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是中日著名的文学家巴金和岛崎藤村的同名小说,是两部家族叙事的经典作品。分别描写了中日传统家族的败落历史。因为中日文化的差异和时代背景的不同,艺术的手法、个人的经历的迥异,造成了两部同名小说的封建家族的文化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显著的不同点。两部小说都以家族关系和婚姻情况为叙事的轴线。巴金的《家》,婚姻的故事成为整个大家族败落的纵向条件和追求个性的解放。岛崎藤村的《家》,婚姻的悲剧促使家族溃散的病症和默默承受的苦果。巴金的《家》着重描写了家族长幼之间、兄弟之间的明争暗斗。岛崎藤村的《家》重点描绘了家族兄弟间,在"负欠"的观念下,相互帮助或者争斗,都把整个家族推向了败落的结局。  相似文献   

2.
家族小说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有许多写作家族小说的作家,其中巴金写作的家族小说有着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其作品的主旨意在对"五四"文学传统中理想主义、现实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发扬。以巴金"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为切入点,从作品的叙事对象,从作者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进行分析;再次是叙事语言,分析语言的艺术特色和在文本中的具体体现;总结巴金家族小说独特的叙事特色。  相似文献   

3.
张小钢 《英语辅导》2008,(6):145-147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辛格的杰作《肖霞》是以两次世界大战为背景,反映现代荒原社会的堕落,为正在消失的犹太古风唱的一曲挽歌。犹太人的孤独感、异化感和失落感是现代人在受到全球化文化冲击下普遍的心灵之痛。研究犹太文学与文化的现状有助于我们加深对西方及自身文化的理解,为创造出全新的华夏文化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具有"人民作家"美誉的文学巨匠巴金,于上世纪30年代创作了"激流三部曲",《家》是其中的第一部,作品以19世纪20世纪初的中国四川成都为写作背景,真实再现了封建地主家族高公馆的兴衰历史。《家》中的高公馆是中国封建社会和封建家族制度的缩影。整部作品贯穿了"出走"与"回归"两条线。  相似文献   

5.
巴金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他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和散文,而《家》是他创作中影响最大的一都长篇小说。 《家》具有鲜明的反封建主题。它是一都正在崩溃中的封建大家庭的全部悲欢离合史,宣告着一个不合理的制度的死刑。作者怀着为“一代青年呼吁,为那无数的无名牺牲者喊冤”的愤怒心情,对整个制度,整个礼教,整个迷信,叫出“我控诉”!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 ,在同是四川作家的郭沫若、沙汀、李人等作家中 ,出身于封建大家庭而又成为“文坛巨子”的巴金 ,可说是最关注和表现家族式家庭亲情的一位作家了。巴金曾经说到 ,他对于自己的作品 ,最喜欢的是《家》、《春》、《秋》 ,还有《憩园》和《寒祖》。这些以家族和家庭为题材的小说写作的时间下限于 194 6年 ,可见巴金这位世纪老人至少有半个世纪沉浸在家庭亲情的题材中。而对于他的生活 ,这种亲情更是贯穿在始终的。在处理这些题材对待这种生活时 ,他时时充满着矛盾 ,经受着“挖心”的痛苦。如爱与恨的矛盾 ,对家庭罪恶的理性…  相似文献   

7.
巴金和岛崎藤村的同名小说《家》既是中日现代家族小说的代表性作品,也是中日家族文化的典范性文本。对“家”中的人伦秩序、父业子承、价值理想三个方面进行比较,以阐明中日家族文化和家族叙事的异同。  相似文献   

