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南乔──乔冠华轶事──摘自《今日名流》1994年第8期原作:宗道一前外交部长乔冠华,早年曾是新闻文化界的名人,从香港到重庆,乔木和于怀、于潮就是乔冠华当年撰写国际述评时用过的三个笔名。尤以乔木之名蜚声于抗战初期的香港新闻文化界。乔木一名出自《时事晚报...  相似文献   

2.
盐城"二乔"胡乔木与乔冠华,世人耳熟能详的两位中共才子。当年,毛泽东曾用"靠乔木,有饭吃"戏说胡乔木的积累和才气;曾用"可顶战场上的几个坦克师"喻指乔冠华大有横扫千军之势的国际述评。这两人虽为盐城同乡,早年却无缘相识;共同的理想和追求,让  相似文献   

3.
类别:新闻人才学编号──靠时评成名的乔冠华乔冠华1913年出生于江苏盐城,在中学读书时曾连续三次跳级,因此他1929年考上清华大学时年仅16岁,20岁从清华毕业,东渡日本入东京帝大,后又入德国图家根大学攻读哲学,1937年在那里获哲学博士学位时,年仅24岁。1938年他回到广州后,应邀到香港《时事晚报》任主笔,写社论,每天一篇。他通常是夜晚写社论。当时香港有个李乾记书报社,几乎全世界所有重要的报纸都能买到看到。所以乔冠华能熟知每天的世界新闻,他以“乔木”笔名写的社论,多是从全世界的范围,来评论整个国际形势的翻腾起伏,…  相似文献   

4.
王乐飞 《档案天地》2011,(4):40-43,50
一、乔冠华归龚澎领导 乔冠华和龚澎是中国外交战线上著名的伉俪外交家。 1939年4月.中共中央南方局外事宣传组成立.周恩来的新闻秘书龚澎成了中共第一位新闻发言人。  相似文献   

5.
1950年1月19日,毛泽东出访苏联时,在下榻的莫斯科姐妹河斯大林的第二别墅,用胡乔木的名义,写了一篇驳斥艾奇逊造谣的新闻,新闻的导语是: 新华社北京二十日电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署长胡乔木,本日向新华社记者发表谈话,驳斥美国国务卿艾奇逊的无耻造谣。  相似文献   

6.
新闻文摘     
乔冠华以时评成名 乔冠华1913年出生于江苏盐城,在中学读书时曾连续三次跳级,因此他1929年考上清华大学时年仅16岁,20岁从清华毕业,东渡日本入东京帝大,后又入德国图家根大学攻读哲学,1937年在那里获哲学博士学位时,年仅24岁。1938年他回到广州后,应邀到香港《时事晚报》任主笔,写社论,每天一篇。他通常是夜晚写社论。当时香港有个李乾记书报社,几乎全世界所有重要的报纸都能买到看到。所以乔冠华能熟知每天的世界新闻,他以“乔木”笔者写的社论,多是从全世界的范围,来评论整个国际形势的翻腾起伏,在读者中反响很大。1942年他到重庆以后,受周恩来同志指派,负责《新华日报》的国际评论,兼写社论和专栏文章,差不多是两天一篇评论文章,长达万把字的国际述评,他也总能一气呵成。他说他写国际评论的方法一是调查研究搜集材料,二是讲究表现方法,让人看得爱不释手,笔尖常带激情。  相似文献   

7.
新华社历史上第一个海外分社,是1947年5月1日正式成立的香港分社,社长乔冠华,副社长萧贤法。主要任务是抄收新华社播发的电讯稿,编辑出版后在香港发行。新华社香港分社是根据周恩来的指示和部署建立的。1946年夏,国民党不顾全国人民  相似文献   

8.
胡乔木在《人人要学会写新闻》的论述中,对什么是立体化新闻下了这样的定义:新闻报道向读者展示新闻事实的全貌及其各个不同的侧面,使读者产生“立体感”。纵断面和横剖面的背景,色、香、声、味呼之欲出,人证物证一应俱全。这样,你的新闻就叫做“立体化”了,就叫做让人明了。胡乔木简单明了的阐述,让传播  相似文献   

9.
胡乔木同志是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政论家和社会科学家、我党思想理论文化宣传战线的卓越领导人。胡乔木对中国共产党的新闻理论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记得在颐园评读报纸开始不久,胡乔木就提出了记者和编辑要认真采编新闻。新闻在当时也称作消息。他说:“新闻是一种时代的科学,时代的艺术,它的发展前途辽阔无限。”可是在当时的人民日报上,刊登的新闻很少,本报记者写的新闻更少,重要新闻主要是采用新华社的通稿。记得胡乔木曾问过总编辑邓拓,“人民日报有那么多记者,为什么写的新闻那么少?”邓拓回答说:“主要是记者的新闻观念不强,我们一定设法改变这种情况。”邓拓说到就办到了,人民日报1956年改版以后,版面上的新闻数量确实增多了。不过新闻  相似文献   

