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我设置障碍和防御性悲观及其克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ovington(1984,1992)认为失败对学生的自我价值有损害作用,因为失败被解释成低能力。这样,许多的学生会避免失败或者改变其意义。他们可以通过两种策略来实现:自我设置障碍(Self-Handicapping)和防御性悲观((DefensivePessimism)。自我设置妨碍会通过将失败的原因从能力归因为其他因素来改变失败的意义(如:缺乏努力),从而减少对他们自尊的威胁。而防御性悲观是指通过设立比要评价的目标更低和更安全的目标,来改变失败的意义。一、自我设置障碍自我设置障碍通过设置成功中的障碍使自己将失败的原因归因于自己所设置的障碍,而不是自己的能…  相似文献   

2.
成就情景中的自我妨碍研究述评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自我妨碍是一种自我保护性的归因策略。学生会有意地采取不努力等行为来妨碍自己的学业表现。这样在失败时避免对自己作缺乏能力的归因。自我妨碍的动机在于控制自我归因或他人归因。男性使用自我妨碍策略要多于女性。防御性的归因模式、成绩目标取向、低自尊争不确定性的评价反馈是导致自我妨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一、概念学生回避的策略被研究者称为"自我妨碍"。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教育心理学家开始考察学校和课堂中学生的自我妨碍行为,他们认为,在学校和课堂这种典型的能力评价情景中,学生为避免可能会出现的消极情感结果就会预先设置障碍,以便为潜在的失败预先准备合理的借口,这种行为就是学业自我妨碍。二、表现特点  相似文献   

4.
学生的自我妨碍行为及其干预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自我妨碍是一种自我保护性的归因策略。学生会有意无意地采取不努力等行为来妨碍自己的学业表现,这样在失败时避免对自己作缺乏能力的归因,以保护自我价值。自我妨碍行为的潜在认知机制是防御性的归因模式:这种归因的不确定性不仅使个体作相对消极的自我评价,而且使自我妨碍行为得以延续,针对自我妨碍者的这种认知特点,归因训练是一项有效的干预措施,教育者要对学生作自我提高的归因训练,在教育情景中要对学生的表现作出确定的评价反馈。  相似文献   

