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写、听、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朗读是把文字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是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读能把无声的语言文字转化为有声的口头语言,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中朗读的目标要求:5~6年级能用普通话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就是把无声的语言变成有声的语言,是对文字信息的再创作。在朗读的过程中,眼、心、口、耳、唇、舌,多种感官积极的投入活动,有视觉神经所感受到的书面文字经过传导中枢传  相似文献   

3.
文学作品欣赏及其教学“三部曲”上海/赵丽芳(一)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当然现在“读”的方式多种多样:教师泛读、学生朗读、独自默读,随着电化媒体的出现和发展,还可听配乐朗诵,看电视听朗读等等。不管用何种方式,都是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并以语气...  相似文献   

4.
何卫君  陈霞 《教育》2012,(27):55-56
在语文课堂上,朗读是走进文本、走近教科书、走近编者的重要手段。到底该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指导呢?一读,读出文字所谓"读出文字",就是把无声文字变成有声语言。将课文读通读顺,是学生走进文本的根本保证。学生只有读通了才能有感知,读顺了才能有语感。课例:《第一次抱母亲》执教:特级教师于永正生:"十三,第一次抱母亲,母亲病了……"  相似文献   

5.
所谓朗读,是指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的活动。朗,是说声音的清澈、响亮;读,就是读书,念文章。朗读,也可以叫诵读;读书,就是诵书的意思。  相似文献   

6.
朗读就是把书面的文字借助生动活泼的口语表达出来,如果掌握了朗读的技巧,就可以把书面文字无法表达的作品的内在情感,通过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等语气,以及语速变化表达得淋漓尽致。但是,指导学生朗读,并非一味简单地让学生“自行读书”,那样学生会久读而生厌。当学生对我们教师的课感到厌烦时,课堂就失去了应有的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7.
朗读是一种有声语言艺术,就是运用清晰的普通话语音,有感情、有技巧地读书,把视觉形象(文字)变作听觉形象(语音),准确、鲜明、生动地再现书面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8.
郑岚 《考试周刊》2010,(2):64-65
读,是学习语文最基本、最主要的方式和方法,而朗读更是较高层次的言语能力的表现,通过朗读可以巩固认知成果,可以把无声的书面符号变成有声语言.可以把抽象静止的感情变为真实具体的感情,使文中的人和景物跃出纸面,读者可以毫无障碍地体味、感受、理解文章的内容。同时通过朗读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它是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语言的一种阅读方法,也是用来表达情感的一种艺术技巧。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台情感的作用,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培养朗读的兴趣。而由于小学生受年龄特征、心理发展水平的制约,最初的阅读活动只能是朗读,学生只有读出声音,才能把书面文字和它的含义联系起来。离开了朗读,就阻碍了思维,学生就难于理解课文。  相似文献   

10.
<正>"学文入门在读书,学文入境也在读书。"朗读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一.朗读可以提高"听读"水平朗读是把躺着的书面文字,用声音立起来,出口时的声音负载着思想感情,增强了语言文字的可感性。古代大教育家朱熹对朗读有许多独到的见解,他说:  相似文献   

11.
朗读是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语言的一种阅读,它是活用声音增强原作力量的一种手段,更是对作品艺术的一种再造。通过朗读,不仅可以积累素材、培养语感、体味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更能在诵读中受到熏陶感染,逐步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语文素养。其实朗读也一直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项目和方法,早在《礼记·文王世子》中就记有"春诵,夏弦"的读书规定。《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指出:"朗读,首先要做到正确的读,要用普通话,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重复字句。在正确读的基础上,做到流利的读,有感情地读。"可见,朗读是阅读中一项  相似文献   

12.
朗读是一种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的阅读方式.古往今来,人们一直坚信"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新大纲中也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是小学生发展语感,培养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优化朗读教学.如何优化朗读教学呢?我在平时的观察和思考中得出几点见解.  相似文献   

13.
朗读是把无声的书面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艺术的再创造过程.通过清楚响亮的语音表达,结合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一起运用,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生动形象地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能在一定程度上较全面地发展学生的智力.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作为老师,应该要提高对朗读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从各个面去重视朗读教学并加强朗读训练,同时也可以大胆地去实践探索,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闻琦 《幼儿教育》2012,(Z4):72-73
朗读即"出声读书",要求朗读者运用普通话把书面语言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读出来。朗读是一个语言输入与输出并行的过程:一方面,朗读者要用眼看,输入语言符号;另一方面,朗读者要用嘴发声,输出有声语言。朗读也是对作品进行艺术再创造的过程,朗读者要对感知到的文字信息进行理解和加工,并转换为语音表达出来,这个过程需要朗读者创造性地表达文字的语意、语气,赋予文字以  相似文献   

15.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目见."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永恒主题.叶圣陶先生也曾经说过:"语文教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的,看书的,而不是给学生讲书的."朗读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主要训练项目,就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使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变得具体可感的一个过程,是一种眼、口、耳、脑共同协作的创造性活动.  相似文献   

16.
《语文新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在各学段提出的共同目标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所谓朗读,词典上释义:清清楚楚的高声诵读,使诗文语气连贯而见情意。可见朗读是把无声的书面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也是阅读的起点。  相似文献   

17.
朗读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朗读无疑是学习语文的金钥匙,是课文解读的"催化剂",是学生感悟文本的"桥梁"。朗读是把文章(或词语、句子)念出声来,是将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  相似文献   

18.
<正>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重要的地位,朗读能使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话语、美丽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朗读的魅力,所以每个语文老师的职责是在教学中重视朗读激趣、指导、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培养学生的自主朗读习惯。一、培养学生"敢读和想读",才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激趣"是教师运用教育学等原理,把学生在课堂上的朗读愿望调得高高的,信心鼓得足足的。这些集激励、促学、愉悦于一体的教学手段,能催生出学生成功的迫切愿望。为培养学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熟读。所谓朗读,就是声音清楚、响亮地读.就是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通过朗读可以声情并茂地把书面语言融情于声.从而变为富有感染力的口头语言。它是以理解文字作品的意义为目的的一种出声阅读形式.朗读作为其形式之一.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也是阅读训练...  相似文献   

20.
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一种方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得到重视。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熟读。"所谓朗读,就是声音清楚、响亮地读,就是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通过朗读可以声情并茂地把书面语言融情于声,从而变为富有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