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揭黑曝丑,促使社会觉醒,促进社会改革;关注严重而又紧迫的社会问题;深入调查,尊重事实,报道客观严谨,是美国“黑幕揭发运动”的主要特征。这些特征使“黑幕揭发运动”赢得了美国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信任,有力地促进了美国社会的改革和制度建设,维护了美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同时,也扩大了美国新闻界的社会影响,提高了新闻界的社会地位,并为美国新闻界确立了揭黑报道的理念和传统。  相似文献   

2.
新媒体时代中国舆论监督的新议题:网络揭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揭黑指网民通过网络平台,借助网络舆论的力量,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揭露事实真相,引起社会关注,从而引起政府相关部门重视并使事件得到迅速合理解决的行为。在我国传统媒体舆论监督功能缺失的情况下,网络揭黑是舆论监督开辟的一种新途径。实践证明,网络揭黑发挥出了摧枯拉朽的威力,不仅把一个个社会事件的真相揭发出来,而且促进政府对公共突发事件的重视,并在处理和应对公共突发事件中提高自己的执政能力。由于网民揭黑者置身新闻业外,缺少必要的新闻专业精神与媒介素养,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种不规范的地方,对于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重视,从自律和他律两个方面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3.
谢鸿鹤 《声屏世界》2013,(11):27-28
问题性报道因多为“揭短”“揭丑”甚至“揭黑”而又被称为揭露性报道。即“深入揭露隐藏在公共机构、企业、社会等方面中的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舆论监督”。①中国人民大学喻国明教授认为:受众对媒体的期待是“解惑”(与新闻和资讯相关的意义系统的提供)、“解闷”(休闲和心理的调适)、“解气”(舆论监督和社会宣泄)。  相似文献   

4.
刘忠魁  王永亮 《传媒》2003,(3):27-29
(1)从浙江省体育局绿城吉利足球俱乐部的“揭黑行动”,到去年3月北京市公安局将涉嫌“黑哨”的关键人物国际级裁判龚建平刑事拘留,再到“黑哨”中间人孙培彦落网,司法介入“黑哨”将中国足坛“反黑”浪潮推向高潮。中国足坛“打黑”风暴显示了多种媒体联合作战,可以深化舆论监督的威力。  相似文献   

5.
谭玲 《新闻爱好者》2010,(4):137-138
公众风险应对素养教育——风险社会的必然要求 社会的发展总是与各种风险相伴,在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看来。人类在追求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实际上已经为自身埋下了各种具有风险性的“祸根”,使自身步人了“风险社会”。近年来,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生产安全事故、社会安全事件的频发和经济安全风险的增加无不证明,  相似文献   

6.
“富二代”和“官二代”(下文简称“X二代”)既是近年来公共空间中充满想象和情绪的话语符号,又指向社会中承袭财富和权力的真实群体或个人,同时也映射出资源分配、阶层流动、公平正义等重大现实问题.本文以社会建构主义为研究视角,将2004年至2012年有关两者的媒介话语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从共性看,两者的造词方式和报道模式相互呼应,报道内容都有符号化和标签化特征,报道主角与社会真实群体相比趋于边缘化和年轻化.从差异看,“富二代”的报道主题较为多样,媒介对“官二代”的负面评价更加突出,“富二代”污名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消解,而“官二代”的污名却很难去除.本文还从新闻生产、污名化、道德恐慌等理论角度分析了造成上述异同的社会政治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7.
石野 《中国记者》2012,(5):55-56
海军陆战队员出身的我,因为将特种兵的侦探技能与新闻记者探求真相的强烈意愿融贯于调查生涯中,也因为本人以暗访的独特采访方式,揭开了一个又一个黑幕,采写了大量有社会影响的揭黑报道,十多年前任《南方都市报》记者时,就被人称作“卧底记者”“打虎记者”.我也曾多次被同行和新闻学子追问:是什么促使你不顾生死多次深入暗访?你是如何从事卧底的?暗访时如何把握是与非、合法与非法的底线?如何进行自我保护而叉能揭开事实真相?  相似文献   

8.
一直以来,作为舆论监督的一种重要形式,揭黑报道大多会令人大快人心,其掀起的巨大社会舆论又能够促使问题得到妥善处理和解决。但为何记者在报道易建联“年龄门”事件过程中却遭到了社会一定数目人的反对和奚落?究竟是记者报道方式问题还是另有深层次原因?我认为,新闻舆论监督在受众接受心理层面上存在两大类别,即硬性舆论监督和软性舆论监督,而记者在行使其舆论监督权时忽略了这两类新闻舆论监督的区别,从而造成了事与愿违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在社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受到公众和政府的热切关注,受到广泛的议论,我们通常称之为“热点”。有学者将热点分成三类:第一类是日常性的热点。比如久已有之的教育、社会治安、环境卫生问题,还有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出现的购房、购车、出国求学等问题。第二类是可以预知将会出现的热点。例如1997年的香港回归,1999年的庆祝新中国成立50周年,2000年的世纪之交,2002年的我国加入WTO,都是可以预期的热点。第三类是突发性的热点。例如2003年“非  相似文献   

