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风作为《诗经·国风》中极具特色的一部分,历来为文人学者所乐道,孔子在《论语》当中提出了"郑声淫"的说法后,更是成为人们对郑风讨论的一大较为主流的观点,围绕该说法的讨论也从未停歇。本文从"郑声淫"与"思无邪"这一对矛盾出发,追问二者间的逻辑关系与具体指涉,从而实现对"郑声淫"含义的探究。首先,从《论语》及同时代的相关文本中寻找内证与外证,来考证"声"与"淫"的潜在含义。其次,基于孔子对《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评价,对《诗经·郑风》和《关雎》进行比较研究,寻找二者相左之处,并由此判断"淫"的具体含义。最后,将郑风、郑声与郑诗相联系,辨析三者的区别与联系,并将其各自的特点作为一个相互连贯的整体来进行审视,关注"郑声淫"在文本上的表征,并尝试对此做出解释。  相似文献   

2.
有关专家称:纳西古乐是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它保存了中华民族的音乐瑰宝,使得中国古代音乐史不再是一部“无声的历史”。  相似文献   

3.
在“文化多元理念”成为全球越来越多人的广泛共识的今天,回顾、审视20世纪百年中国民歌的演变创新历程,无疑是我们探寻中国音乐和中国文化走向的一条途径。回顾20世纪中国民歌的发展历程、创新和演变,必然得出“必须向民歌学习,努力建立和繁荣富有中国特色的音乐事业”的结论,同时也为建立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事业提供了正确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古代音乐教育中,音乐与礼的关系渊源已久,自先秦时期就有着“无礼不乐”的说法,“礼”“乐”两者有着密切的关系,互不可分。“礼乐”的音乐教育思想自先秦开始直至汉代,贯穿于中国上古时期的始终,教育家常将“礼乐”并称。“不学礼,无以立。”在中国古代的道德思想体系中,“礼”的地位仅次于“仁”,孔子认为“礼”是人们立身处世的根本。显然,“礼乐”合一的音乐教育实践在中国古代音乐教育中尤为突出。该文从音乐文献学视角展开中国上古时期“礼乐”音乐教育思想的探讨,论述“礼”与“乐”的辩证关系,阐释“礼乐”音乐教育思想在上古时期的重要地位及其在当今音乐教育中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王世龙 《文化学刊》2013,(2):122-126
以“草根选秀”与“全民娱乐”为主要特征的音乐选秀节目是当前国内电视综艺节目的主要形式之一,在经历了发展、高潮后逐渐进入了低谷,面临内容低俗化、节目同质化等诸多问题。文章从节目定位、商业模式、互动形式等方面对当下电视荧屏热播的音乐选秀节目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总结了该节目成功之处,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旨在探讨中国电视音乐选秀节目的发展之道。  相似文献   

6.
中国音乐是我们的音乐“母语”,学弹中国钢琴作品,对培养中国学生音乐感及音乐的表达能力,有着特殊的意义。中华民族有着最丰富、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民间音乐底蕴。中国学生演奏中国钢琴作品,对于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操无疑是一种促进和激励。中国钢琴作品无论在感性还是理性上,对于中国学生都是易于接受并长于表现的。所以,学习和演奏中国钢琴作品,是开发中国学生音乐能力的理想途径。  相似文献   

7.
上期所讨论的午前发热,甚至午前出现高热,比较多的患者体温多在40℃以上,西药抗菌素及抗病毒类药物无效。个别激素依赖型患者,可能用激素治疗高热可退;但如中医采用凉血滋阴、清气凉营,或清热解毒方法治疗,可以使患者病情迅速恶化,甚至死亡。因为这种发热是因“形寒饮冷”导致“寒中”而出现“无根之火”、“格阳之火”、“失位之火”所致,绝非实热或阴虚所致。六味地黄丸治阴虚症,阴虚的实质是“津涸热淫”。在当代阴症患者,万不见一。  相似文献   

8.
帕瓦罗蒂、卡雷拉斯、多明哥是蜚声世界的超级声乐巨星,在中国进行申奥活动高潮的6月来到北京,在紫禁城午门前的广场上举行了一场“三高”演唱会。住盛大的音乐会上,欣赏世界最高级的男高音歌唱家的风采的同时,中国的乐坛、中国的文化市场、中国的歌唱家也受到巨大的冲击和鼓舞。特别是中国几位崭露头角的歌唱家与“三高”歌唱家同台献艺,受  相似文献   

9.
2003年8月18日,上海《解放日报》发表了题为《富阳惊现“唐宋大曲”》的热点追踪文章,引起了音乐界的震惊。被该文称之为“唐宋大曲”的,那是一直流传于浙江富阳乡间的“古亭音乐”。据研究“古亭音乐”的学者陶明辉称:它来自南宋宫廷,属宫廷音乐,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南宋景炎三年(1278)元军攻入临安,宋朝崩溃,宫廷乐师纷纷流亡隐居在浙江富阳的真佳溪村,由此,此乐便流落民间。“古亭音乐”可以称之为音乐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10.
张玉生 《职业圈》2013,(10):11-11
日前,“第二届中国演艺交流会”征京盛大开幕。作为演艺界一年一度颇具影响力的娱乐盛事,本次交流会在承袭首届成功举办的模式和影响力上,本着“合作、创新、发展、繁荣”的主题,旨在打造中国音乐·演出的交流盛会。  相似文献   

