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文章认为,《诗经》中的“文”作为“文德”之义,是周人的创造,有特定的内涵:是天所不包的伟大精神和襟怀,是人的品德的最高境界。“文”起源于“赋”,其中有远古宗教色彩,同时也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二者是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发生和发展深厚的人文精神的土壤。  相似文献   

2.
论嵇康《声无哀乐论》关于"和"的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和"是中华民族所信奉的生命哲学与艺术哲学的核心所在,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达到的境界也不同.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一文从本体论、二元论和自然论上提出了与传统所论之"和"截然不同的关于音乐的本质--"和"的思想,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具有创新和开拓价值.  相似文献   

3.
中国深厚的传记文化积淀是中国现代传记文学赖以生成的土壤根基.<春秋>的编年体叙述和"春秋笔法"、"微言大义"等修辞性叙事方法,<战国策>的虚构性,<晏子春秋>的戏剧性,<史记>的情感色彩等对现代传记文学都有所启迪.唐宋时期的自传或自嘲自适,或讥世抒怀,对现代的自传文学创作也有重要的影响.明、清之后,中国传记文学逐渐从依附于史转向独立于文.另外,刘勰、刘知几、章学诚等有关传记创作的论述是中国传统传记文学的理论资源.上述这些后来都成为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的民族文化烙印.  相似文献   

4.
说"九州"     
<尚书·禹贡>、<尔雅·释地>、<帝王世纪>、<吕氏春秋>等古籍中所载"九州"各有差异,但从中可见"九州"已为今中国之绝大部分地区.考察这一记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由于句子类型的转变及句法结构的词汇化共同作用而最终导致"所以"从词组向因果连词的过渡;同时在<春秋左传>中并非所有的"是以"都是介宾结构"以是"的倒文,连词"是以"在<春秋左传>中已以固定词组表示一种新的意义,逐渐与位置的前置没有词序上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有、无"是中国哲学史上老子首创的一对哲学范畴.关于"有、无",历来是见仁见智,众说纷纭.韩东育先生曾著文<"有"是"有限","无"是"无极">.本文认为,"有、无"属实体范畴,"有限、无限"为属性范畴,韩先生犯了"属性范畴实体化"式的错误,故与之商榷.  相似文献   

7.
十证"伶玄"     
<飞燕外传>,汉·伶玄撰,堪称中国古代艳情小说的开山之作,对<源氏物语>和<金瓶梅>都产生过一定的影响;然而后世却一直将其打入"伪书"的冷宫,笔者从与作者、作品有关的十个方面进行考证,结论是作者确系汉人,作品确系汉作.  相似文献   

8.
把<红楼梦>第四回或"护官符"认定为<红楼梦>一书的"总纲"是"左"的文艺思想的产物,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在"红学"研究上的反映.这种"左"的观点目前仍有影响,应给予拔乱反正.<红楼梦>前五回是全书的"引子"部分,对全书起"提纲挈领"的作用.其中第五回,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观看"金陵十二钗"的"判词"并聆听<红楼梦>"仙曲"对书中主要人物的性格、遭遇和归宿以及全书的基本情节和结局作出总体安排.因此,<红楼梦>中第五回应为全书的"总纲".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道德底蕴深厚、源远流长.<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顺应时代发展,应运而生.在当今社会,"修身为本"仍然是公民道德塑造的发端,"德教为先"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必由之路,使全体公民"学会关心"是公民道德建设的最初切入点.同时要因人而异,既要循序渐进,又要高屋建瓴.  相似文献   

10.
"乎"字是<马氏文通>介字卷和助字卷论述最为详尽虚字之一.介字"乎"有表比较、介引转词、表示受动等功能,助字"乎"既可助句,也可助字.对"乎"的研究是<文通>虚词研究的一个重要成就.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3.
稍微和略微     
程度副词“稍微”和“略微”的意义基本相同,《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都用二者互释.《现代汉语虚词例释》里也解释说二者的意义和用法基本相同.实际上,二者在语义上和动词的选择上都存在差别.通过对这两个词作深度的比较对照,从三个平面的角度来探讨这两个词的异同。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英语语法中,语法学家从逻辑意义的角度将“分句”分为“限定分句”和“非限定分句”,这样“分句”的下住概念“非限定分句”的所指外延包括传统语法的“词和词组”等结构;从句法功能上讲。“短语”可由一个“词素”或几个单词构成的“词组”或“分句”来充当。因此,“短语”的所指外廷涵盖了从句法角度定义的“分句”的外延,“短语”是小于“句子”但大于或等于“分句”的语法单位,即“句子”〉“短语”≥“分句”。  相似文献   

15.
"不会不"和"一定"的情态义与主语人称密切相关。主语是第一人称时,"不会不"和"一定"一般表示道义情态[保证],但"不会不"也可表示认识情态[盖然]。主语是第二、三人称时,"一定"一般表示认识情态[必然],"不会不"表示认识情态[盖然],但主语是第三人称时,"一定"有时也可表示道义情态[要求]。句法方面,"一定"能跟述补短语搭配,而"不会不"不能,原因在于"不会不"的双重否定结构特点。句子类型方面,"不会不"出现在假设句中,经常表示委婉的请求或者问询,在疑问句中,"不会不"表示委婉的揣度或问询,而"一定"则没有这些语用特点。  相似文献   

16.
教育要提倡生态学,而教育生态学的核心思想是互动,但不少教师和学生对此深感困惑,误以为给学生提问就是互动。提问和互动都有其深刻的理论基础,也有相应的教学模式,但真正的互动有多种形式,提问只是其中一种单边的互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认识两者的不同,增进对互动的理解,学会灵活运用多种互动模式。  相似文献   

17.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江总书记提出了许多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论述,构成了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理论的新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建设理论的创新。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作品<野草>晦涩难懂,其原因并非只是外在社会环境的残酷所致,而是有着更为重要的语言学原因:鲁迅深切体悟到了语言的困境,为了突破困境,他不得不寻求新的言说方式,采用沉默、话语的正反并置和象征三种表达策略辗转在"说"与"不说"之间.  相似文献   

19.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20.
"农校对接"供应链接模式发展前景广阔,积极有效地促进了农校双方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基于"农校对接"多赢模式的释读与运行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困境分析,提出"农校对接"模式良性循环发展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