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爱恨情愁,离情别绪:绵绵情思,点点乡愁,这些都是古诗词里常见的内容。诗人表达这些“苦”情时,往往借助一定的物象作为载体,“情”和“蒙”构成了诗词中有特定内涵的意象。  相似文献   

2.
“南浦”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常用的一个意象。“水”是中国文学一大母题,“南浦”意象的产生与此紧密相关。“南浦”除基于水畔的审美特质外,还被赋予了更多的“人文”与“历史”的内涵。南浦是滋生爱情的圣土,是抒发离愁的处所,“南浦”是时光荏苒、物华不再的象征,游子思妇以“南浦”咏离情别绪,政治家借“南浦”寓隐逸情怀,可见“南浦”意象的探究,对于研究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运用,提高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诗经》和《庄子》中都对各自马的世界尽情描绘,充分反映出人与马的密切关系。马之意象,对二者的艺术表现都起着重要作用。但二者马的艺术构思又有不同:《诗经》中是指作为社会工具,以驯顺温和、健硕有力为美的马;而《庄子》中是指精神上渴望自由、天性的马。马被驯养而失去天性,违背了“道法自然”的思想。  相似文献   

4.
张桂芳 《课外阅读》2011,(1):177-177,175
“意象”一词很早就出现在我国古代典籍中。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中就有“窥意象而运斤”一语。意象是诗歌形象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诗歌中融人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客观的自然景物即“物象”,它原来是什么样子,就应当说成什么样子。但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眼中,就会蒙上一层主观色彩,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  相似文献   

5.
“意象”从来都是中国人分析诗词常用的词语,是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范畴,“意象”研究一直是个热门话题。最初,英文的image和汉语的“意象”被画等号,这与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意象”混淆,也造成了西方学者与读者的不解与疑惑。后来有学者提出,如今的“意象”指的更多的还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意象”,文章将从唐诗中“意象”出发,探讨在中国传统译论标准下唐诗“意象”的翻译,通过分析唐诗中植物、动物、用典和女性“意象”的不同版本的英译,探究其是否符合中国传统译论的标准。  相似文献   

6.
老子认为“道”是“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老子·五十一章》)的,所以说: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 “道”是指客观自然规律,兼有“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老子·二十五章》)的永恒绝对的本体之义。“自然”即天然,自然而然,指万物非人为的本然状态。老子认为,人以地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道以自然为法则。这就是老子对“道”的性质的概括。冯友兰先生指出,这构成了一条自然的不变规律。庄子继承和发挥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提出了“法天贵真”的主张,表现出重视自然、清淡、真诚之美的审美趣味。其含义有以下四点:  相似文献   

7.
陆建平 《现代语文》2005,(11):42-43
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它对于意境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反复揣摩、体味,抓住意象本身的特点,分析意象之间的关系,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鉴赏诗歌意境的关键。一、把握意象的“小”和“大”分析诗歌切忌空泛,要抓住其中“小”的典型细节,体会整体的形象和感情,即“大”的意义。例如:杜甫《北征》诗中,描写“小儿女”身上的补丁,“天吴及紫凤,颠倒在短褐”,运用这个细节来表现杜甫家人艰难的生活,就很有力。破衣服补上这块颠三倒四的绸子补丁,说明其家人穷得连一块合适的补丁也没有,在“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  相似文献   

8.
“自我意象”,是指我属于哪一种人的自我观念,或者说自己把自己看成什么倾向性的人。诸如,是成功型的,还是失败型的;是创造型的,还是保守型的;是有天赋的好学生,还是注定不及格的差学生等等。这些在我们的意识中也许是朦胧的、模糊的,但的确是存在的。我们每个人的思想中似乎都有一幅支配行动的蓝图,这就是“自我意象”。 “自我意象”在决定个人的发展与成就中起着重要作用。因为人的行为、感情、举止甚至才能,受“自我意象” 的影响甚深。把自己  相似文献   

9.
天人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问题之一。天在传统语境中有多重意蕴,但广义上看,可将其理解为自然。就自然意义上的天而言又包涵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指自在的存在,即所谓的“天之天”,二是指为我的存在。作为自在存在的天,当其进入人的视域,也就是说当人的活动指向自在的存在时,“天之天”即化为“人之天”,自在的存在即化为“为我的存在”。  相似文献   

10.
《再别康桥》虽是一首离别诗,但它犹如一曲轻柔优美的情歌,其离别的伤感之情,只在第六节才通过“笙箫”这一意象含蓄地流露出来。由于学生对“笙箫”这一传统民族乐器的认识较少,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去领悟“笙箫”这一意象所蕴含的离情别绪,便成为教学难点。  相似文献   

