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贾平凹新作《古炉》,通过狗尿苔这个叙事者向读者展示了两个世界:一个是曾经过往的"文革"历史,是暴力和血腥的历史记忆;一个是情感想象的诗意人生。《古炉》一方面通过真实的历史记忆,揭示出非常历史状态下人性的毁坏和变态;另一方面又通过狗尿苔和蚕婆等人的诗意生存给予现代人性重建以力量。现实与想象的交相辉映,也使贾平凹的"文革"叙事并未落入到已有的叙事窠臼中,反而更好地承载了作者对历史、人性以及人的理想生存状态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古炉》是贾平凹带着"文革"的责任和记忆,以狗尿苔这个孩童为叙事视角,写"文革"来到古炉村后引起的村民的心态、生活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巨大变化。《古炉》继承了以鲁迅为代表的乡土写实风格,在对乡村生活琐事的描绘中抵达人性的本真,在对"文革"神圣性的嘲讽中挖掘其荒诞,在对魔幻世界的勾勒中蕴含对传统伦理的缅怀,在一场场闹剧背后显露出贾平凹对"文革"的深思。  相似文献   

3.
"文革"的历史早已结束,可关于"文革"的记忆并未停止,而且记忆越远越清晰。"文革"中的芸芸众生如同河中泥沙被特定的文化和文明的浪涛冲刷,形成了不同寻常的"文革命运",在这其中,善人和狗尿苔如同两尊冥冥之中的神明,为我的写作打开了一扇天窗,从丑恶的历史和命运中映照出精神和灵魂的善与美。  相似文献   

4.
《蛙》通过姑姑由一名乡村卫生院妇产医生曲折而又传奇的坎坷命运,演绎了中国农村从解放初期到"文革",再到改革开放和新世纪这四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民间生育史。透过莫言这一特殊历史时期极具敏感性的生育题材的书写,以命运多舛的"姑姑"形象,揭示了伦理、道德以及法律通过权力规训对人性的异化。  相似文献   

5.
严歌苓从第一人称全知视角出发,讲述了"好人"刘峰由"英雄"滑向"无用"的命运泥沼。揭示了"好人"形象内互为悖论的两大精神层面:"英雄"与"没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政治高压的状态下,刘峰是被政治意识形态驯化的好人,好人行为被集体意识形态话语操纵,是"文革"时代思维的产物。文工团的青年将其视为集体意识形态训诫的产物,忽略了人性中本有的善意。文革结束,新时代到来后,刘峰仍然坚持着好人行为说明着刘峰的好人行为,流露了人性的真实淳朴善良。隐含作者萧穗子评价了好人"刘峰",表层赞赏刘峰心灵手巧,实则暗含着不重要的真实评价。作者只注意到"好人"行为中的政治属性,未真正理解构成"好人"的核心因素——人性之善。  相似文献   

6.
戴厚英在"文革"结束后创作的《诗人之死》《人啊,人!》和《空中的足音》,被称为"知识分子三部曲"。作品审视了当时的知识分子在不同时期走过的道路与精神历程,包含着戴厚英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反思。同时,通过"知识分子三部曲",可以了解作家在那个时期的思想历程,认识一个更真实的戴厚英。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两个方面剖析杰克·伦敦"狗的小说".其一,作者再三在狗的身上折射出狼的意象,表明作者有一种强烈的"狼的情结",作品中,狼的意象表现为强者和自由的象征;其二,作品描绘的奇异而精美的人狗之爱,其实质是作者强烈的生命渴求之艺术表达.  相似文献   

8.
在当代文学的书写中,对文化大革命的历史叙述一直都是需要直接面对的.贾平凹的《古炉》从他对“文革”的独特记忆和乡土经验出发,在探讨乡土与革命之间的深层联系上,展示了乡土社会中真实的生存现状和荒诞境遇.同时,他也通过塑造蚕婆、善人、狗尿苔这些“守火”者,探讨了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地上获得救赎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第四代导演的"文革"叙事电影可分为两类.第一类以<生活的颤音>、<苦恼人的笑>为代表,是对"文革"和"四人帮"的控诉与批判.第二类有<巴山夜雨>、<小街>、<我们的田野>、<青春祭>等,是对"文革"时期青年一代青春、理想的追怀.影片的形象刻画从社会政治层面趋向人性层面,艺术审美呈现出由激烈、悲愤而诗意、抒情的发展风格.但对于形成"文革"的社会历史根源缺少深刻的反思与批判.  相似文献   

10.
《床畔》是严歌苓的一部象征主义小说,有着丰富的主题意蕴,首先表层的线索是主要人物之间隐匿的爱情,其次是对信念的坚守和奉献,最后揭示了在坚守的过程中人性在一定程度上的异化。作者通过强化女性、弱化男性的人物塑造手法,突出了主题意蕴的表达,并运用"阐释者的注脚"等娴熟的叙事技巧,为作品增添了艺术的感染力。透过《床畔》,可以看到作者在时代变迁中对人性的关注和呼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