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论“体育教学”与“促进学生社会适应”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问题提出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向体育学科提出了“促进学生社会适应”的要求,这同心理健康一样,也是依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概念对体育课程提出的新目标。“促进学生社会适应”的目标是对过去提出的培养学生“组织性”、“纪律性”、“团结”、“竞争”、“协同”、“合作”、“集体主义精神”等社会化目标的归纳与概括。这个新目标为新一轮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了一个有难度的任务,也充分体现了课程设计者,  相似文献   

2.
<正>一、问题提出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向体育学科提出了“促进学生社会适应”的要求,这同心理健康一样,也是依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概念对体育课程提出的新目标。“促进学生社会适应”的目标是对过去提出的培养学生“组织性”、“纪律性”、“团结”、“竞争”、“协同”、“合作”、“集体主义精神”等社会化目标的归纳与概括。这个新目标为新一轮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了一个有难度的任务,也充分体现了课程设计者,主动承担为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做贡献的义务感和责任心。“促进学生社会适应”的目标,已经成为当前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新热点。  相似文献   

3.
2011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之一:形成合作意识与能力,说明体育课程标准里明确要求体育课有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与能力。虽然在体育课中教师都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锻炼和培养,但却很少有教师对学生合作能力方面进行考核评价。近段时间笔者查阅了  相似文献   

4.
吴虞  柳云 《体育教学》2005,(6):23-25
培养和发展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是体育新课程标准的目标之一.体育新课程标准确定的社会适应目标是:“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但是,从新课程标准的文本中,我们并没有看到作为社会适应重要内容的亲社会行为的概念、影响因素、培养与训练方法等相关内容.  相似文献   

5.
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是体育新课程标准的目标之一。体育新课程标准确定的社会适应目标是:"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与一个时期以来我国学校体育以"增进学生体质、传授'三基'、增强意志品质、培养集体主义精神等"为主的学校体育目标相比,在观念上是一个突破,对于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具有创新意义。但是,在学校体育实践中,对于学校体育促进和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问题,无论是理论依据,还是实施策略,都缺乏研究。从基本概念到具体的操作手段、评价标准,都亟待研究和论证。例如,与社会适应能力相关的基本概念,社会性发展、社会化、品德与个性等等,尚有待界定。再如,社会适应的核心目标是什么,可操作的、有效的途径与方法有哪些?在学校体育中如何实施?与学校教育其他学科相比,学校体育在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方面有哪些特点,效率如何?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教育心理学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学校体育学术领域,研究则刚刚开始,还缺乏系统性、针对性。研究的滞后导致了体育教学实践的困惑和一线体育教师的无所适从。正是这个原因,我们从本期开始,专门设立"学校体育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专栏",围绕"学校体育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这个专题给广大读者提供一个进行专门讨论的空间,搭建一个学校体育理论工作者、科研人员、教研人员、一线体育教师及学校主管领导都可以参与的交流、研讨平台。本栏目专门聘请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吴键博士担任栏目的主持人,负责专题论文的组稿,引导不同观点的争鸣,组织教学实践的设计,并且对相关论点进行点评。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缺乏合作精神的人不仅在事业上难以获得成功,甚至于难以立足于社会。应届大学毕业生在试用期结束时被淘汰的,大多是由于以我为中心,难以与他人合作造成的。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十分重视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精神,并作为一项社会适应目标提将出来。为此,我在初一年级的体育教学中就如何结合教材的特点,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问题进行了实验研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现将实验情况报告如下。一、实验设计采用对照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实验组共计82人,男、女生合班上课,5~8人为一个合作小组;对照组54人,进行常规的分…  相似文献   

7.
《中国学校体育》2020,(2):36-37
<正>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而这里的健康目标不只是身体健康,还应该包含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目标。如果说学与练是体现身体健康领域目标,那么,赛与评则更多地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领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体育与健康课堂中落实"学、练、赛、评"一体化的设计能有效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本次浙江省"四地九室"体育名师工作室教研联盟活动中,几位教师带来的展示  相似文献   

