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武术产业化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4年,以中国足球职业联赛为标志拉开了开发我国体育产业的帷幕。接着,我国的篮球、排球、乒乓球等体育项目也相继步入市场,开始了职业联赛的尝试,其成果已初见端倪。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奇葩。在人类社会步入知识经济时代之际,武术传统文化与经济之间的互动价值愈发显得突出。通过纵观中华武术几千年的发展历程,横观国际、国内体育发展现状,并结合市场经济的特点,探讨开发武术产业,对推动中华武术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竞技武术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法、调查访问法、研讨法等,对竞技武术产业化概念的界定、重要条件的基本理论依据进行诠注,阐述了竞技武术产业化的发展历程及问题,结论表明:更新观念、商业化的运作、职业化、俱乐部制是实现竞技武术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趋势,建议打破套路“锦标赛”竞赛模式,构建具有“中国功夫”特色的新赛制,尽快确立竞技武术为经营开发的主导产业,打造成世界的品牌,加强竞技武术产业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迎接入世挑战、为竞技武术进入奥运,走向世界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3.
《湖北体育科技》2021,(10):867-871
以美国职业篮球运动员协会运行机制为研究对象,探究该协会的组织结构、经费来源等相关特征。结论:美国职业篮球运动员协会服务宗旨清晰;其内部组织结构与负责人遴选制度较为完善;经费来源手段多样化、经费收支受联盟与球员代表双重监管;物权制度与制约机制简洁、高效。我国CBA职业联赛已经正式进入"管办分离"阶段,应借鉴美国职业篮球运动员协会运作经验,构建我国职业篮球运动员协会,这对于我国竞技体育职业化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竞技武术商业化发展的负效应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在总结归纳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对我国武术发展路径与竞技体育商业化发展模式进行差异分析,使武术发展对竞技体育商业化发展的负效应加以规避,目的在于使决策部门加大武术发展过程中对其特有的民族意识以及技击本质的关注力度,促进武术运动稳步、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回顾了英美大学校际竞技体育“业余性”核心理念的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介绍了英美两国的BUCS(英国高等院校体育协会)和NCAA(美国大学生体育联合会)两种管理模式。从“政府与社会共管、业余性理念下的商业化运作、学术与体育运动并存”3个方面,探讨了“业余性”核心理念在英美大学校际竞技体育中的具体表现,并进而借鉴英美的经验为我国的大学校际竞技体育发展提出了“转变价值观、合理化管理架构、推进商业化运作”3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在当今世界体坛,篮球(特别是NBA篮球)开展的轰轰烈烈,深受广大人民和体育爱好者的热爱。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肢体文化精髓,是我国民族文化推向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对比和研究,将对武术的国际化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和推动作用。本文主要从NBA篮球和竞技武术的项目开展自身因素寻找突破点,以供竞技武术寻找新的发展突破点。  相似文献   

7.
我国竞技体育职业化、市场化发展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国竞技体育职业化、市场化运作比较成熟的足球、篮球项目的改革历程做一梳理,分析足球、篮球项目市场化、职业化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网球职业化的"单飞"新模式,指出我国竞技体育职业化、市场化改革需要认清的几个问题,为我国竞技体育职业化、市场化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篮球职业联赛赛制、 市场、 文化的基本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等研究方法,对篮球职业联赛的赛制、市场、文化之间的基本关系进行了剖析与解读.旨在为研究我国篮球职业联赛提供新的视角和认识平台,对推动我国篮球职业联赛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分析亚洲竞技篮球发展的历程。主要结论:亚洲竞技篮球运动的演进过程划分为菲律宾称雄时期、各国群雄竞争时期、中国篮球突起时期、西亚篮球崛起时期和东西部篮球抗衡五个阶段;影响亚洲篮坛格局非均衡化发展的因素有多种,职业联赛、归化球员、外籍教练员及后备人才的培养等因素是导致亚洲篮坛格局出现变化的主要原因。建议:学习欧美强队,打造亚洲特色;加强职业联赛培育,促进交流;创立精品赛事,提升国际竞争力;重视后备人才培养等。  相似文献   

