校德育工作是实现“以德治国”方略的基础工程。学校德育工作应注意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  相似文献   

3.
吕清 《高教探索》2001,(3):67-70
“以德治国”是对传统德治思想的批判、继承和创新,是新时期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治国问题上的重大发展。以德治国的提出,既对学校德育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学校德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有效地抓好学校德育,又是落实“以德治国”的重要基础工程。要抓好学校德育必须注意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改进方式方法,提高教师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教育能力,要与管理有机结合起来,要给予经费上的保障。  相似文献   

4.
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是实现“以德治国”方略的基础性工程,必须把“以德治国”的思想贯穿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坚持以德治校,以德示教,以德育人。  相似文献   

5.
以德治国,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提出的重要治国方略.抓好学校德育是实施"以德治国"方略的基础性工程.教育工作的本质是育人,就学校而言,要落实"以德治国",就必须坚持以德治校,以德育人,让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贯穿于各学科教学之中.那么,在语文学科中,如何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以德育人呢?  相似文献   

6.
新世纪伊始,江泽民总书记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以德治国”要从公民道德建设入手,而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学校德育担负着艰巨的任务,是其中的奠基工程。  相似文献   

7.
“以德治国”重要思想的提出有其特定的背景和深刻的内涵 ,意义重大而深远 ;“以德治国”方略的实施 ,关键是提高广大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 ,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 ,以道德教育作为新的切入点和着力点 ,为推进“以德治国”方略的顺利的实施 ,发挥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是实现"以德治国"方略的基础性工程,必须把"以德治国"的思想贯穿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坚持以德治校,以德示教,以德育人.  相似文献   

9.
抓好学校的德育教育是实现“以德治国”方略的基础性工程。本文试从学校的育人环境、德育课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师在以德育人中的作用等方面,就如何全面贯彻“以德治国”的思想提出一些观点和看法。  相似文献   

10.
“以德治国”,是江泽民同志提出的重要治国方略,结合学校实际贯彻“以德治国”方略,就是要坚持“以德育人”为先,既要牢固“首位、思想,强化“师表”意识;又要着力“课堂”教学;狠抓“养成”教育,营造“环境”氛围,构建“机制”育人。  相似文献   

11.
“5+2=0”思想人为地将学校与家庭、社会对立起来,将学校本应承担的那部分德育责任完全推卸到了社会和家庭的身上。这一思想的提出实质上是因为部分教育研究者没有真正对学校教育认识清楚,夸大了家庭和社会影响的负面作用,并低估了家庭和社会的正面教育意义。“5+2=0”思想的提出,在客观上引起了家庭和社会对学生德育的重视,提高了家庭和社会对学生德育的参与意识,但这种对校内校外德育环境差异的极度强调,却演化成了学校德育工作者们对家庭和社会的警惕和敌视,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导致各方对学校德育的认识偏差。  相似文献   

12.
“以德治校”是贯彻“以德治国”思想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以德治校”关键在于制度建设,要突出师德建设,要构建网络德育的新体系,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相似文献   

13.
"莲池会"是白族民间以观音信仰为主集众神祭拜为一体的中老年妇女组织,该组织以诵经和祭祀为主要活动形式,维系着白族村社的伦理道德生活、平衡着家庭和学校两大教育系统之间的道德张力。在新的历史时期,正确看待并引导"莲池会"的信仰活动对社会主义新农村道德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核心是校园精神文化,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高职院校在大学生道德建设领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惟有坚持科学发展观,将以德治国思想贯穿于学生的道德教育和实践中,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层级式道德体系,增强德育实效性,才能有效防止大学生的道德失范,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  相似文献   

15.
《礼记》中除了某些繁文褥节不合时宜及有些思想是唯心糟粕之外.大部分内容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蕴含着中华文化的某些思想光华。对治国安邦起良好的教谕作用。尤其“入世”思想更显可贵。《礼记》指出礼对“入世”的人具有积极意义,该书教导人们如何行礼处世.指出“入世”行礼旨在使国家大治久安。礼是一种思想意识,也是一种行为规范与制度。对《礼记》思想进行扬弃,这才是马克思主义对待文化遗产的唯物主义态度。在全国开展公民道德建设的教育中.《礼记》一书不失为有益的参考读物。  相似文献   

16.
伦理和道德是两个使用频率很高但又常常被混淆的概念。伦理指人际互动所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而道德则是个体对天道、人道及所处社会倡导的价值标准、伦理规范的洞察、领悟和践行。动词性的道德才能真正彰显其本质特征。伦理和道德既相互区别又有密切关联。伦理学和道德学应是高度相关的两个学科。  相似文献   

17.
大学德育中的"学校人"与"社会人"--当代大学的德育目标辨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当代大学与社会的全新关系所构成的大学外部德育环境 ,向人们提出了对当代大学德育及其目标定位进行内在省思的要求。可以用“学校人”和“社会人”来标示当代大学德育的两种理念目标。但是 ,在大学德育的传统定位中 ,“学校人”与“社会人”往往发生着裂变。当代大学德育的目标选择之一就是使“学校人”与“社会人”有机地统一起来 ,而二者统一的根本途径是进行大学德育创新  相似文献   

18.
"慈孝"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伦理道德之一,也是伴随家庭结构演进而代代传承、历久弥新的道德观念。"慈孝"观在与中国旧式传统家庭结构相适应上具有历史局限性,在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家庭建设相交融上具有时代契合性。加强"慈孝"观教育,对于培养青年学生的健全人格、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不可或缺的道德价值。  相似文献   

19.
核心价值观教育已经被作为法律规范纳入学校教育之中,它既具有现实安排的正当性,也具有理论上的正当性.然而,作为一个问题应当解决的是,如何使其正确扮演在学校德育中的角色.日常伦理和基础道德的教育可能欠缺对价值核心和社会主流的关注.作为价值的榜样、标准和示范,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道德领导功能.与此同时,日常伦理和基础道德又具有相对独立性,不能为政治伦理所代替.基础教育中的道德教育,一般以道德"养成教育"为主体,具有相对稳定的体系和结构.在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学校融入中,必须保证学校德育的基础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民法通则中的道德法律化,渊源于中国儒家思想。是立足当代中国实际并借鉴各国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的必然行动。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民法通则将拾金不昧的传统美德法律化,突出了对人身权的保护和道德平衡的原则,多方面体现了道德法律化的立法原则。民法通则中的道德法律化,有利于增强在社会利益多元化奈件下的道德调控力量.促进社会道德水平大范围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