11.
早在五十年代中期,胡乔木就向新闻工作者提出了重视研究新闻理论的问题。他曾不止一次地对《人民日报》编辑部负责同志讲过:在新闻采写和编辑工作方面,我们有不少经验,但是既没有从新闻业务上去整理和总结,更没有从新闻理论上去整理和总结,使我们的报纸工作缺乏理论的指导,这是我们的报纸常常处于一种不稳定的摇摆状态的主要原因。 胡乔木认为:外国新闻学的历史虽然比我们早,  相似文献   

12.
这里所说的“新闻”,是专指消息而言。消息,是最基本的新闻体裁。胡乔木同志在《人人学会写新闻》一文中说:“新闻是今天最主要、最有效的宣传形式,可以说,不学会使用这种形式,他就不要说什么宣传。”胡乔木同志说的“新闻”,即是消息。可见,消息在发挥新闻作用方面是举足轻重的。因此,研究消息的写作、把消息写得引人人胜,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毋庸讳言,眼下报纸上的消息大多写得不理想,模式化严重,陈言套语多,“新闻腔”颇足。不改变这种状况,就很难充分发挥新闻的宣传使用。  相似文献   

13.
类别:新闻人才学编号——胡乔木盛产“社论”1941年2月,胡乔木被毛泽东点名调去当他的秘书。同年5月,延安《解放日报》创刊,博古是社长,他提出每天要发一篇社论,社论由中央同志及重要干部执笔。胡乔木电成了博古的约稿对象——有时,是博古请毛泽东写社论,毛泽东嘱胡乔木写;有时是博古直接约胡乔木写。胡乔木第一次为《解放日报》写的社论,题为《救救大后方的青年),在1941年6月8日刊出,胡乔木在这篇文章中显示了他写政论的深厚功底。于是,《解放日报》编辑部“抓”住了他,约他不断写社论,光是1941年6月份便发表了他写的4篇社…  相似文献   

14.
《人人要学会写新闻》是胡乔木1946年9月1日发表在《解放日报》上的一篇社论。 就在胡乔木担任毛泽东秘书不久,1941年5月15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出版(解放日报)等问题的通知》:“5月16日起,将延安《新中华报》、《今日新闻》合并,出版《解放日报》。新华通讯社事业,亦加改进,统归一个委员会管理。  相似文献   

15.
新闻背景是新闻事实存在与发展的必然构成要素,是与新闻事实有着必然联系的材料,因此它是新闻报道中不可缺少的成分。新闻报道中如果缺乏背景的交代,新闻的真相及来龙去脉就难以被真实、全面、深刻的描写。胡乔木同志  相似文献   

16.
胡乔木是我党新闻战线卓越的领导人,消息和评论写作的大手笔。 胡乔木担任过中共中央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新闻总署署长,中央人民政府发言人,新华社社长,《人民日报》社社长,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除为新华社、《人民日报》写作许多重要文章以外,1978年和1981年,他还受命起草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和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人称他是中共中央的“第一支笔”。  相似文献   

17.
胡乔木(1912—1992)不仅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战线上的卓越领导人,公认的中共党史专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政论家.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只熟悉胡乔木在其他方面的贡献,而他作为政论家的一面却并不为世人所知晓.事实上,胡乔木先后为延安解放日报、新华社、人民日报撰写了一百多篇政论,这是他一生中在文字工作方面所作贡献中不可或缺,也是最具个人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他为党的言论机关写过为数众多的评论,其中有些堪称典范作品”.(胡绳语)“他所写的许多社论和时评,一直是我们学习的范文.他对无产阶级新闻理论的建树,更是对党的新闻工作的巨大贡献.”(穆青语)本文旨在通过对胡乔木的政论作品进行初步的梳理和分析,表达对革命前辈历史功绩的缅怀敬仰之情,同时也希望借此唤起对胡乔木政论及其研究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短新闻系统研究课题的提出提倡短新闻,这在我国新闻界可以说是由来已久的话题;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新闻实践的发展,又是一个亟需加强系统研究的新课题。纵观历史,早在40年代中期,经过延安整风的解放区新闻界,已把提倡短新闻摆到重要日程上来。当时《解放日报》相继发表了胡乔木同志的两篇文章——《短些,短些,再短些》、《人人要学会写新闻》。其中已明确提出:为了使新闻宣传适应广大群众的需要,报纸上应有五分之四的版面登载三五百字的短新闻。新闻不但篇幅要短,而且要言之有物,要写得活,“色香声味,呼之欲出,人  相似文献   

19.
视野     
《视听界》1991,(4)
新闻短些是民主的要求《中国记者》今年第4期报道了胡乔木同志在1990年12月关于短新闻的一次谈话。乔木说,新闻一定要短,这样可以多登一些。读者希望多知道一些消息,多知道一些消息比单纯说道理好,如果每条新闻拉得  相似文献   

20.
一本30万字的书放在案头,这是商恺同志的新著《报海帆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商恺同志1938年开始从事新闻工作,1948年进入《人民日报》当记者,1958年调至中央办公厅在胡乔木同志身边工作多年,“文革”后重返人民日报社,80年代初离开记者岗位后又来到社科院新闻研究所主持工作。他是在我国新闻战线上奋斗了60年的老记者,今年已是75岁高龄的老人了。但他仍然笔耕不辍,把近十多年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工作期间所写的根据胡乔木同志新闻思想整理而成的系列文章,以及一些有关新闻业务的文章和讲稿,再加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