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荀子由于其《正名篇》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位唯名论者.荀子的确认为名与物之间具有"任意性"或约定性,但这种"约定俗成"是建立在客观实际之上的"约定俗成",词语与客观事物间是有联系的.荀子主要持唯实论观点.  相似文献   

2.
<正>通常认为,荀子的“性恶论”思想与孟子的性善论思想相对立,但实际上,二者之间有着不浅的联系,在某种程度上,二者的观点是互通的。通过深入了解可知,荀子的“性恶论”具有独有的特质,值得深入研究。孟、荀人性论的不同点及其互通点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历来被认为是两个绝对对立的思想,产生对立的点在于二者的立论是不一样的。  相似文献   

3.
郭越  郭凯 《中国科技信息》2005,(10B):190-190
“乐”即是“乐”,是荀子的乐教思想,表明音乐能使人精神愉悦,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充满了乐趣。音乐是最善于表现情感的艺术,通过音乐美的形式与内容,使音乐深入人的心灵深处,使人“中心喜悦”,“其进自不能已”。所以,音乐教育既是人的情感教育,在教学中要培养受教者的音乐感知能力,情感体验能力,提高其音乐审美意识和音乐审美能力.在“乐”中“乐”。  相似文献   

4.
倪培森 《知识窗》2006,(1):44-44
“三朋四友”源自民间俗谚。“三朋”本来是指云游八方。四海为家,临时搭篷居住的“三篷”,即放牧的“鸭篷”,打猎的“弓篷”、烧陶(或炭)的“窑篷”。能同从事不同行业的人结交,说明朋友众多。时日一长,“篷”谐音为“朋”。“四友”原指最可靠的四种朋友,即“江湖义友”、“同窗学友”、“知音好友”、“困境难友”。这四种朋友,大都肝胆相照,休戚相关,志趣相投,心灵相通。与“三朋”合用,约定俗成为有固定语义的成语。  相似文献   

5.
王芳娣 《科教文汇》2007,(3X):196-197
名片是涉外、社交场合等与他人交往的窗口,名片的翻译尤其是姓名的翻译会直接影响到涉外交际。姓名的翻译要遵循两个原则:“名从主人原则”和“约定俗成原则”。姓名的翻译应主要采用音译法。本文将主要分析名片翻译中的中文姓名英译方法以及在翻译实践中碰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6.
1986年7月全国软科学研究工作座谈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软科学事业的发展进人了新的阶段。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万里同志在会上作了题为“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的报告,钱学森同志也作了题为“软科学是新兴的科学技术”的报告,这次会议明确了软科学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也确立了“软科学”这一术语在我国“约定俗成”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科学与文化》2009,(6):16-16
压轴,原来是京剧术语。京剧把第一出戏叫做“开锣戏”;第二出叫“早轴”;第三出叫“中轴”;第四出就叫“压轴”;最后一出叫“大轴”。由此可见,“压轴”与“最后”不是一回事。压轴戏是倒数第二出,现在误用倒数第二的“压轴”来称呼倒数第一,不过是约定俗成罢了。  相似文献   

8.
荀子礼治主义思想对汉朝政治的开启意义,许多学者已有精辟的论述。郭沫若说:“汉武以后学术思想虽统于一尊,儒家成为了百家的总汇,而荀子实开其先河。”①牟宗三说:“自汉帝国建立后,中国社会即实现了荀子这个‘礼义之统’的形态。”②但是,对于其中的内在关系,似...  相似文献   

9.
刘玲 《科教文汇》2009,(18):40-40,80
荀子,战国后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诸子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深刻指出了名家学说的“见”和“弊”,在批判各家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各家的一些思想,但总的来说其思想体系基本属于儒家。荀子是先秦时代一个伟大的唯物主义者,其由此派生出的教育思想中含有许多先进而又积极的成分,不仅影响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而又积极的影响,对当今社会的教育仍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和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0.
“乐”即是“乐”,是荀子的乐教思想,表明音乐能使人精神愉悦,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充满了乐趣。音乐是最善于表现情感的艺术,通过音乐美的形式与内容,使音乐深入人的心灵深处,使人“中心喜悦”,“其进自不能已”。所以,音乐教育既是人的情感教育,在教学中要培养受教者的音乐感知能力,情感体验能力,提高其音乐审美意识和音乐审美能力,在“乐”中“乐”。  相似文献   

11.
王鹤睿 《科教文汇》2009,(21):239-239
荀子是我国战国末期的儒学大师,在继承前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各家的长处加以综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性恶论”,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本文对荀子的性恶论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其教育意义及对现当代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刘宁宁 《百科知识》2009,(23):17-17
最近孔宪铎教授和王登峰教授在其《基因与人性》的著作中对动物性和文化性作了较好的解释。人的动物性是由基因和遗传决定的,这符合荀子的性恶论的观点,指的是“性相近”的天性。文化性则是在后天的社会生活中通过习得和训练而获得的,这符合孟子的性善论,指的是“习相远”的习性。  相似文献   

