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创作心理学理论认为作家的创作动机很大程度上源于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痛苦体验,现世中的人生缺失感构成了创作的缺乏性动机。“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传奇佳作《桃花扇》,浸满了悲凉哀伤的情绪,这正是出自孔尚任本人儒家理想的幻灭和难以解脱的兴亡感慨。本文试从《桃花扇》的结局安排入手,结合孔尚任儒家理想由追求到冷漠直至幻灭的心理历程,分析《桃花扇》的缺乏性创作动机。  相似文献   

2.
侯方域是《桃花扇》所塑造的男主人公形象。通过艺术典型侯方域来考察孔尚任对历史人物的改造,这些改造反映了孔尚任抨击权奸、谴责福王的政治思想和对复社文人褒中见贬的政治态度,并表达了他归隐的愿望,体现了《桃花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3.
孔尚任《桃花扇》传奇在"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表层面上,深刻展示了以儒家理想为核心的封建政治理想、人生理想、爱情理想走向破灭的悲剧过程,并借此传达出既伤感又无奈,既清醒又困惑的悲剧意识。在剧作家的理念世界里,明清易代不是一般的朝代更迭,而是带有封建末世的意味;《桃花扇》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展示明朝走向衰落和覆亡的同时,又不自觉地透露出封建制度气数将尽的信息,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走向崩溃的契机和征兆,为我们展现了大厦将倾、独木难支的历史混乱局面。  相似文献   

4.
“南朝兴亡”,“系之桃花扇底”(孔尚任《桃花扇本末》)。侯方域、李香君劫后重逢喜出望外,却被道士张瑶星(贯串全剧经线的人物)厉声喝断:“呵呸!两个痴虫,你看国在那里?家在那里?君在那里?父在那里?偏是这点花月情根,割他不断么!”侯、李“冷汗淋漓,如梦初醒”(《人道》),心灰意冷皈依道教。——《人道》是全剧  相似文献   

5.
孔尚任的《桃花扇》是经过十年的辛勤劳动,三易其稿,于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完成的。这部伟大的剧作,由于它具有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内容、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很快流传开来。孔尚任在《桃花扇》的《小识》、《本末》中,将写作和流传的最初情况作了记载,他说:“《桃花扇》成,王公荐绅,莫不借钞,  相似文献   

6.
《哀江南》一课选自清代戏剧家孔尚任著名历史剧《桃花扇》。它为苏昆生所唱,曲词通过他在南明灭亡后重游南京所见的凄凉景象,话兴亡之感,抒亡国之恨,表达了强烈的故国哀思。  相似文献   

7.
《桃花扇》是孔尚任通过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来反映南明一代兴亡的历史剧。针对"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这个主题,从《桃花扇》的艺术结构和创造方法这两个方面来看作者的艺术构思。  相似文献   

8.
从李渔的戏曲理论出发,以孔尚任的《桃花扇》为例,对"传奇"的界定,《桃花扇》的结构、语言等方面作了一定的分析研究。两相映照,在肯定李渔戏曲理论的同时,也进一步阐释了孔尚任《桃花扇》的成功。  相似文献   

9.
《桃花扇》是一部"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作品,但作者孔尚任却选取了"名士与名妓"模式来表现这一严肃的历史主题。不论是从文学表现传统,作者与明遗民交往,还是作者本身对士大夫阶层的反思与对小人物的关注等方面,都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孔尚任选取"名士与名妓"模式写兴亡之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清兵在山东的杀戮在幼年孔尚任心中留下了阴影;孔的父亲的言传身教、族兄所讲的血染诗扇的故事唤起了他的民族情感;各地反清斗争的此起彼伏、任职淮海期间的所见所闻滋长了他的反清情绪;儒家“仁政”、“爱民”、“夷夏之防”思想促使他反清,而作为清朝臣子,他又必须忠于清帝,又不能反清,这一矛盾使他的人格处于分裂状态。孔尚任不满“现实自我”,在《桃花扇》中,他分裂的人格合一于理想,化身于老赞礼等爱国者形象之中。  相似文献   

