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理环境与高原训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析地理环境与高原训练关系,为高原训练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文献资料法、统计分析法、类比法等。主要结果和结论:(1)高原地理环境可以促使人体多项生理指标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世居高原人比平原人具有更好的耐力素质及可以适应更高的海拔高度;(2)目前国内外大约90个高原训练基地分布在四大洲的27个国家或地区,平均纬度为33.78°±11.4°,平均海拔高度为2125.38m±535.23m。在高原训练中人们更倾向于选择低纬度高海拔地域;(3)在选择和进行高原训练时,应充分考虑运动专项、个体差异和训练目的,有的放矢地选择适宜的海拔高度。  相似文献   

2.
研究对象:女子马拉松运动员3名,年龄:23.25±2.5岁;运动等级:国际健将1人,健将2人。研究方法:监控法、测试法、监测法、数据处理法、统计学检验法。结果与讨论1.高原训练期间训练量的监控(1)高原训练期间训练量的监控(km);(2)高原训练期间训练强度的监控(min)。本研究所采取的训练量的安排为,第一周为适应周,训练量比较小,从第二周开始训练量大幅度提高,随着高原训练时间的延长,适当调整训练量,增加训练强度,训练强度的安排为,不论是5km还是40km的训练强度均高于以前高原训练的最佳强度。2.高原训练期间CK变化规律的分析血清中CK(磷酸肌酸…  相似文献   

3.
1 材料和方法 1.1 北京优秀女子柔道运动员,年龄18.5±0.3岁(16~22岁),身高164.8±1.7厘米054~176厘米),体重62.6±2.1公斤(50~74公斤),训练年限3.39±0.6年(2~8年)。 1.2 细细胞中SOD活力的测定参照的是Elstner及Yoshihiko Oyanagui报道的亚硝酸盐形成抑制法。红细胞中GSH—Px活力的测定采用的是夏奕明、朱莲珍报道的DTNB直接法。测定结果的红细胞在37℃反应5分钟,扣除非酶反应后使GSH浓度降低1.0微克分子为一个酶活力单位。  相似文献   

4.
郭梁  吴瑛  徐涛 《体育科研》2015,(5):71-75
为了探究躯干转动在背越式跳高起跳、腾空阶段的生物力学规律,采用文献资料法、影像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国内9名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进行运动学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运动员起跳过程中3个时间点躯干纵轴与Y轴的夹角均值分别为(74.8±1.9)°、(81.3±1.9)°、(92.5±2.0)°;躯干三环节与XOY面夹角减小和增加的顺序(由快到慢)是:胸部段>腹部段>髋部段。研究认为:起跳离地瞬间适宜的躯干纵轴外倾角度(92°左右)除了可以避免身体碰触横杆和提高身体垂直速度外,还可以使身体获得足够的翻转角动量;在起跳和腾空过杆过程中,肩部发挥了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5.
研究对象:我校自愿参加有氧健身操锻炼的1-4年级女大学生86名,年龄17-22岁,平均年龄19.22岁,均无心血管疾病,身体状况良好。训练时限为1学期(2005年9月-2006年1月)。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测试法;数理统计法。结果与分析1.有氧健身操锻炼对女大学生身体形态的影响2.有氧健身操锻炼对女大学生体成份指标的对比表1有氧健身操锻炼前后女大学生身体形态指标的对比锻炼前158.53±4.9755.7±6.5167.56±5.8783.43±4.4547.65±2.0331.31±3.8922.04±1.04锻炼后159.22±4.6953.4±5.6365.71±5.2984.52±4.5746.21±2.1130.29±3.2722.05±1.07p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比较动力性与静力性核心力量训练在青年羽毛球运动员躯干旋转力量及稳定性的训练效果差异,为其提供针对性训练策略。方法:采用实验法将20名(男女各10名)上海羽毛球队一级运动员随机分配到动力组(n=10)和静力组(n=10)进行12周干预,干预前后分别进行等速肌力和生物反馈动作控制测试。结果:(1)干预后,动力组在60(°)/s的等速测试与干预前以及干预后的静力组相比,躯干向左、向右旋转的最大力矩显著增加(P<0.05),平均功率和最大功率也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尚未达到显著性水平;在180(°)/s的等速数据中的平均功率、最大力矩和最大功率指标与干预前以及与干预后的静力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增加(P<0.05);干预后,静力组的60(°)/s和180(°)/s的等速测试中3项指标与干预前、干预后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2)干预后,最大稳定角度与干预前以及干预后2组对比,动力组在45°、135°、-135°、-45°方向上优于静力组(P<0.05),静力组在0°、90°、180°、-90°方向上优于动力组(P<0.05)。结论:静力性核心力量训练不能显著提升青年羽毛球运动员躯干旋转力量;动力性核心力量训练可以提升青年羽毛球运动员躯干慢速旋转力量的最大力矩,以及快速力量的最大力矩、平均功率、最大功率;静力性和动力性核心力量训练分别在某些关节角度增加核心稳定性,两者结合是提升躯干稳定性的有效方法,可根据运动员的个性化需求选择。  相似文献   