10.
微博舆论的形成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舆论是社会或社会群体中对近期发生的、为人们普遍关心的某一争议的社会问题的共同意见.”①“舆论,是显示社会整体知觉和集合意识、具有权威性的多数人共同意见.”“舆论是多数人对于某一事件有效的公共意见.”②“舆论是公众对其关心的人物、事件、现象、问题和观念的信念、态度和意见的总和,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并对有关事态的发展产生影响.”③……尽管“舆论”一词的定义在学界和新闻实践中尚众说纷纭,但无论从哪种意义看,微博无疑都是当前中国社会舆论重要的呈现形态.  相似文献   

11.
白燕燕 《新闻窗》2012,(4):85-86
一、“风险社会”与“媒介化风险”“风险社会”这一概念是由德国社会学家,慕尼黑大学社会学教授乌尔里希·贝克于1986年出版的德文版《风险社会》一书中提出来的。贝克认为,虽然人类社会长久以来一直存在各种风险,但自20世纪后半叶人类步入后工业时代以来,人类社会才进入“社会风险”——由社会原因引发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社会风险持续成为社会热点,而涉及普通老百姓“一生最大的财产”——房屋拆迁带来的风险和危机,近年来特别被全社会所关注.本文拟依托新闻传播学知识,借鉴社会学,政治学,行政学等学科理论,研究解构房屋拆迁引发的社会风险问题.因为特殊的社会历史原因,我国拆迁风险具有多因性、集群性、长期性和易复发等特性.本文从政府—公众—媒体三角关系入手究其原因,拆迁风险的成因包括政府制度不完善,公众信息渠道不畅,以及媒体报道不平衡等.希望借助本次研究,找到方法,让媒体能够携手政府和公众,共同化解拆迁风险,并对媒体参与社会风险化解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新闻人不仅是社会环境的守望者,还是社会正义与良知的守护者,甚至是发现疗救社会问题的“啄木鸟”.新闻人的生存发展环境与权利保障状况,往往是普通民众社会生活与权利保障状况的缩影.2015年的新闻人从业生态,可以用“挑战”“困境”与“坚守”等词来概括.  相似文献   

14.
网络事件主题特征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网络事件,通常是指某一社会事件或社会现象在网络上被广泛转载、跟帖、参与评论,引起传统媒体或政府关注的传播事件。如2007年的重庆“最牛钉子户”、“山西黑砖窑事件”、“华南虎事件”等。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风险社会”理论视野下,以食品安全问题为切入点,分析大众传媒食品安全报道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社会、公众风险共识的建构、认知和化解应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看2013年国际博物馆日的这个主题方程式不由联想起数学课里,有时为了简约书写,会把表示“两边相乘”的乘号“X”在括弧前之间省略了。如果这样来看这道方程式,博物馆和括号里“(记忆+创造力)”是在做乘法。或者说,博物馆是一个社会沿革在当时的放大镜、功放器,人类社会的思想汇集和进步经过“博物馆”的整合,其产生的效果是可以为社会变革提供更加积极有力的支持和佐证。  相似文献   

17.
龙强 《东南传播》2014,(1):20-23
舆论监督是对社会不良行为和权势人物的监督,对弱势群体的保护是舆论监督报道的一个重要内容.然而,在实际的舆论监督报道过程中,弱势群体的角色存在一定的偏差.他们常常作为“道德高地”,在与强势群体的二元矛盾中处于“天然正确”的一方,或作为“被揭黑者”,变成舆论监督对象、又或是作为“被消费者”,在监督强势的报道中充当“卖点”角色.因而在这类报道中,记者必须坚守专业主义和客观精神,将弱势群体“去天然正义化”;坚持舆论监督的人民性,强化弱势群体的主体角色;坚守新闻工作的人文情怀,强化弱势群体的受保护角色.只有这样才有利于舆论监督报道更好地对弱势群体的利益进行维护.  相似文献   

18.
张宁 《兰台世界》2008,(3):14-16
信息社会带给人们的是眼花缭乱的世界。生活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们每天面对的是扑面而来的海量信息,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大多数人所要做的就是生成、保存和利用五花八门的电子信息。而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普遍感受到的一种境况就是“风险重重”!德国著名社会学家贝克首次系统提出,“风险社会”是理解现代性社会的核心概念。  相似文献   

19.
记者是现代社会中的一个重要角色,他们是新闻信息的传播者,他们揭露社会丑恶现象,关心民众疾苦,虽时常遭遇各种势力的打击,但是仍然坚持着,不放弃对社会生活的正面引导,从而受到人们的信任和依赖,所以,记者曾被冠以“无冕之王”的尊贵称号。但近年来,在记者队伍中还出现了一个新的角色——“新闻民工”,许多记者都在呐喊“我是弱者,因为我是记者”。也许很多人会纳闷:社会转型,文化的变迁并未改变记者所掌握的“话语权”,在日常生活中,记者的报道可以形成“舆论”,而老百姓表达观点永远只可为街头巷议,毫无疑问记者是强势群体,怎么转眼间就变成“弱者”了呢?  相似文献   

20.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明确规定,网络服务商对网站中侵权内容承担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义务。对于网络媒体而言,删除报道可以降低或消除法律风险,但过度使用这_手段也会阻断合法新闻内容的传播,损害公众获取公共信息的权利。“删”与“不删”首先要看报道是否构成侵权,对没有“严重失实’’和“基本内容失实”的不能删除。此外,还应提高网络媒体工作者的法律素养,注意风险防范,妥善应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