11.
李香君,又名李香,南京人,为秣陵教坊名妓,秦淮八艳之一。自孔尚任的《桃花扇》于1699年问世后,李香君遂闻名于世。然传奇终究是传奇,作为一部文艺作品,作者虽说“实录”,但在创作过程中难免因需要进行虚构加工。因此,通过对现有文献略加考辨,可以还原《桃花扇》中一部分史实,如李香君缘何名盛于秦淮、与侯方域结识时间、李香君之高义与气节,从而认识一个历史中的李香君。  相似文献   

12.
孔尚任罢官的时间,孔继汾,容肇祖认为在康熙三十八年秋天,汪蔚林先生认为在三十九年上已(三月三日)之后,袁世硕先生认为在三十九年送春之时,并确指为三月乙卯(初十日),考察孔尚任诗作为有关文献。  相似文献   

13.
张伯端以道教内丹心性理论阐发《老子》,把老子思想落实在具体的炼养实践之中。其由命而性而心的修道理论,既是他在新的历史时期对《老子》的一次重新理解和运用,也是他融会三教思想的理论成果。张伯端的老学思想,充分反映了道教哲学发展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道教对盛唐社会的影响,从盛唐诗人的创作思想、题材选择、审美追求等层面进行分析,论述盛唐山水隐逸诗人从道家得到的理念支撑与精神追求,以及在道教文化的渗透与影响下,盛唐山水隐逸诗所表现出的清新自然的审美趣味和奇特非凡的想象以及诗人诗心的真性与自然真美的融合。  相似文献   

15.
唐代是道教发展的重要时期。唐政府对道教实行了有效的控制与管理,制定了各种各样的管理制度和措施,除了实行度牒制度和道籍制度外,还以世谷礼法来约束道教,体现了道俗结合、世俗礼法高于并统摄教内法规的管理特征。  相似文献   

16.
古往今来,道教与传统农业关系一直十分密切.道教继承并发扬道家的重农传统,视务农为修道的一种方式,主张农道双修,历史上曾出现不少高道论农的局面,产生不少道家农书.道教仪式的举行、崇拜的对象、使用的供品乃至仪式中的禁忌和服食均与农业密切相关.同时,各地的农业生产和经营也不同程度地受到道家、道教思想的渗透与影响.在道教法术中也蕴含一些农业科学技术思想的"合理内核".  相似文献   

17.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它既有着与世界其它宗教文化的相似性,更烙上了深刻的民族文化的痕迹。道教倡导的以修性养生为根本的炼养途径与它的以神仙信仰为宗旨的宗教教义是一个不可调和的文化存在,正是这种不可调和性,最终导致它的内容与形式分崩离析,道教的演变过程也就是扬弃其宗教外衣和产生以中华武术为主的中华养生理论的过程。武当道教文化的特色便是道教的历史归途。  相似文献   

18.
论诗哲杜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甫的诗歌对社会、人生、自然、宇宙的哲理表现,达到了中国诗歌史上前所未有的广度与深度。杜诗中的哲理,有以议论和警句的形式表现的,更多是寄寓在对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物象与事象的生动描绘之中。这些作品是诗情、画意与理趣三者完美的结合。大变动的时代背景、杜甫以儒为主兼收佛道的思想、颠沛流离的人生体验,以及他对曲尽物理的自觉追求,是杜诗丰富深刻的哲理意蕴生成的原因。杜甫哲理诗对宋诗理趣的形成有巨大的影响,是宋诗理趣的开山祖师。  相似文献   

19.
老子哲学是政治哲学。老子所关注的对象是社会,而不是自然界。老子的政治哲学包括反对智慧和仁义,无为而治,谨慎地对待战争,主张国与国之间的谦下和友好,“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等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