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像一只凶猛的猎鹰,不顾一切,随时随地抢抓新闻,也许这是一名好记者的职业生命.可记者却常常面临这样的拷问:当你的介入,增加了别人的负担,打扰了他人正常生活,去还是不去?  相似文献   

2.
詹国枢 《青年记者》2012,(15):16-17
那天,碰到一年轻记者,聊起网络时代的写作,小伙子说,詹总,你认为网络时代与没有网络的时代,写作有差别吗? 我说,有啊,差别大了去了,过去用的是笔,现在用的是电脑嘛. 两人相视,哈哈一笑. 网络时代与非网络时代的写作,到底有些什么不同呢?难道仅仅是写作工具的不同吗? 当然不是.  相似文献   

3.
同一个新闻事件,各媒体报道出来的新闻却有差异,甚至差异很大。同一个新闻事件,别的媒体已报道,还值得再去采访吗?“蹭热点”在理论上说得通吗?遇到突发新闻需要了解全局情况后再发稿吗?这些问题涉及新闻信息的多样性。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新闻信息多样性,从实践经验中总结规律,才能有利于新闻工作。  相似文献   

4.
"给你个发泄的机会。"这是我接到关于"年轻记者的烦恼"选题的前一句话。"年轻记者的烦恼"?我思考了半天,实在想不出就自己而言,做记者的烦恼是什么。其实,这样的一个思考过程令我自己也很不解,平时我不是常常埋怨工作累吗?不是总嚷着工作压力大吗?为什么真要我来回答记者的烦恼是什么的时候,却发现自己不烦也不恼。嘴上喊着烦,但心底里又说不出烦的原因,这是心口不一吗?我百思不得其解。想了又想,就在我要放弃写下去的时候突然茅塞顿开,找到了答案。  相似文献   

5.
新闻人物常常被人们、特别是被记者们评说,然而,却很少听到他们如何评论新闻这个行当和记者们。他们有没有想过,新闻媒介对他们所在之领域的发展有何作用?他们有没有想过,他们希望接触什么样的记者?他们认为新闻工作及记者的采访还有什么可商榷和可改进之处? 80年代,提倡理解。在记者们努力去理解新闻人物,挖掘其经验、思想等等的同时,他们是否感到了被理解?他们理解新闻工作与记者吗? 本刊记者分头到各地采访了几位著名的新闻人物和新闻“热点”单位的负责人,也许,他们的话值得我们作深长思之……  相似文献   

6.
1984年10月5日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章敬通知我,"有紧急任务,在办公室待命"。这是时政记者常有的事,不奇怪。但他不告诉我要去采访什么却使我纳闷。一时间,我也不便多问。我脑子迅速转动着,莫非是叶剑英老帅病危?是去外地吗?过了一会儿,红电话保密机响了,通  相似文献   

7.
在新闻采编业务中,有的记者特别是新记者常常为抓不到好新闻而困惑,当看到别人能够从一件看似普通的事情中挖出新闻来,就反复地问自己,为什么别人能够发现这个新闻而自己却没发现,别人有什么技巧吗?答案是肯定的,这个技巧是新闻敏感.  相似文献   

8.
你见过日本侵略侵略中国的军用地图吗?你知道日本侵略怎样用空头的军用钱币和战时国债掠夺中国财物的吗?你想了解日本侵略是如何大肆宣扬他们的侵略罪行的吗?你希望再次重温日本侵略被押上历史审判台时的狼狈相吗……这里,有一批珍贵的字和图片资料.将如实地告诉你这段真实却残酷的历史。在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日,让我们走进这位———  相似文献   

9.
在韩国、日本的主要商业街上,常常会看到不少人正拿着照相手机拍街上的户外海报或商家门口的广告.他们是在拍照吗?不,他们是用手机拍下二维条码,然后上网连接到条形码设定的网页.  相似文献   

10.
《新闻三昧》2013,(6):72
1.在路上走时,只要一看到镜子,就会去照一照? 会→2题 不会→5题 2.和朋友去喝咖啡,都坚持各付各的? 是→6题 不是→3题 3.你有自信能和外国人交谈愉快? 有→8题 没有→7题 4.你很在意别人看你的眼光? 在意→A型 不在意→B型 5.你常常出国去? 常常→9题 不常→12题 6.用三根火柴做出一个图案,你会选哪一个? 三根平行排列(类似汉字的"三")→10题 三根交差排列(类似数学符号的不等于)→3题.  相似文献   