11.
王冰 《职业圈》2008,(14):101-102
李曙明先生于1984年10月在《人民音乐》上发表了《音心对映论》,由此引起了长达二十余年的争论。这场争论对于中国的音乐美学界具有深远的意义,他不仅推进了对中国古代音乐羡学及其原理的研究,同时也推进了中西音乐美学比较的研究,促进了对方法论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中国传统乐器琵琶所带来的清雅、明快的音韵之中,还深深地蕴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美。 “一件艺术品,只有当它把作者内心中激荡的感情传达给听众的时候,它才能产生最大的效果,才能由此引起听众内心情感的激荡”。真正的音乐是“发自内心”,也  相似文献   

13.
杨辉 《文化学刊》2009,(5):98-102
荀子倡导“移风易俗”的深刻内涵不止于概括音乐的社会作用。他以风俗之善为“美”,认为风俗美恶是国家治乱的重要表征且影响着人性发展方向,主张将礼乐教化作为主要途径,以礼教统一群体风俗,又依据声有哀乐论,论证了音乐和谐的情感在教化风俗方面的感性优势及其对礼教理性、刻意性之偏的补济作用,提出了以礼乐并举实现“移风易俗”的文化构想,标志着中国古代审美意识形态理论的开端,也为汉代文化政策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4.
声乐家赵梅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年93岁高龄、侨居美国近30年的赵梅伯老先生是20-40年代中国著名的声乐家、合唱指挥家、音乐教育家,被人誉称为“一部活的中国声乐史”。1997年12月底,中央音乐学院牵头,会同上海音乐学院、香港合唱协会等单位,联合举办了“庆贺赵梅伯从教70周年学术活动”,来自北京、上海、西安等地及香港、台湾和美国、加拿大的赵氏弟子们会聚一堂,回顾师恩,共同探讨赵氏的音乐思想、教育思想、声学教学、合唱指挥艺术、音乐活动与著述等,还举办了一场庆祝音乐会。  相似文献   

15.
早期新加坡华人移民基于共同社会经验和族群身份,形成了华族文化共同体和表征中华文化的“离散音乐”。由于缺乏祖辈迁徙异国的共同经验,互联网时代的华裔青年难以直接理解“离散音乐”中“故土”“乡音”等话语所塑造的情感结构。以鼟乐团为代表的华裔青年乐团通过“离散音乐”的数字化再嵌,以互联网作为社会文化感知的皮肤,让华裔青年群体感受和理解“离散音乐”,感知和延续祖辈情感,同时拥有了共同的互联网实践经验。由此而形成的“新离散音乐”,留存与播散蕴含其中的中华传统文化基因,重塑该群体对母国离散文化的情感结构,建构华裔青年情感共同体,以新的文化形式在当代华裔青年中传播并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6.
魏艳 《文化学刊》2009,(1):66-69
自近代以来,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中国古琴音乐面临衰败的危机。新中国成立后,时任中国音协主席和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的音乐界主要领导人吕骥,通过推动古琴音乐的发掘、整理研究、教学以及他本人于古琴研究上的理论先行,有力地促进了这一古老民族乐种的传承和发展。吕骥自建国后所做的诸多开拓性功绩,为中国古琴音乐2003年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7.
德国汉学家卫礼贤运用比较的方法对中国与西方的戏曲、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文化习俗做了深入的考察,揭示中国文化重天人合一、戏曲和音乐艺术等蕴含和谐之美的艺术精神与民族审美特征;西方文化重天人相分及其戏曲和音乐重视听愉悦与刺激效果的写实之美,不仅具有重要的艺术、文献学、民俗学等学科价值,而且开了德国学者研究与传播中国戏曲音乐等艺术“中学西传”的先河。本文从艺术学和中西艺术史的跨文化视域出发,运用比较研究和文献解读等方法对卫礼贤《中国心灵》中记载的中国戏曲、音乐、舞蹈等艺术文化进行考释,阐发卫礼贤传播与研究中国艺术的文化价值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8.
美国黑人发展了独特的黑人文化,如街舞、街头涂鸦和嘻哈音乐等。其中,嘻哈音乐(Hip-Hop/Rap Music)是一种由美国黑人创造、推广和表演的音乐类型,也是当今世界流行乐坛最广为传播的音乐类型之一。然而,在这种音乐中,黑人歌手会在他们的歌曲里直接使用“nigger”(黑鬼)。“Nigger”作为一个被赋予了明显文化和种族特征的词,对美国黑人而言是带有贬义的禁忌语。但是,在嘻哈音乐中使用“nigger”已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可接受行为。佐哈尔的多元系统论可以对这一现象存在的原因及其潜在后果展开分析,并对了解其他世界文化的发展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9.
1979年,美国著名的小提琴大师斯特恩从大洋彼岸来到中国。这次中国之行,斯特恩说过这样一句话:“中国几乎每一个窗口里都有一个音乐天才。”孔祥东便是这窗口中的一个天才。当时他  相似文献   

20.
和绍文 《职业圈》2007,(7X):94-94,72
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和教学改革的深入,以前那种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忽略学生的感受的填鸭式教育早已经被掘弃,我们开始关注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理念更注重了学生的“学”,以学生为本,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开始变得更自由、更灵活,学生也始终在愉快的状态下积极的学习音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