8.
新文学小说是以揭露封建家族罪恶的《狂人日记》为开端的。由于许多投身于新文学运动的作家,带着一种刚刚摆脱旧家庭樊笼束缚的轻松感急切地扑向社会,视野的豁然开阔带来的新鲜感受,使他们没有回过头来用笔对他们最为熟悉的封建家庭作出全面解剖,所以,长时间内,封建家庭在新文学中最鲜明的影象,仍是鲁迅揭开新文学运动序幕时,同时揭开的迫害了“狂人”的封建家族的那一隅。直到1931年,文坛上才出现了新文学中第二部揭露封建家族罪恶的力作——巴金的《家》。《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鲁迅),《家》则集中暴露了封建道学特别是封建孝道的残酷性、虚伪性和反动性,并对它进行了无情的控诉和批判。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文学大师巴金的小说《家》与日本近代自然主义作家岛崎藤村的同名小说《家》在中日文学史上分别占有重要地位。两部作品在相同题材和主题背后,隐藏着同中有异的文化结构。两位作家虽采用了不同的表现方法,但都从自传体角度阐释了封建家族制度的罪恶与根源,揭示了封建家族制度必然走向灭亡的命运,表现出不同的文化形态和内涵。巴金的《家》承载着儒家文化的精髓,岛崎藤村的《家》则包含着神道与儒教相融合的多元文化的神韵。  相似文献   

10.
《家》是巴金先生《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这部长篇小说向世人展现了20世纪20年代的激荡中国的背景下,封建文化与新思想碰撞的故事。这部作品充分展现了旧社会高氏家族一代人在封建思想、礼教制度的影响下,其性格被压抑、爱情被束缚、不敢反抗的悲剧。侧面展现了旧社会部分民众对封建礼教的拥护,对享乐主义的宣泄,对部分国人利己主义的不耻。但同时,作品人物三弟高觉慧受到五四运动新思想的影响,内心逐渐觉醒。印证了新思想、新文化必将战胜旧制度,社会会不断进步,人们终将会冲破枷锁迈向自由。运用文献资料法,对《家》中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展开分析,探究两种文化间的冲突,了解该时代的特征,分析何种内因、外因让家族文化走向衰亡。  相似文献   

11.
中国作家巴金的《家》与日本作家岛崎藤村的《家》都是以“家族”为题材的小说。它们表现了共同的主题:家的衰败与人的发现。但由于二者在家族文化的建构与家族继承关系,以及烟酒文化对人物的塑造方面的不同处置,因而两部作品表现出不同的文化形态和内涵,即儒家文化与多重结构的杂种文化。  相似文献   

12.
曹禺的《北京人》一直被认为是其巅峰之作和“炉火纯青”之作。在经过了80年的时间考验后,依然是一部公认的经典剧作。这部剧作具有一种勒内·吉拉尔所说的“摹仿性竞争”,也体现了东方化的美学特征。像《雷雨》《原野》中传统的中国元素一样,在《北京人》中,更有一种为中国封建文化奏唱挽歌的意味,这种挽歌是通过舞台的氛围来渲染的。在《北京人》中,显示出的道具和布景如曾文清的鸽子、字画等,最为完备。本文试图在重读经典的背景下来分析曹禺的《北京人》。  相似文献   

13.
面对当下中国的社会转型和在现代化语境下乡村与城市、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冲突,贾平凹敏锐而深刘地反映了乡土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发展到今天所发生的裂变,以凝重的笔触写透了当下农民生命与生存的悲凉,对即将消失的乡村世界和文化形态唱了一曲不尽的挽歌,从中传迭出现代人精神无处扎根的感伤与茫然以及失去精神家园的焦虑。《秦腔》表达了作家拳拳的乡土之情和深沉的忧患意识, 也展示出作家在艺术上的新的探索和努力。  相似文献   

14.
文章认为身仕乱朝与贫病交加是鲍照挽歌创作的现实及心理根源;鲍照好作挽歌,喜拟民间流行的挽歌曲调,这是诗人对随时及身的死亡忧惧的排遣方式。《松柏》、《代蒿里行》、《代挽歌》等长逝辞是诗人为其随时踏上漫漫黄泉路而唱的一曲曲寂寂哀歌。  相似文献   