11.
假设对路上的行人做个民意调查:“你去过博物馆吗?去过图书馆吗?”回答十之八九是肯定的。但倘若问题改成:“你去过档案馆吗?”十又有九会否定。也许这样的假想缺乏学术的严谨,但却具有一定的客观性,真实地反映出了我国档案部门在同类文化事业单位中所处的尴尬境遇。《2000年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一文中指出,截止2000年末,全国共有艺术表演团体2622个,公共图书馆2769个,博物馆1373个,档案馆3816个。从数据中不难看出,档案馆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与其数量尚不匹配,同其他文化事业机构相较仍有不小的弱势。我们虽然在数量上、覆盖面上占有绝对的…  相似文献   

12.
航测古兰陵     
机翼底下,真是抱犊崮山区吗?它的神秘哪里去啦?凶险哪里去啦?奇伟哪里去啦?去年秋天,我曾携子来到这里,用了一天的时间,也没登上刀砍斧劈的崮顶,没能体味一下本世纪二十年代制造了"民国第一案"的孙美瑶雄踞君山的潇洒.  相似文献   

13.
正我已经活了一辈子,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走到人生边上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边缘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经活了一辈子,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向前看呢,我再往前去,就什么都没有了吗?当然,我的躯体火化了,没有了,我的灵魂呢?灵魂也没有了吗?有人说,灵魂来处来,去处去。哪儿来的?又回哪儿去呢?说这话的,是意味着灵魂是上帝给的,死了又回到上帝那儿去。可是上帝存在吗?灵魂不死吗?  相似文献   

14.
有一位年轻记者问一位老记者:“我们能用电话采访吗?为什么领导上总强调不要用电话采访呢?”这位年轻同志提出这个问题,是觉得用电话采访效率高。新闻不是要讲时效吗?为什么有现代化的工具不用呢? 应该承认,电话采访我们有时也是要用的。1986年夏天,一辆载着60名北京游客的大旅游车在去五台山的路上翻入深沟。新华社山西分社得到这个消息,觉得这件恶性事故应马  相似文献   

15.
<正>如果你是一个消费者,则可能面对这些问题:常常为不知道上哪里吃饭而发愁;想和朋友一起去KTV,却不知道附近KTV的情况;想在自家小区附近找找干洗店、宠物医院、小型超市……却不知怎么办。当你想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通常是通过什么来查询呢?打电话给朋友?查询黄页?上网搜索?……但是如果你想随时随地地去查询和搜索,上述这些方法就未必适合了。在移动互联时代,只要你是手机用户,编辑任何问题发送到一个固定代码,就可以获得精确的查询结果,这就是移  相似文献   

16.
“写什么?”“怎么写?”对于记者而言,找个新闻线索或许不难,但找到有价值的线索,尤其是能冲击好新闻的线索,却并没那么容易。别着急,静下心来,按照“四力”要求,用双脚去探索、用慧眼去观察、用头脑去思考、用文笔去润泽,常对手头线索过过筛子,看看新不新鲜、有没有价值,习惯成自然,好的新闻线索就不会漏掉。  相似文献   

17.
媒体与采访对象之间,可以用金钱交换新闻线索吗?要回答这一问题,还必须从法律的角度去解剖媒体。  相似文献   

18.
编辑与研究     
年轻的编辑,常常感叹:我们难道只是编稿、发稿,不可以搞点研究吗? 是的,编辑应该搞点研究,而且是越多越好,越深越好。 可是,编辑研究什么?编辑的研究与科学的研究相同吗?我以为两者的研究有联系,也有区别。  相似文献   

19.
新闻是用手写的吗?回答似乎应该是肯定的,难道还有用脚“写”新闻的不成?然而,朋友,日本有一位新闻学的学者却确实说过:“新闻是用脚写的。”在新闻界中,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最好的记者足用脚走出来的。”用手写,无非是遣词造句,妙笔生花;用脚  相似文献   

20.
如果将一瓢水倒进桶里,再用瓢去舀水,能舀出一瓢水吗?当然不能。如果将桶里装满水,然后再用瓢去舀水,会怎么样呢?你很容易就能舀出一瓢水来。深水不响,响水不深。作为一名称职的新闻工作者,一生不懈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