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材分析《降落伞的研究》是河北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空气》单元中《纸飞翼》的拓展部分,是在学生认识了空气的一些性质后,进一步让学生了解人类对空气性质的利用,进一步证明空气的存在。学生分析学生对纸飞翼在空气中的飞行表演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知道改变一定的条件,肯定会影响纸飞翼的下落速度,但如何利用空气的性质为人类服务,他们想得很少、做得更少。提出要他们研究降落伞,学生学习热情很高。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目标:通过设计、制作和玩降落伞等系列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用不同的方式控制实验条件进行实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  相似文献   

2.
《空气占据空间》教学设计石家庄市中华大街学校刘荣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二年级时我们学习了《空气》这一课,谁来说说空气是什么样的物体?你知道哪些地方有空气?这节课,我们要在掌握了空气的上述性质的基础上,学习研究空气的另一条性质,这条性质需要通过同学们观...  相似文献   

3.
《空气》一课是义务教材(人教社版)第四册第一单元内容。本课是在指导学生学习水的性质基础上,通过实验方法去认识空气的存在,建立气体概念和研究空气的性质。通过空气性质的学习,将为风的成因、空气湿度、空气成分、空气热胀冷缩等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4.
《氧气和氧化》一节是《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空气与生命》第二节的内容,本节内容要求学生学会观察和描述化学反应中的现象,注意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变化。氧气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氧气是空气的组成气体之一,他们知道动植物呼吸都需要氧气,这些氧气一般来自空气,它与我们始终是直接接触的。但是很少有学生认识氧气的性质,  相似文献   

5.
《怎样认识物体(二)——空气》(第一册第三课)是继教学“水”之后,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进一步认识物体的一课。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认识空气的存在和它的基本性质,从而培养他们用实验手段和对比的方法认识物体的能力。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进行观察,认识空气的存在。其中,引导学生由观察和实验得到的现象,证明空气的存在和概括它的基本性质,是教学的难点。这一课我打算这样进行: 一、本课是观察实验课,通过实验证明空气确实存在,而且充满整个空间。然后,与水作比较,结合日常生活中的感受,认识空气的性质。所以,整个教学任务分“证明空气的存在”和“归纳空气的性质”两个阶段完成。教学时间两课时。  相似文献   

6.
一、说大纲《空气的成分》是在低年级学生学习空气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 ,知识进一步的深化。大纲要求指导学生知道空气不是一种单纯的气体 ,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模拟实验能力、动手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能根据空气中混合物的性质差异分析空气的成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情趣 ,独立思考 ,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把学得的知识 ,转化为技能。二、说教材根据大纲 ,根据教材的内容 ,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认识燃烧需要消耗一部分空气 ;2 知道空气中 ,一种气体能支…  相似文献   

7.
复习不应仅仅对所学知识进行一次机械的复述,而应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能力,开拓学生智力。因此,我在组织学生复习《自然》第四册时,采用了下面三种方法。 1.再次实验。如,在《自然》第四册中,实验课的比例几乎占二分之一。许多基础知识,如机械的作用、金属的共同性质、空气的成分和性质等,都要求学生自己通过实验、讨论后获得。期终复习时,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我不是把讲课时得出的结论重新抄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让学生再次做实验来回忆所学知识。如,复习“空气的成分及其性质”这一单元,我指定一名学生利用讲台上准备  相似文献   

8.
史国栋 《江苏教育》2008,(18):55-56
“空气有质量”是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空气占据空间》中的一部分内容,这部分要求学生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认识不易直接感知的空气性质之一——空气有质量,培养学生细心实验、注重证据、认真思考的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9.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一节说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节是学生系统地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的起始课。从教材的体系看,它是小学学习《空气与燃烧》得出空气中有氧气,氧气能使物质燃烧得更旺,初一《呼吸作用》等知识的延续和深化,又是以后学习氢气、二氧化碳等元素和化合物的基础,所以从体系看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从研究方法看,它对以后研究其他元素和化合物性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怎样认识物体(二)——空气》,属观察实验课。本节课的教学,应使学生认识到空气的存在,了解空气的基本性质,学会用比较和实验的方法,认识空气及其他物体,并加深对世界物质性的认识;知道世界上的物质有多种多样,空气是其中一类看不见的物质。由于本课是初次指导学生用实验方法和比较方法认识物体,实验能力又是自然教学中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所以,指导学生使用实验手段认识空气,是教学的第一个重点。教学的第二个重点,则是引导学生认识空气的基本性质。其中,引导学生把实验中感知到的现象,概括为物体的性质,并正确、系统地进行描述,是教学的难点。  相似文献   