15.
巴金与张爱玲把艺术光圈聚焦封建旧式家族,两位作家在分别解构家的内核时,其创作风格各有不同,充溢在巴金家的创作中是深沉的忧郁,而张爱玲书写中家的基调则是无边的苍凉。二位作家共同为那些远离时代的大家族人们留下了一张极为珍贵的历史照片,这张照片,在中国文化的变迁史上,将具有纪念过去的永久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断魂枪》是老舍先生的一篇优秀作品,在这篇作品中渗透着老舍创作中的强烈的民族文化意识,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老舍先生对民族文化中的精细、含蓄、韵致的美非常欣赏和挚爱,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这种精细、含蓄、韵致的美正在逐步的消失。老舍先生对这种美的丧失既充满了哀怨又无可奈何。《断魂枪》是为传统文化中这种美的丧失唱的一曲缠绵、哀怨的挽歌。作者试图从《断魂枪》的取材、人物形象、语言等方面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17.
家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的产物。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作为社会的基本群体,它在社会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大多数历史文化学者看来,家在社会生活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和巨大影响是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一个极其显明的特征。在这个意义上,我想著名作家巴金以《家》命名的小说恐怕就不只具有偶然的意义。他曾经论及,想通过一个家庭“特殊的历史“写出”一般的封建大家庭的历史”。抑或在巴金的意识深处,家已不仅仅意味着一个历史的生活世界,它已经成了一个历史文化符号,一个象征。它来自于作家本人对现实生活的细致观察以及对近现代中国社会历史文化变动的深刻把握。从这个意义看,《家》的意义不只在于它对生活真实的高度概括,尤在于它所具有的文化象征意义。 家,这个名词,有两层基本含义。其一指“由婚姻和亲子关系联系在一起的,在经济上有共同利益的、同居的人们共同体”。或者说,它“是个亲子所构成的生育社群”。家的基本结构是父母儿女三角。沿着这个基本结构指示的方向向外推扩,就得到了家的第两层含义,即指包括高、曾、祖、父、子、孙、曾孙等数代人在内的血亲集团——家族。在家族中,除了父子、兄弟、夫妻这些基本的人伦关系之外,还有婆媳、叔嫂、堂兄弟、堂姐妹等姻亲关系。为了维持家  相似文献   

18.
家族,一直是现代作家所迷恋的一个文学母题,既是现代作家情感的家园,又是精神的牢笼。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就选择了“意在暴露家庭制度和礼教的弊害”作为现代启蒙的言说开端。随后,《家》、《春》、《秋》(巴金)、《财主底儿女们》(上部)(路翎)、《金锁记》(张爱玲)、《四世同堂》(老舍)等经典力作的陆续面世,使家族小说跻身于现代文学史的显赫叙事群体。  相似文献   

19.
挽歌《蒿里》从东齐俗谣到乐府礼乐形态的转变,这一过程的实现既是汉代礼乐建设行为的主动赋予,同时也依赖于它本身所具有的挽歌文化内涵.古礼制规定士大夫、庶人葬不得起坟或植树,现实中坟冢累累、野草蔓连的墓地景象,即田横门人所唱“聚敛魂魄”的“蒿里”.汉武帝时致力于礼乐建设,田横门人的挽歌采入乐府,为区别死者的身份等级,由李延年分为两曲,规定将《蒿里》用于平民葬仪,可见《蒿里》自身内涵与汉代礼乐文化之间的内在关联性是《蒿里》进入官方礼乐形态的关键因素,经由礼乐文化功能的实现开启挽歌音乐发展的序幕,进一步确立它在乐府挽歌传统中的地位.挽歌《蒿里》足以启示我们对乐府诗的传承与确认机制及其实践路径的相关思考.后世游离了《蒿里》产生的具体文化语境,以“高里”、“下里”视同“蒿里”,事实上,“下里”指下层百姓所居的“贫乡贱里”,“下里物”指民间出产的殡葬用品,先秦楚国流行的《下里》之曲指民间俗谣.至于汉武帝封禅所至的泰山支脉“高里”山,确实与田横挽歌《蒿里》无关.  相似文献   

20.
巴金的《家》,通过演绎三个年轻女性的悲剧命运,深刻揭露了传统专制制度和伦理道德等毁灭人性的罪恶。生活在"五四"时代,巴金深受新文化的洗礼,并吸收了西方文化丰富的营养。但是,像巴金这样一位在典型的封建大家庭中成长起来的作家,还是无法摆脱传统文化的影响。本文主要通过研究《家》中古典意象梅花与小说三位女性之间的内在关联,窥探巴金骨髓里融渗的传统文化,突显巴金本人"传统"与"反传统"的矛盾冲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