7.
模拟高原训练对小鼠骨骼肌LDH同工酶谱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观察小鼠骨骼肌乳酸脱氢酶同工酶谱在模拟高原训练及返回平原后的变化趋势 ,对高原训练影响机体运动能力的机理进行初步研究。结果显示 :在模拟高原训练 ( 2 30 0± 5 0 ) m期间小鼠骨骼肌乳酸脱氢酶同工酶谱向 M型偏移 ,而在高原训练的平原期间小鼠骨骼肌乳酸脱氢酶同工酶向 H型偏移 ,预示高原训练提高了骨骼肌代谢能力。  相似文献   

8.
自1968年奥运会在墨西哥城进行以来。世界各国对中长跑的高原训练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大多数人对高原训练可以取得成效已不再持怀疑态度。世界许多优秀中长跑运动员利用高原条件进行训练,创造了优异成绩。国内外论述高原训练的文章也越来越多,但这些文章大多数是论述从平原到高原训练的身体反应及如何适应的问题,而对生长在高原上的运动员怎样在高原上进行长年训练的文章却不多见。昆明海拔1895米。大气压力约为610毫米汞柱(标准大气压为760毫米汞柱)。氧分压为128毫米汞柱。均较北京低24%(北京的气压约为128毫米汞柱,氧分压为159毫米汞柱)。全年平均最高温度20.8°  相似文献   

9.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把健美操作为改变肥胖体型的主要练习手段的可行性。研究对象是 :4 4名 (39 76± 3 4 9y)超标体重 (6 7 87± 8 5 1kg)的中年女性。研究方法为 :跟踪调查法 :2 0 0 2年 8月对 4 4名 (39 76± 3 4 9y)超标体重 (6 7 87± 8 5 1kg)的中年女性进行每周相同的练习次数而每次不同的练习时间各跟踪训练一个月。体育统计法和对比法 :把每次训练前后体重变化结果用体育统计法进行对比处理。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体育运动生理等方面的书籍。健美操练习套路及练习方法 :采用北京体育大学创编的健美操 (30min)进行训练。结果与…  相似文献   

10.
为了认识高水平女子摔跤运动员在专项训练后体内炎症反应的变化情况,本研究选取8名女子摔跤运动员(平均数±标准差:年龄18.6±2.5岁;身高165.6±6.6cm;体重62.7±8.3kg)一周的训练内容作为运动模型,测试下午训练结束后2小时的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6(IL-6)浓度。结果显示大负荷训练后两小时血清中IL-1β和IL-6的浓度比基础值明显升高。在整个训练周中血清IL-1β和IL-6的浓度随着训练负荷的不同,其升高的幅度也不同。所以,大负荷的专项训练可引起女子摔跤运动员一定程度的炎症反应,表现为炎性细胞因子IL-1β和IL-6血清水平的显著升高,升高的幅度与负荷强度和负荷量有关。IL-1β和IL-6可用于评定运动员对运动负荷的适应能力和损伤的恢复情况。  相似文献   