13.
新礼貌运动     
这是一个讲究细节与生活品质的年代,如何把钱包变得鼓胀是件大事。但如何使自己显得有修养则不是一朝一夕即可实现的。曾经的礼仪“守则”也许落伍,或者根本就无法满足你现在的“魅力进修”需求。所以,我们适时地拟出以下一些新礼貌小贴士.让我们彼此间的关系因为知礼而变成氧气般的舒服、融洽。古语说:“三代为官,才知穿衣用餐。”确实,想要在各种场合恰如其分地表现“达礼”气质.与各人学识、经历、成熟度,甚至家世背景息息相关,决非一朝一夕可达成。随着地球村时代的来临,以及国人旅游风潮的日炽,倘能对世界各族群习俗,以及国际间约定俗成的礼仪多加掌握.你一定会散发出一种由内到外、与时俱进的美.起码可降低因不谙异国习惯或国际礼仪而贻笑大方的机率。  相似文献   

14.
孔子、孟子和荀子阐发人生修养问题的基点在于对人性善恶的判断。孔子倾向于性善论.孟子主张性善论.苟子秉持性恶论。然而有趣的是,尽管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不同,他们三位儒家代表人物都对人道德修养前景持乐观态度。孔子教诲:“我欲仁,斯仁至矣”;孟子断言:”人皆可以为尧舜”;苟子笃信:”涂之人可以为禹”。而且,他们都把以道德为内容的修养视为实现人生意义的根本方法。  相似文献   

15.
林劲博 《科教文汇》2020,(10):167-168,176
“性善论”可以说是孟子的各个思想中最具特色、最有创新,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个思想。而它自出现以来就成为了争论的焦点,他和荀子的“性恶论”、告子的“自然人性论”等都形成了交锋,而后世对其的研究更是从未停止。本文将会论述的是在各个时期、各个思想流派眼中的“性善论”特点,重在对历代文献、著作、观点的梳理,同时,笔者也想要表达一下自己对孟子“性善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首先逐一对乌家培引以为据的“一系列有关的产业定义和国内外产业分类实例”进行了剖析,指出他在引用时存在不应有的倾向性,并不能构成“一系列”支持他割裂产业与商品关系的错误论点的论据。接着对产业和产业分类的发展与商品经济的发展的关系作了简要阐述,指出乌家培的产业分类特别是“第三产业”思想,来源于克拉克产业分类思想,而这一产业分类思想在理论上的根本缺陷在于混淆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公益资金与生产资金(或资本)、产业与事业的原则界限,因而用之以分析“信息产业”只能带来认识上的混乱。作者引用国内外材料,指出在信息产业理论上并不存在乌家培所说的“信息产业约定俗成的称谓”。最后简单回答了乌家培所说辩论手法问题。  相似文献   

17.
姚丹 《科教文汇》2008,(14):162-163
音乐美学思想是荀子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荀子在《乐论》中主要论及了音乐的三个方面:首先,他论及了音乐的本质,他肯定了音乐是源于人的感情宣泄的需要,又进一步指出情感的表现必须符合一定的形式,即把音乐等艺术看成是情感与艺术的有机统一;其次,他论及了音乐的审美原则——中和;再次,他论及了音乐的社会功能:一是怡情引导功能,二是政治伦理教化功能。总体看来,荀子在孔子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他的《乐论》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音乐美学专论。因此,可以说儒家音乐美学思想成熟于荀子。  相似文献   

18.
苗连贵 《知识窗》2011,(6):42-42
小时候爱养蚕,外面一见桑枝绽出绿芽,回家赶紧用棉花包蚕籽,贴在胸口孵,睡觉也不离身。刚孵出的蚕宝宝又黑又小,蚂蚁似的,所以又称“蚁蚕”。蚂蚁给人张牙舞爪的感觉,蚕则是温良的,只会趴在桑叶上默默地吃。蚕长大变白后,模样更可爱,荀子《蚕赋》说:“此夫身女好而头马首。”  相似文献   

19.
黄建华 《科教文汇》2014,(7):117-118
儒家美学思想是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一种美学思想。“仁”是儒家美学思想的核心,是关于人生和社会的最高理想,就是要解决如何培养“仁”的心灵,道德品质和人生境界。当代高校对大学生的教育,人文素养的培养是基础,而社会中腐蚀价值观对大学生思想的冲击,使得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需吸取儒家美学思想精髓,净化心灵,提高情操。  相似文献   

20.
音乐美学思想是荀子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荀子在《乐论》中主要论及了音乐的三个方面:首先,他论及了音乐的本质,他肯定了音乐是源于人的感情宣泄的需要,又进一步指出情感的表现必须符合一定的形式,即把音乐等艺术看成是情感与艺术的有机统一;其次,他论及了音乐的审美原则——中和;再次,他论及了音乐的社会功能:一是怡情引导功能,二是政治伦理教化功能。总体看来,荀子在孔子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他的《乐论》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音乐美学专论。因此,可以说儒家音乐美学思想成熟于荀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