11.
《论语·阳货》载孔子语:“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亩哉?”对此句中“天”的解释有两种:一为自然之天,一为有主宰意志之天。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及《中国哲学史新编》中认为孔子所说“天何言哉”之“天”指的是有主宰意志之天,其根据是“说不言就证明他能言而不言”。本文认为,冯先生的证明方法是不可靠的。而且,在先秦人的思想观念中,无论是自然的天,还是有主宰意志的天,都不存在“能言”的问题。“天何言哉”只是表明天“不言”这一事实,并没有天“能言而不言”之意。  相似文献   

12.
《雨霖铃》以“离别”这一世人经常性的遭遇作为情感抒发的写作契机,一咏三叹,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词人的离情别绪,相思哀怨以及孤独惘然的情感体验。篇首,作者便择取了寒蝉、长亭、暮色、秋雨、待发的行舟等传统的伤悲意象,对之进行排列组合,并且在寒蝉凄切,骤雨初歇等字词的组合上,妥贴地运用了拟人、比喻等手法,将无情的静态景物化为有情的动态  相似文献   

13.
“天人合一”思想是儒家学者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则。这里的“天”指“天道”即自然规律。“人”指“人道”即人类社会的规律。“天人合一”也就是说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类应该是和谐统一的。在儒家学者看来,人与自然理应和谐相处。而不是征服自然、与自然对立。人是自然演化的产物。同时又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道”是“天道”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古诗词是一颗耀眼的明珠,而意境则是古诗词的生命。意境也叫意象,什么是意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是作品中通过形象描写体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表现在诗词中就是作品中的自然景物,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意象是诗词艺术的精灵,在我国古典诗词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比如“月”、“水”、“花”等。  相似文献   

15.
文艺美学里讲的意境 ,指的是文艺作品中自然、生活的图景与作者灵动丰赡的情思高度统一的能诱发读者想像思索的艺术境界。在“意”与“境”的交融之中 ,“意”可以是作者的真情实感 ,也可以是“情”与“理”、“情”与“志”的结合体 ;“境”可以是“景” ,是“物” ,是“人” ,是“事” ,或景物人事兼而有之。一言以蔽之 ,意境乃是客观生活的主观反映 ,是主客观的统一体 ,即章学诚所说的“人心营造之象”。一切优秀的艺术作品 ,都是有意境可言的。意境的创造 ,单就诗歌来说 ,是通过一系列意象的整合来实现作者对情感意蕴的表现的。下面 ,笔…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文化人都是生活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中,特别是文化人中的名人更是不断地从传统知识中汲取养分,沈从文散文中存在浓厚的“水意象”,沈从文先生生活在自己的现代水世界当中,而这“水意象”从《诗经》开始已源远流长,沈从文自然受过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熏陶,那么这“水意象”必然会影响到他散文中对“水”的认识和创新,联系沈从文散文的现代水世界,论述其对古典知识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唐代诗人王维与俄国诗人丘特切夫的诗歌风格,都清新优美而又含蓄深沉,喜用明月、白云、落日等自然意象,具有“诗中有画”的艺术特征,他们创作意象并置的无动词诗,且都表现出早年热爱人生、渴望有所作为,中晚年比较消极悲观的人生内容。他们都是自然诗人、哲理诗人,试图透过自然探索人生之谜。这主要是由于他们的社会文化与家庭教育的影响,个性、经历、人生态度以及禅宗思想与谢林哲学的近似有关。  相似文献   

18.
自然意象是雪莱诗歌中的重要元素。本文主要分析了雪莱诗歌中自然意象与现代科学、生态意识的觉醒和审美之问的关系。雪莱在诗歌中将自然描写与科学知识有机融合起来,努力缝合科学与人文之间的裂痕。在自然意象的刻画中,他力图打破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表现出了生态意识的觉醒。在自然审美方面,雪莱推崇想象力,追求“崇高美”。雪莱诗歌中的自然意象对当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文化人都是生活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中,特别是文化人中的名人更是不断地从传统知识中汲取养分,沈从文散文中存在浓厚的“水意象”,沈从文先生生活在自己的现代水世界当中,而这“水意象”从《诗经》开始已源远流长,沈从文自然受过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熏陶,那么这“水意象”必然会影响到他散文中对“水”的认识和创新,联系沈从文散文的现代水世界,论述其对古典知识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农业、农村和农民(简称为“三农”)不仅是当代的热点,早在中国的传统诗歌中也有大量“三农”之美的意象呈现。意象是诗歌表现美、传递美的重要载体,农业的意象之美主要指能引起审美情趣的农业产品,农村的意象之美主要体现在农村地区自然生态与村庄和田园构成和谐的统一体,农民的意象之美主要指村容村貌富有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反映农民的生活状态与个人品质。本文通过概念整合的三种网络模式,对李商隐诗歌中大量关于“三农”的意象进行详细的解读与探讨,挖掘关于意象中“三农”之美的产生路径,为读者解读李商隐诗歌特殊的意象之美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