8.
李林 《体育教学》2008,(1):40-41
一、关于学习领域的划分 “新课标”将体育与健康课程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并设置了相应的学习领域目标。学习领域的划分,弥补了过去体育课程单纯以运动形态及功能划分学习内容的不足,拓宽了体育课程的学习范围,更加有利于体育与健康课程多元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写进了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正确理解体育活动与自尊、自信的关系;学会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控情绪;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体育课中合作学习与高中生人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新一轮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极力倡导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文章用实验研究的方法,探讨了体育课中有无合作学习对高中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合作学习对于高中生人际关系的改善有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建议在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中应广泛采用合作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11.
唐艳婕  谭志刚 《体育科技》2014,35(4):101-102
公体课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通过对公共体育课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法教学,旨在激发大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养成终生体育锻炼的习惯,为深化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2.
运动员与运动训练专业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法比较专业运动员与体院运动训练系学生在社会适应性上的差异,并揭示对运动员和运动训练专业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具有较强预测性的因素。数据结果显示:运动员在社会适应性上要好于运动训练专业大学生;高学历体育生(运动员和体院学生总称)、男性、农村户口、竞技成绩优秀者具有较好的社会适应性;文化程度对社会适应性的多个维度具有很好的预测性。  相似文献   

13.
以交互作用理论为基础,并结合健康信念理论和自我效能理论,采用锻炼行为交互作用、体质健康信念、自我效能、业余时间体育锻炼5个量表对878名中学生进行抽样调查,试图构建青少年锻炼行为促进模型,并给出科学的干预策略。结果表明:(1)青少年锻炼行为受到学校体育、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3个外因潜在变量和体育教学、学校保障、制度安排、运动认知、家长影响、家庭支持、生活方式、社区体育、体育文化和社会舆论10个内因潜在变量的影响;(2)学校体育、家庭教育、社会环境、自我效能、体质健康信念均对青少年锻炼行为具有正向预测作用。进一步比较得知,学校体育的预测能力最强;(3)学校体育、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对青少年锻炼行为的影响作用不仅具有直接效应,还可以通过体质健康信念和体质健康信念×自我效能产生中介效应,且中介效应量大于直接效应量;(4)对青少年锻炼行为进行干预,从宏观角度,应以社会环境为基础层,家庭教育为发展层,学校体育为创新层进行系统干预;从微观角度,应重视和强化青少年体质健康信念和自我效能教育。  相似文献   

14.
就泉州市体育教育人才、社会体育人才、体育管理与经营人才的现状与需求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提高现有体育教育人才的质量和补充高素质体育教育人才是落实学校体育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需要;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是社会体育发展的需要;精通体育管理与经营的体育人才是泉州市体育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社会学理论和文献资料法阐述了高校体育的工作方向、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剖析了高校体育工作存在的不足,并据此构建了高校体育工作的新思路,提出高校体育应重视增强大学生的体育保健意识;重视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思想的教育;强调了高校体育中传授体育锻炼方法、培养体育锻炼能力和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黄琳  邓玉娟 《体育科技》2002,23(2):85-87
如今随着人们的物质与文化水平的提高 ,终身体育已经深入社会家庭。通过体育增进健康、延年益寿 ,已成为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学校是培养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场所 ,而学校体育是连接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的中间环节 ,是培养终身体育的重要阶段。改革现有的学校体育 ,使之成为成人体育的有机联系 ,指导和影响成人体育是终身体育能否实现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学校体育从运动参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方面设定了课程目标。笔者认为:高校体育不仅仅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及健康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等方法,探讨21世纪的高校体育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需要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不断提高,高校体育就是大学生一个不断锻炼、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平台。  相似文献   

18.
对不同地区体育健康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综合比较分析,揭示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健康课程教学存在的不足。结合当前体育课程一些主要理论,提出未来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健康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指出课程教学应强调终身体育和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在教育形式上应逐步向多元化发展,根据大学生的兴趣和社会的需要,通过快乐体育和休闲体育的教育模式,强化教学互动,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9.
加大田径教学改革力度,促进高校体育素质教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学校体育素质教育主要包括生理方面的身体素质、精神方面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体育思想道德、体育丈化与运动行为等3个层级的综合素质教育。为了更好的完成学校体育素质教育任务,必须针对当前学校体育教学严重忽视田径教学内容贯彻实施的现状,加大田径教学的改革力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20.
健康促进与小康社会体育的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现代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健康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体育的健康促进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小康社会体育的发展,要站在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的战略高度,致力于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协调发展,切实提高青少年的健康水平;不断改善体育条件,全面提高城乡居民的健康促进能力;关注运动员的身心健康,弘扬和培育健康向上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