11.
1.传统高原训练(HiHi)的基本思路及其思考(1)高原训练的基本思路:高原训练实质上就是利用机体处于高原环境中对缺氧所产生的应答性和适应性变化,改善机体转运和利用氧气的能力。通过运动员在高原低氧环境下承受训练负荷,给机体施加了一个新的训练刺激,以运动性缺氧和环境性缺氧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19名非训练男性受试者比较运动中血乳酸增加的4项指标与有氧能力和12分耐力跑成绩的关系。四项指标如下: 1.乳酸通气阈(LT):即在递增负荷试验中血乳酸开始增加高于安静水平时的摄氧量。 2.乳酸通气阈1(LT 1):血乳酸超过安静水平1mM/L时的摄氧量。 3.乳酸勇气阈2(LT 2):血乳酸(?)M/L时的摄氧量。 4.乳酸积累时象(OBLA):血乳酸达4mM/L时的摄氧量。以上四项参数和最大摄氧量(VO_(2max))分别是14.5±3.7,22.5±4.3,22.2±4.5,30.2±5.2,36.0±5.1毫升·公斤~(-1)·分~(-1)。12分跑平均距离为2356±160米。试验结果是: 1) 各乳酸参数(LT、LT 1、LT 2、OBLA)彼此高度相关。 2) 所有的乳酸参数与VO_(2max)及耐力跑成绩高度相关。 4 项参数中,LT与VO_(2max)相关程度最高,结论是:LT是表示机体有氧能力和耐力水平的最佳指标。  相似文献   

13.
优秀中长跑、马拉松运动员高原训练探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高原训练高原高度的选择、训练的最佳次数、训练的持续时间、下高原的时机、训练过程阶段划分及训练课的安排、高原训练期间运动员身体机能生理和生化指标的评定进行研究。研究认为,高原训练有一个降低训练负荷的环境适应期;与海平面地区的训练相比,高原训练中的训练强度略有下降;在野外的训练多于在田径场的训练;为了确定与某一地区的地理环境相适应,应力争前往某一固定地点进行经常性的高原训练;应根据运动员在高原训练期间生理机能的变化特点和生理指标的变化规律,制定相应的评定方法监控身体机能状况,保障高原训练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本文以湖北省备战第十三届全运会16名男子青年篮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通过监测近2年本地平原训练和海埂(1888m)、多巴(2366m)2次赛前为期4周的高原训练过程中血红蛋白(Hb)、肌酸激酶(CK)、血尿素、身体成分等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跟踪监测,了解湖北省男子青年篮球运动员本地平原和高原训练过程中各指标的变化。研究方法:2年间均每周一清晨测定Hb、CK、血尿素、身体成分等指标,评定运动员训练身体状态。结果与结论:2次高原训练虽海拔高度不同但结论基本一致。(1)高原训练时期,Hb明显升高;训练中,当训练负荷加大时Hb下降;Hb浓度下高原后与上高原前对比显著升高。(2)运动员高原训练强度不及平原,CK值对比平原有所下降。(3)整体晨起平均血尿素在刚上高原时维持在较高水平,浓度与负荷量变化一致,适应高原后血尿素变化保持平稳,可以反映运动员对高原环境的适应情况。(4)运动员的体重在高原有下降趋势,但去脂体重和体脂百分比在高原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亚高原训练对优秀拳击运动员专项运动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在海拔1 600 m的亚高原训练是否会对拳击运动员的体能和机能产生影响,以进一步挖掘我国拳击运动员的内在潜能及更有针对性地解决拳击运动员的体能问题.方法:以国家集训队16名优秀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在海拔1 250 m(贵州清镇)、1 600 m(内蒙古武川)的亚高原及下平原(河南郑州)后的训练过程中,对运动员专项运动能力、身体机能等指标进行系统检测和比较分析.结果:1)亚高原训练对部分运动员心血管系统及无氧乳酸供能能力改善有帮助;2)1 600 m的海拔高度更有利于调动拳击运动员的无氧糖酵解供能能力,提高拳击运动员的速度耐力和力量耐力;3)在亚高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对提高拳击运动员的有氧能力有帮助.结论:1)亚高原训练对拳击运动员的专项运动能力及体能和机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并存在着一定的个体差异;2)有针对性的亚高原训练可以作为提高拳击运动员专项运动能力的选择手段.  相似文献   