11.
空气有气味吗?当然没有了,教材上明确地写着,空气是没有气味的气体。但这个勿庸置疑的答案,竟然被一个二年级学生颠覆了。那是一节自然课上发生的事。那节课讲的是《空气的性质》。当问及空气气味的时候,教师让学生闻身边的空气。一个学生闻了水槽里  相似文献   

12.
敢于言败     
高乃定 《师道》2004,(5):26-26
教学人教版自然第十册第七课《二氧化碳的性质》时,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认识了二氧化碳的性质: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气体,它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在认识到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时候,学生把澄清的石灰水倒人装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振荡过后  相似文献   

13.
《氧气和氧化》一节是《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空气与生命》第二节的内容,本节内容要求学生学会观察和描述化学反应中的现象,注意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变化。氧气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氧气是空气的组成气体之一,他们知道动植物呼吸都需要氧气,这些氧气一般来自空气,它与我们始终是直接接触的。但是很少有学生认识氧气的性质,特别是氧气的化学性质,因为他们没有留意或关注过氧气的这些应用。这使得他们对氧气的感觉是既熟悉又陌生。不过,教材是在前一节《空气》中氧气的利用后,引出氧气的物理  相似文献   

14.
《空气的污染和保护》在课堂上只能让学生认识—些有关空气污染的知识,只有通过课后调查,让学生力所能及地了解当地空气污染程度,才能使他们进一步理解所  相似文献   

15.
义务教育自然教材“空气”单元,是这一册教材的第二单元,也是学生进入高年级段学习空气知识的第一单元。这一单元包括第5课“热空气”、第6课“风”、第7课“风的观测”三课。关于空气的知识,学生在低年级知道了空气的物理性质(空气是透明的、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气体),我们的周围到处有空气;知道了风这种自然现象以及风有力量的知识。在中年级,又知道了空气的热胀冷缩的性质,还知道了大气压力的知识。这一单元,就是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热空气的性质、风的成因,并学习有关风的观测的初步知识。从而为下一…  相似文献   

16.
背景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固体和液体》单元中的第一课。本单元是以生活中常见的固体和液体为切人点,进一步研究物质世界..在本册第二单元《土壤与生命》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对一个事物进行多种感官、多种方法、多种角度认识和描述,本单元将进一步培养学生多种感官、多种方法、多种角度全面地认识事物的能力。本课围绕“认识固体的常见性质”展开,安排两课时教学。第一课时通过给物体分类,研究固体性质,引导学生探索固体在颜色、形状、轻重、软硬等方面的性质。第二课时研究固体的混合与分离,引导学生探索固体混合前后重量、体积的变化(略)。  相似文献   

17.
小学三年级自然教材《热胀冷缩》一课,我设计了空气热胀冷缩的实验,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相似文献   

18.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性质、结构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而《氧气的性质和用途》一节是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中系统地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端。学习氧气的性质、用途和制取.不仅从宏观上揭示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而且为进一步理解物质的运动和变化,揭示物质的微观结构提供了事实材料,从而使学生把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和微观结构  相似文献   

19.
这是《热胀冷缩》一课的一段课堂实录:师:我们已经知道了水和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其他物体是不是也有这种性质呢?我们来观察一个实验。  相似文献   

20.
《流动的空气》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三年级“空气”单元中的一课,主要是让学生探究和了解空气可以流动形成风,风有大小,冷暖之分等。其中,画风流动的轨迹是教学的难点。由于“空气”既看不到,又摸不着,因此,尽管教材安排了花露水香味的扩散和烟的飘散来让学生了解风流动的轨迹,但是,在第一个班的教学中,我发现仅借助课堂上观察实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