5.
自我妨碍是个体在面临成就情境时的一种自我保护的策略。任务的表现情境,个体对任务结果重要性的认识等都影响着个体自我妨碍策略的使用。本文从自我妨碍的分类、产生的情境、内在动机、引发结果几个方面进行了系统论述。以期对自我妨碍的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自我妨碍是在面临成就情境时的一种自我保护的策略。任务的表现情境、个体对任务结果重要性的认识影响着个体自我妨碍策略的使用。文章从自我妨碍的分类、产生的情境、内在动机、引发结果、性别差异几个方面进行了系统论述,以期对自我妨碍的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自我妨碍是一种自我价值保护的策略,有助于个体在威胁情境下使自我价值不受侵害。近年来,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研究已取得可喜的成就。文章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回顾,从自我妨碍的内涵、现状等方面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8.
成就评价情境会影响到个体对自身的评价,很多个体会采取措施来保护自尊。自我妨碍就是个体在面临评价情境时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的策略。任务的表现情境,个体对任务结果重要性的认识等都影响着个体自我妨碍策略的使用。本文从自我妨碍的含义、产生的情境、引发动机、行为结果几个方面进行了系统论述,以期对自我妨碍的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自我妨碍是在自尊受到威胁的情形下,保护或提升个体自尊的一种策略。从总体上看,这是一种不良的应对方式。自尊作为一种重要的人格特质在自我妨碍的防御应对方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自我妨碍与自尊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通过对以往相关研究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结果发现,自尊水平不同的个体在其自尊受到威胁时都倾向于采取自我妨碍策略,只是各自的动机不同。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一是以往大部分的研究均未将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分离,二是诱发自我妨碍的情境因素不同。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是相对独立的两个结构。要想进一步理清自尊与自我妨碍之间的内在关系,研究者必须分别在不同的自我妨碍诱发情境中,探讨外显自尊与内隐自尊对自我妨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回避失败行为是指在成就情境中为了减少和避免失败对自我价值的威胁而采取的策略与行为,包括自我价值保护行为、自我妨碍、冒充者忧虑、拖延行为、防御性悲观等。回避失败策略的运用与行为为成就设置了障碍,并会导致非成就性人格的形成。情境因素是影响回避失败行为养成的主要因素,对回避失败个体应采取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1.
胡燕  张丽芳 《培训与研究》2007,24(1):107-109
学业自我妨碍是一种自我保护性的归因策略。在成就情境中,当学生面临可能失败的结果时,出于对自我价值和自我呈现的关心可能会使用这种策略。本文主要介绍了学业自我妨碍的预测因素,包括外在归因定向、成绩目标、低自尊和自我效能感及不确定的个人控制等,并结合研究的结果提出了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12.
青少年处在青春发育时期,这是情绪发展和培养的重要时期,需要对青少年进行及时有效的教育和指导,否则会产生情绪障碍,影响人格的健康发展。情绪教育要提高认知水平,帮助他们正视和理解自己的情绪,培养自我情绪认知能力;指导他们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培养识别他人情绪和移情能力;增强他们对快乐的情绪体验,培养情绪自我激励能力;教会他们处理情绪困扰,培养调控自我情绪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学业自我妨碍是一种自我保护性的归因策略.在成就情境中,当学生面临可能失败的结果时,出于对自我价值和自我呈现的关心可能会使用这种策略.笔者在介绍学业自我妨碍的预测因素,包括外在归因定向、成绩目标、低自尊和自我效能感及不确定的个人控制等的基础上,结合研究的结果提出了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自我妨碍理论的论述,阐述了自我妨碍在冰雪教学中对学生的负面影响,论述了自我妨碍的形成原因,建议通过改善学生的自尊水平,教育学生正确面对失败;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对学生进行确定性的评价反馈;加强学生的美学教育和意志品质教育及加强社会对体育的重视程度等方法来干预,使学生降低在冰雪运动学习时的自我妨碍动机和减少自我妨碍策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15.
青少年处在青春发育时期,这是情绪发展和培养的重要时期,需要对青少年进行及时有效的教育和指导,否则会产生情绪障碍,影响人格的健康发展,情绪教育要提高认知水平,帮助他们正视和理解自己的情绪,培养自我情绪认知能力,指导他们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培养识别他人情绪和移情能力,增强他们对快乐的情绪体验,培养情绪自我激励能力,教会他们处理情绪困扰,培养调控自我情绪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树立自我保护意识,掌握保护自我的本领,是中学生健康成长所必需的。正值青春期的未成年学生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有限,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常常会受到自然灾害、意外事故或社会不良行为的侵害。因此,提高青少年的自我保护意识,教给他们必要的保护自己的方法和技巧,可以使他们  相似文献   

17.
我是谁?     
[理论依据] 埃里克森将人的社会发展分为八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其应完成的任务,其中青春期阶段(12~18岁)的发展任务是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青少年本能冲动的高涨以及他们所面临的社会要求和社会冲突,会使他们感到困扰和混乱.所以,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认识自我以及了解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  相似文献   

18.
<正>【设计理念】自我意识发展,或者说对自己和他人差异性的认识,是青少年社会化发展的关键问题。到了初中阶段,青少年"开始自省并关注其他人对他们的看法,以前毋庸置疑的自我变成了可疑的假设。随着青少年新角色的获得,多种不同的自我涌入自我领域。抽象思考能力的增强使得青少年能够以更加整合的方式看待自己","在这个年龄,青少年还不能通过整合自我表征来解决一些显而易见的矛盾。他们不能理解为什么随着角色的不同会有这么多不同的自我,因而时常  相似文献   

19.
自我妨碍是一种自我价值保护策略,同时也是一种不良的应对方式。因此,本文将从自我妨碍的基本概念、动机、后果等方面进行概述,最后讨论自我妨碍行为研究对教育实践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徐晶 《现代企业教育》2014,(20):240-240
在青春期,个体需要面临身心、认知方面的变化,可能出现自我同一性危机,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认为,这种同一感可以帮助青少年了解自己以及了解自己与各种人、事、物的关系,以便能顺利地进入成年期。否则就会产生同一性的混乱。他们不能确定"我是谁",也对"去向何处"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位,就是因为他们无法确定这些问题,他们的自尊因此就会混淆、下降、不确定。这种自我认同危机使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产生自卑。青春期自我同一性水平在性别、年级等方面显示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