16.
为了认识高水平女子摔跤运动员在专项训练后体内炎症反应的变化情况,本研究选取8名女子摔跤运动员(平均数±标准差年龄18.6±2.5岁;身高165.6±6.6cm;体重62.7±8.3kg)一周的训练内容作为运动模型,测试下午训练结束后2小时的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6(IL-6)浓度.结果显示大负荷训练后两小时血清中IL-1β和IL-6的浓度比基础值明显升高.在整个训练周中血清IL-1β和IL-6的浓度随着训练负荷的不同,其升高的幅度也不同.所以,大负荷的专项训练可引起女子摔跤运动员一定程度的炎症反应,表现为炎性细胞因子IL-1β和IL-6血清水平的显著升高,升高的幅度与负荷强度和负荷量有关.IL-1β和IL-6可用于评定运动员对运动负荷的适应能力和损伤的恢复情况.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资料调研、统计分析、类比等方法,探讨甘肃省高原训练基地地理环境的特点及其与训练的关系。研究认为,甘肃省地形地貌的垂直地带性表现强烈,海拔梯度差显著,夏秋季气温较高,空气较为湿润,为高原训练提供了优越的外部训练条件;以榆中为中心的兰州-榆中-兴隆山高原训练群落,适宜开展阶梯式高原训练;加快兴建榆中亚高原训练基地。  相似文献   

18.
为避免健身健美操运动造成膝关节损伤,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以屈膝15°左右站立为运动中基本姿势(动作初始、还原位置)对健美操俱乐部会员进行分组实验,并对训练前后各组膝关节屈伸肌群进行不同角速度峰力矩及对不同膝角股直肌肌电进行测试。研究得出:以屈膝15°左右站立为健身健美操动态基本姿势进行锻炼可以降低膝关节运动负荷,增强初学者股四头肌肌力,此姿态可以确定为膝关节动态保护性姿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10 d低氧预适应训练结合8周亚高原训练对赛艇运动员有氧运动能力的影响,为新的训练方法在赛艇项目上的应用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方法以16名优秀男子赛艇运动员为研究对象,低氧模拟海拔高度为1 200~1 500 m,采用HiLo训练。高原训练高度为1 500 m。分别于低氧训练前、亚高原训练中、下高原后进行测功仪6 km和6级递增负荷测试,记录测试中的总成绩、血乳酸、心率等指标。训练全程每周进行Hb、RBC等指标测试。结果 (1)红细胞系指标变化:与传统高原训练模式不同,和低氧训练前相比,低氧训练3 d,Hb下降(P<0.05),RBC和Hct保持稳定(P<0.05),三者在高原训练3 d即升高,并保持到高原训练3周(P<0.01),提示,10 d模拟低氧训练加快了运动员对高原阶段训练的适应。之后Hb在高原训练6周和下高原后2、3周出现两次峰值(P<0.01),RBC、Hct一直保持较高状态到下高原后3周(P<0.01),提示机体氧运输能力得到提高。(2)专项运动能力变化:与低氧训练前相比,下高原后测功仪6 km成绩提高2.34%(P<0.01),即刻心率下降2.66%(P<0.05)。6级测试后发现,与低氧训练前相比,高原训练后运动员无氧阈水平下的运动强度增大,乳酸-运动强度曲线发生明显右移。结论(1)10 d低氧预适应干预加快了运动员高原适应;(2)10 d低氧预适应结合8周亚高原训练这一训练模式提高了男子赛艇运动员机体氧运输能力和有氧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20.
1 研究方法 1.1 实验对象选择18名足球专业男性本科生为受试者。其年龄:21.23±2.31岁(20.00—25.00岁);身高:171.23±4.17cm(167.60—180.50cm);体重:63.8±4.80kg(58.50—73.30kg);专项训练年限:6.70±2.60年(6.00—10.00年)。入选条件:①限于足球专业的男性本科生;②在市级、全国体院赛期间分别入选,且有疲劳的迹象;③没有接受任何恢复措施。 18名受试者按实验要求随机分成三组,每组各6名,三组情况如下:肌电生物反馈训练组(A组)、渐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