10.
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我国竞技武术赛事创新发展进行研究,旨在通过研究进一步明确竞技武术赛事创新的价值与内涵,更好地促进武术的传承与推广。研究结论:我国竞技武术赛事将商业化与职业化有效结合不断对竞技武术赛事进行创新;赛事创新为我国多样拳种提供了展示平台,有效丰富了赛事的文化内涵,加速了武术的现代化发展与转型;竞技武术赛事创新更加注重赛事的包装与赛事品牌推广,通过修改竞技武术赛事比赛规则使赛事内容更贴近大众,更具有观赏性。  相似文献   

11.
军事武艺是中国武术源头之一,中国古代军队中的武术教育是武术教育的重要领域。从教育学视角探究中国古代军队中武术教育可以看出:军队中将领或教头是军中负责武术教育的教师;军中武术教育内容多是实用性强且集体阵战的武术;军中武术教育具有明确教法和考核标准。武举制开创了中国选拔武术人才的先河,对于武术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华武术不仅仅是一项体育运动,它是以体育为载体,承载着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武术的产业化就不可能脱离武术的文化意义,而仅谈武术运动的产业化。从武术文化的角度研究产业化,全方位分析现状,为武术文化的产业化寻找更多的契机。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访谈、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针对韩国体育大学学生了解武术的途径、认知情况、影响开设中国武术课程的因素等问题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显示:大部分韩国体育大学的学生都喜欢中国武术,但从大众化和普及化的程度来看,选择中国武术作为体育运动项目的学生还很少。因此,中国武术在韩国体育大学开设课程还面临一定的困难。  相似文献   

14.
文化的自信:传统武术的希望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文化多元竞争的时代,面对文化争夺和文化流失,对民族文化建立和恢复自信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文化视野下的传统武术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极强的文化生命力,它从基本理论到技术体用都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思想精髓和主导精神。因此,只有从文化的高度为传统武术找回业已失落的自信,传统武术在中国文化的绿洲里才会充满希望和生机。  相似文献   

15.
《武林风》这档地方卫视栏目,其成功有目共睹。这作为一种现象,值得研究。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理论分析法展开研究。研究思路:透过《武林风》现象分析其成功的原因,进而思考高校武术开展尴尬的根源,并探索高校武术开展困境的破解之道。分析“武林风”现象,发现:大众的“武术情结”是“武林风”成功的思想基础;以娱乐思维为主导是“武林风”成功的关键,进而剖析和思考当前高校武术开展困境的根源是思维问题,即:以竞技武术为内容,以训练模式授课的竞技思维定势问题。因而提出,高校武术开展困境的破解之道:思维转向,即由竞技思维定势转向以娱乐思维为主导,并在武术课的内容、师质改造、竞技武术的定位和武术教育功能的定位方面做了尝试性探讨。  相似文献   

16.
对国际间学练武术不同认识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本文通过对英国 2 5 0位武术爱好者学习中国武术的目的和对武术认识的问卷调查分析 ,阐述了来自不同地区、国籍、接受不同教育程度者对武术有着不同的认识和需要 ,提出了在向外推广武术运动时应注意的问题 ,揭示了国际武术发展的战略  相似文献   

17.
文章对中国武术和韩国跆拳道段位制制定目的,等级划分,等级标志,资格年限,考评、审批办法及考评时间,考评内容等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分析了二者的差异,结合现阶段武术段位实施情况和实际问题,以期对我国武术段位制的改革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武术是中华民族一项宝贵的传统文化,是东方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在武术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中国传统思想对武德精神的影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武术自身所包含的哲理反映了中国哲学的奇光异彩,它体现了东方人对生命结构及运动形态的理解,从其基本原则、要领到具体技法无不展示出东方特有的哲学风韵。因此,如何充分发挥武术课教学的特点和优势,运用合理的训练方法,追求最佳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养成与发展,文章做了初步的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9.
当今武术发展已经到了特殊的时期、关键的时期。一是,武术的发展已经了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二是在武术发展和推广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的问题。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分析比较法详细阐述了武术国际化推广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探讨如何用更好的方法和对策拓宽武术国际化推广的渠道,构筑武术走向世界的桥梁,使武术真正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20.
1928年由张之江创办、南京国民政府批准成立的“中央国术馆”,是近代中国武术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对近代武术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中央国术馆”的成立打破了中国传统武术封闭、狭隘的教育传承模式,是中国武术历史上划时代的分水岭。在它的成立过程中,社会形势的转变、社会尚武思潮、爱国人士的积极倡导等都对其产生了不可低估的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